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很多出版人看來是無可爭議的“博客年”。博客書經歷了最初的新鮮、后來的出版熱潮到現在媒體爆出的“博客書標簽不靈”、“曇花一現”之說,在短期內完成了一個輪回。這是否說明,博客出版領域就此會一路低迷,直至消亡呢?到底應該怎么看待博客書的出版價值?博客出版行業今后的走向又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這些問題成為出版人和讀者共同關注的話題。
博客書一路走來,頗吸引人的眼球。2004年下半年, 以《戀人食譜》、《病忘書》為代表掀起了第一輪博客出版熱潮。2006年,以名人出博客書為代表,引發了第二次博客書的出版熱潮:2006年初,長江文藝出版社北京圖書中心出版了潘石屹的博客書《潘石屹的博客》;徐靜蕾創下開博百日點擊率過千萬的“世界紀錄”后,出版了《老徐的博客》一書;號稱中國人生設計第一人的徐小平出版了博客書《仙人指路》;此外,還有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勃客鄭淵潔》、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小峰的博客時評集《不許聯想——一個無聊人和他的無聊博客》。
據調查顯示,在北京的各大書店,徐靜蕾的博客書銷售雖然沒有預期的理想,但是并不算太差,只能算是銷量中等。潘石屹的博客書《潘石屹的博客》在北京上市一周賣出一千多本,沖入暢銷書前五名,領跑名人博客書。徐小平的博客書《仙人指路》銷量看好,并榮登了暢銷書排行榜前列。
但是,縱然有博客書的成功,也不可避免地爆出了“曇花一現”之說。媒體接連爆出博客書遠不如其網絡版風光,多數博客書的銷售沒有達到出版商的預期。為此,不少后續出版博客書的計劃無限期地懸了起來。
有人曾說博客書“開辟了出版的一個新領域”,但是,在經歷了“博客書標簽失靈” 、“曇花一現”之后,人們是否需要反思,這個領域的市場有多大潛力,博客書又能走多遠,博客書的定位又應該是什么呢?
徐小平說,博客書就是大家在博客里發表的文字結集成書,博客書說到底就是書,而沒有什么博客書。而余秋雨、王小波很多大家的書,往往都是從雜志上結集出版的,但誰也沒有說那是什么“雜志書”。
也有人認為,博客書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業內人士王一帆認為,真正意義的博客出版,就是讓博客貫穿于出版的各個環節。包括利用博客尋找作者和作品、搜集讀者意見、開展圖書營銷等。出版業研究者葉芝蕙則認為,由于博客圖書在出版主體的多元化、出版流程透明度和互動性、出版形式和閱讀習慣的多樣性等方面具有優勢,他甚至認為,其最終將顛覆傳統的出版方式(詳文見本刊2006年4月下旬刊)。
還有人表示,博客書的定位還在于宣傳一種輕松閱讀的思想和方式。徐靜蕾博客書的編輯坦言,其實一開始并沒有以徐靜蕾的“博客書”為賣點,就是看中了徐靜蕾博客上的文字符合他們要求的“新閱讀”概念,輕松愉快,沒什么壓力,以分享心情為主,當然還有她當仁不讓的人氣。“童話大王”鄭淵潔坦言,“從來沒有這么閑適地寫過文字,這些文字很隨意,但都是真性情,對于那些看著我童話長大的讀者而言,能看到我除童話之外的隨筆,應該是件快樂的事。”這種閑適的寫作方式毫無疑問是現代人快節奏生活中的一種精神調劑。
有人認為,博客書是不會消亡的,只要有博客就會有博客書。關鍵看出版人怎樣去尋找商機,開拓這個新領域。新華網浙江頻道報道的《博客書圓了老百姓“作家夢”》一文,也許會成為今后博客書業務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杭州的金先生在某網站的博客上,專門收錄他剛出生的兒子的成長故事和照片,并點擊了網站的“博文e印”新業務,只支付三五十元成本,一周多后,一本圖文并茂的新書《家有金豆豆之成長篇》就送貨上門了。“博文e印”業務作為博客書的延伸產品,讓普通人擁有“個人文集”變得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