《地圖上的故事》叢書,脫胎于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系列片,由《地圖上的故事——地域篇》、《地圖上的故事——歷史篇》、《地圖上的故事——知識篇》構成,它以全新的方式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地理與人文相結合,充分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書中配有600余幅地圖,每一個故事都是由一張張小小的地圖展開的,每一幅地圖就是一個小故事,圖與故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極大地豐富了書中的文化內涵,以其獨特的圖文并茂方式,使得全書具有相得益彰、珠聯璧合的感覺。該書既有史學的嚴謹性,又不乏小說和故事的可讀性,正可謂寓教于樂、潤物無聲。
整個故事的地域范圍,從我國最北端的黑龍江流域談到最南端的南海諸島;從我國最西端的新疆喀什談到東海邊的舟山群島,內容之豐,涉獵之廣,都足以讓人驚嘆。全套叢書中,充滿了對過去的回眸以及對未來的企盼。
《地圖上的故事——地域篇》中,有對古村落的介紹,地名的由來,港口及口岸的變遷,古都古城的風土人情,古鎮的風物,關隘的險峻,街和橋的趣聞以及州與縣的歷史故事。在垓下這個古老的村落中,你可以感悟西楚霸王項羽在四面楚歌聲中慘別虞姬的凄美。在左權縣、靖宇縣、尚志縣、志丹縣,你可以敬仰這些抗日將領的英名。提起茅臺鎮,大家首先會想到可能就是茅臺酒了。但誰知道,這個著名的酒鎮1862年在石達開的一把大火之下竟然變成了一座廢墟,誰又知道1935年毛澤東帶領紅軍在這里曾導演了四渡赤水的戰役呢?而且,昆侖關、平型關、函谷關、娘子關、雁門關……關關都彌漫著戰爭的硝煙,關關都蘊涵著感人的故事。
《地圖上的故事——歷史篇》中,有人、地以及事件的傳說,古路古道的介紹,各類古跡的考證,古代各種文化間的交流,名人與地名間的趣事,對古老傳說的探尋和對老北京人文和歷史的闡述。在這里詳細介紹了“商人”這個詞產生的經過。一張寫著“皇帝親賜”的老照片,見證了慈禧太后在1900年攜光緒皇帝西逃的屈辱歷史。
在“古跡”這個章節中,有楚漢風韻的徐州,有沙漠上的綠洲——敦煌,有秦始皇三次登臨的瑯琊臺,有蒙元四都的介紹,有人類的搖籃——元謀,有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關的嘉應觀,有大雁塔、小雁塔,有殷商古都——安陽。在文化交流中,記錄了法顯和尚去天竺取經的艱難,記錄了馬可·波羅和被稱為中國馬可·波羅的列班·掃馬,有文成公主進藏,有來中國求法的日本僧人圓仁的足跡。
在“文學典故”這個章節中,講述了唐朝一個落榜書生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是如何使一座千年古寺興盛至今,更介紹了“寒山寺”的由來。而關中的原,有讓詩仙李白、詩鬼李賀等吟詠的樂游原;有因鴻門宴而知名、因當代作家陳忠實小說而盛傳的白鹿原;有諸葛亮征戰的最后一個戰場五丈原。
在“尋古”這個章節中,有對朝歌故地的探尋,有對商都八遷的記述、有對淇水這條詩河的介紹、有對云夢山及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鬼古子的闡述。在河東尋古中,講述了“華夏”及“中國”兩詞的由來、可以了解舜帝故里和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渡,這里不但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里,還是鸛雀樓的所在地。河內,現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曾經是武王伐紂修整軍隊的地方,是三國時期軍事家司馬懿的故里,產生了王維、李商隱、韓愈、元稹、白居易、杜甫以及竹林七賢等一批文學名人,也是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在說“郵”話“驛”一篇中,有兵家重鎮古北口、京北古驛榆林驛、水陸交匯的張家灣、紫禁城邊皇華驛。
《地圖上的故事——知識篇》中,有古今地圖繪制方式的差異,著名水系的生成和變遷,名山大川的方位及典故,知名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所起的作用,景觀風貌的形成及特點,各個時期公路鐵路的重要性,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及分布,對古今著名戰爭的解析和部分城市的變遷及由來。
在“地圖與地球”這個章節中,講了海平面及水準原點的確立,地球從方到圓的認識的變化,地圖為什么是上北下南?馬王堆漢墓中的地圖為什么是上南下北?在“江、河、湖”中,有為演練水兵而修造的昆明池,有從瀾滄江到湄公河這條流經6個國家的東方多瑙河,有被稱為黃河九曲之魂的壺口瀑布,有奔騰洶涌的烏蘇里江,有神秘的羅布泊,有滔滔大渡河,有讓人流連忘返的西湖,有靈動而多情的湘江。
綜上所述,以前總認為地圖只是用來看的,可以從中找出自己想去的或者想要了解的地方就可以了。看過《地球上的故事》,我才發現,原來地圖是可以用來讀的,而且一定要用“心”去讀,才可以讀得懂。那圖上的一點、一線,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都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在其間包含著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包含著人類的奮斗與掙扎、包含著戰爭與廝殺也包含著琴棋書畫詩酒花!
《地圖上的故事》叢書陳華生 寇金等編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 定價:11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