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之亂
資本市場的風云變幻總是讓人難以預測,當不少企業一邊宣布著正在進行的大宗交易,一邊面臨倒閉的時候,以收購為生的大公司們該做些什么?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最近幾周里引發頂級私募基金公司董事和大型投資銀行高管們接連失眠的原因。8月底,當一樁收購交易在瀕臨死亡的最后一秒被拯救的時候,他們終于可以睡個好覺了。Home Depot旗下的HD Supp]y是一家建筑材料供應商,2個月前,幾家投資公司決定以103億美元收購它,JP摩根、雷曼兄弟證券和美林證券也同意為這筆交易提供40億美元的貸款。這只是開始,過程和結果卻是另一回事。8月26日,Home Depot董事會開始前,銀行方面突然改變要求,幾個小時激烈的討價還價之后,大家終于達成協議,只是貸款少了10億美元。結果是,Home Depot不得不同意,如果收購方拖欠了貸款,它將承擔貸款的償還。作為補償,收購方也同意投入更多的資金,并讓出12.5%的股份。私募基金的混亂可想而知。
創新的35歲法則
每年被評選出的技術創新人物幾乎都在35歲以下,這就是所謂的TR35,“創新的35歲法則”。今年,又一批創新者們脫穎而出,盡管他們都很年輕,有的甚至還是一名學生或剛工作不久,但這些創新開拓者所表現出的智慧和勇氣足以讓那些大公司們汗顏。網絡加速技術專家格蘭特凱普網絡優化技術專家馬恩;計算機和網絡密碼系統安全技術專家塔塔阿西·卡爾;計算機和網絡新文化倡導者的戴斯尼;RFID新應用發明者馬克·施馬納等等。請記住這群不超過35歲,卻在改變著世界的天才。
Google恐懼癥
討厭或者害怕Google的人越來越多。廣播電視和報紙廣告認為Goog]e可恥的免費利用了他們的內容賺取了高額的搜索廣告費,而它們卻一無所獲,甚至因此收入下滑。ATT和Verizon等也憤怒的表示,Google的成功是因為廉價.甚至免費的使用了他們提供的寬帶資源。小公司也討厭Google,他們長時間依靠搜索排名的位置吸引潛在用戶,然而在Google調整算法后卻被拋棄。現在,政客和自由主義者也開始討厭起Google,更有保守主義者指責那些術經審查的YouTube視頻。當然,Google不在乎。
下一個破壞者
人們總是會在事后明白一些道理,在“破壞”(disruption)發生后發現它的積極作用。所以,預見下一個“破壞”的機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尋找真正的破壞者也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有人理解為破壞,也有人形容他們是顛覆。總之,改變現有規則或開啟全新市場,這就是他們的目標。比如Zink技術公司試圖開啟無墨移動印刷市場;Blinkx網絡搜索公司認為他們能成為視頻界的Google……就像你通過在線記賬網站Expensr找到的信息不一定比雅虎多,但是它操作簡單、免費,所以受歡迎。
市場在報復
過去5年間,“風險”一詞在華爾街中就像一位隱形人一樣,沒人看得見。但隨著數個月來,次級抵押貨款數額不斷增大,“風險”身上的隱形外衣終因一次次危機的出現而脫落。銀行決策者開始猶豫,市場頻頻出現震動,成千上萬的普通投資者開始擔心這場“金融地震”是否將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損失。正如分析師所說,長時間忽視風險,必然將受到市場的報復。一個月來,美國股票市場下跌8%,連寶潔和IBM這樣的實體公司也未能幸免,不得不增加每筆收購或投資的成本。2007年,市場終于展開了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