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無情地捅破了所有欲閉關自守的人心里那層窗戶紙。所有的國家都必須面對全球化的開放競爭,包括中國企業,當然也包括中國的商學院們。
2007年4月,經過了5年的準備和長達28個月的馬拉松式評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終于宣布通過國際上最具權威的AACSB認證,由此成為中國內地唯一一家通過此項認證的學院。這意味著,中國商學院正在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并成功躋身于以往被美、歐商學院壟斷的國際優秀商學院網絡。
近十幾年來中國的發展令全世界驚嘆,尤其是從2002年起,中國經濟連續4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遠遠超越許多發達國家。作為一個為全球所關注具有無限潛力的新興市場,商業中國的肥沃土壤不僅孕育出了日漸崛起的民族企業,更吸引了全球頂尖的跨國公司。據麥肯錫公司預計,到2010年中國對具有國際背景的高級經理的需求將達到7.5萬人。
所有這一切使中國本土管理人才的搖籃——中國的商學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應如何培養出既熟知中國國情,同時又具有真正國際化知識的人才?而對于尚不足20歲的年輕的中國商學院而言,又應如何盡快與國際接軌從而躋身世界一流商學院?
近年來,清華、北大、復旦等體制內的中國高校商學院一直在積極地開展國際合作,推出了為數不少的項目,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1994年由歐盟與上海市政府聯合創辦)更是成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典范,其模式為中國商學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之處。
沖擊國際認證
目前國際上對于商學院的認證共有三大體系:美國AACSB、歐洲EQUIS以及英國AMBA。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 (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簡稱AACSB International ) 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商學院設定認證標準的機構,于1916年由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16所美國知名大學發起成立并于1919年開始推行高等管理教育認證;隨后,英國的工商管理碩士協會(Association of MBAs,簡稱AMBA)推出了國際認證計劃,對世界各地高等管理教育機構提供的MBA項目進行評定;而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uropean Founda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 ment,簡稱EFMD)則發展了自己的認證項目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歐洲質量提升體系)。
其中,AACSB以其認證制度之嚴、標準之高而冠居三大體系之首,并擁有最多的會員學校。根據AACSB的官方統計,目前全球僅有不到10%的商學院通過了此項認證。根據2006年《商業周刊》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最佳商學院排行榜,涵蓋歐、亞、美三洲前50名全球頂尖商學院全都獲得AACSB認證。
經過了近20年的發展和積淀,雖然同歐美百年的工商管理教育相比仍顯稚嫩,但中國商學院已經非常迫切地渴望得到國際管理學界的評價及認可。實際上此前AACSB及EQUIS同時向清華經管院發出了邀請,但其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發起并負責此次認證申請的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趙純均稱這個過程極為艱辛甚至痛苦,因為AACSB是對商學院整體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全方位的認證,有著近乎苛刻的認證標準,“但我們仍然選擇了向高難度挑戰,因為這是清華一向的風格?!?/p>
而國內也已有其它院校通過了此類認證。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已同時通過了AACSB及EQUIS兩項認證;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的MBA和EMBA項目也于2006年已獲得了AMBA認證;通過了EQUIS認證的中歐和北大等商學院也正在申請AACSB的過程中。“盡管挑戰很大,陣痛會很強烈,但是仍要抓住機會,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效率來獲得國際技能和競爭力。”正在申請EQUIS認證的上海交大經管學院院長王方華的這番話也是中國所有商學院的共鳴。
而趙純均表示,清華大學未來也將會加入EQUIS認證。“獲得國際認證對于學院來說的重要價值還在于加入到一個國際商學院的網絡中,有利于進一步的溝通與合作。通過AACSB我們融入了以美國為主的管理學界,而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EQUIS的勢力范圍歐洲?!?/p>

全球化挑戰
世界是平的。弗里德曼尖銳無情地捅破了所有欲閉關自守的人心里的那層窗戶紙。所有的國家都必須面對全球化的開放競爭,包括中國企業,當然也包括中國的商學院們。
與歐美成熟的管理教育相比,中國商學院對于自己目前的差距非常清楚。“實際上像北大、清華、復旦等院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水平即使在美國至少也是中上的水平,但是由師資力量不強而導致研究水平較低,同時缺乏產業實踐卻成了中國管理教育發展的桎梏?!鼻迦A大學的趙純均教授表示。因此向國外學習,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成了中國商學院的必要之舉。
聘請外籍教師成為了國內各商學院彌補師資不足的重要措施,其中又以中歐商學院最甚,外籍教師比例達到2/3。雖然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但由于對中國國情不甚了解,授課過程中與中國現實脫節的情形也并不少見。為此,清華經管學院同哈佛、沃頓、MIT-斯隆等國際頂尖商學院合建了教師進修項目,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與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也有類似的合作,希望培養出既具有海外背景及經驗同時又深諳中國經濟及市場的教師。
中外商學院合作開展的教學項目也開始大量涌現。例如北大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推出的“北大-新國大國際MBA雙學位”項目;清華經管學院與MIT-斯隆(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辦了11年的國際MBA項目;中歐與哈佛商學院及西班牙IESE商學院合作推出的全球CEO課程等等。
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看來,國際化是中國商學院長足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樣才能在國際化環境中自如的同世界優秀商學院競爭及合作,但更為重要的是必須植根中國,立足于中國的國情。這一點也是學術界人士的共識。目前在中國這個新興的潛力無限的市場中,存在著獨特的經濟體制和多種所有制企業,是國內商學院非常好的研究對象和案例,很有可能填補相關的學術空白,從而擴大國際影響力。而通過針對企業決策人員的EMBA、EDP等項目,并邀請他們擔任顧問或者客座教授,學院與企業及商業實踐之間也正在建立越來越緊密的聯系,而這些都將最終應用于管理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