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散文,完成1-4題。
古渡
朱以撒
這個古渡,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年頭了。在我曾經過往的日子里,它總是充滿生機和喧嘩,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樣。
那些日子,這條河上沒有一座橋,靠一只木船來回渡河,終年無絕。古渡腳下的卵石,總是被那些肩頭沉沉負重的農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船還未過來時,他們就坐在卵石上,抽著旱煙,聊著桑麻,或者說些七葷八素的話題,激起陣陣笑聲。古渡是這些勞作者短暫的棲泊處,在這里他們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負,等待著對岸木船犁開漣漪,槳聲欸乃緩緩而來。撐船的壯實漢子無疑是最有人緣的,候船的人遠遠叫著他的小名,催他撐得快些。尤其是趕圩那天,大姑娘小媳婦多,滿滿地坐上一船,紅紅綠綠,總會讓他心緒舒暢,撐得又快又穩,贏得陣陣驚嘆和好評。這個時候,會讓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燦爛,所有的勞累和苦澀,都似流水一般遠去了??墒?,有幾次洪峰下來的時候,濁浪滾滾漫過堤壩,河面上漂浮著枯枝敗葉,打著旋兒推搡向前,這時的古渡和渡船上就難免出現驚險、慌亂的情景,尤其是暮歸時分。
古渡蒼老,河水悠悠,連同這淳樸的生活悄悄流逝。
后來我離開了這里,由這條脫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個渡口,不遠處有一條公路,每日有車經過。
許多年以后途經這里,古渡猶在,人跡杳無,往日那些聲響都已沉入歲月深處。肆無忌憚的葛藤遮蓋了光滑的卵石,離這不遠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橋飛架。漲水時節,反倒有不少閑人站在橋上,看著洪波涌起驚濤拍岸。那指指點點的從容神情,全然是欣賞的樣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靜靜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滿了水,有一只長嘴巴的翠鳥立在船頭,紋絲不動。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結束了撐船歲月,已漸漸老去。
那一頁的生活,已被翻了過去。
……古渡對于寬敞平坦的長橋來說,除了新舊之別和材料迥異以外,承載了不同的生存觀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別過去的方式、情調、趣味作為標志的。有許多過去極為普通的日用品,已經成為民俗博物館的藏品。人們要使懷舊有個引子,只好到這些地方去。可是,對于沒有以往那些生活經歷的人而言,這些東西并沒有什么精神價值,只是物質屬性,看也罷,不看也罷,沒有什么兩樣。有人曾說過,常常想起過去就意味著心態老了,不過,要感到有味的還真不能脫離懷舊呢!
過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帶有樸素韻味的。時代的進展,使我們所見到的都變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細。殘垣斷壁的古宅換成了高樓大廈,長衫對襟也剪裁成了時髦短裝,再如家居用具,葫蘆瓢、蓑衣、木桶,無不換成了鋁合金或塑料制品。變化最多的當屬人的形象、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來,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雞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艱辛過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陜北背景里——那滿是溝壑的黃土高坡、愣頭愣腦的群羊,還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襖。那時節,人的舉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樸素實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這些情景,總是讓人想起真實無華的泥土,沒有一丁點兒文飾……
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狀態展開,使人面向電腦,面向新奇繁雜的信息??墒?,閑散下來,還是會感到傳統的人格心理在變與不變、新與舊之間,有回味不變和陳舊的成分。那歷史的底蘊亦如天地蒼冥中來去的飛鴻,究竟難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為一種最親近和深沉的感懷。即便是很尋常的鄉間古渡,也概莫能外。
(有刪節)
1.在第二段中,作者描述了記憶中古渡上出現的一些生活場景,請你用三個短句對這些生活場景進行概述,并說明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章第七段中,作者說:“古渡對于寬敞平坦的長橋來說,除了新舊之別和材料迥異以外,承載了不同的生存觀念、生活理想?!闭埪撓瞪舷挛?,簡要分析“古渡”與“長橋”各承載了人們怎樣的生存觀念和生活理想。
3.作者對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濃濃的懷舊情緒,同時又說“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狀態展開”。請具體談談你對“懷舊”和“向前”的看法。
4.“有許多過去極為普通的日用品,已經成為民俗博物館的藏品”,如石碾、木輪車、木紡車、轎子、斗笠等,作者認為“對于沒有以往那些生活經歷的人而言,這些東西并沒有什么精神價值,只是物質屬性”。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請簡要說明理由。
二、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題。
門 檻
劉學治
蜀江縣城正街旁,有一條寧靜的小巷,彎彎拐拐的小巷深處有一個古樸的四合小院。小院里住著張家爺孫三代人。
爺爺對祖上遺留下來的這份房產,哪怕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十分愛護,特別是小院的那道門檻,厚實、光亮,爺爺尤為珍視。每有貴客臨門,爺爺便佇立門檻之外迎接;送客時,這道門檻也作為剪斷主客話語的剪刀,打拱送客以此為界??傊?,爺爺已將這道門檻視為張家的地界,門檻之外無論風云如何變幻,但門檻之內總是張家的一統天下。
60年代末,張家大兒子買了一輛永久加重自行車。每當翻這道門檻時,就很費力氣,有時腳踏板翻過來打著螺絲骨,疼痛不已。張老大曾經向父親建議將門檻取掉,惹得爺爺大動肝火:“這道門檻一取,張家不就沒有遮攔了嗎?祖宗能同意嗎?”張老大看到父親動了怒,只好打消了這非分之想,況且自己還年輕,一輛加重自行車還拎得動。
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張老大的兒子已長成了大小伙子。小張娃在公司里搞經營業務,單位發給他一輛嘉陵摩托車,但小張這輛摩托車著實難越張家門檻。于是小張與父親商量,要將家里的門檻鋸掉。老張告訴兒子,這種大事首先得跟爺爺商量。小張左思右想,如先請示,爺爺不同意反而不好辦。如今這道門檻不僅無用,而且礙事,不如“先斬后奏”。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將這祖宗留下來的、厚厚實實的門檻鋸了下來。對于孫輩的出格行為,爺爺雖然厲聲譴責,但包括奶奶在內,全家人都沒有想恢復的意思。有的說,這次就算了,以后不能再這樣做了;有的說,門檻取了倒是對,但事前不給爺爺說是不對的;大多數人卻是不表態。爺爺無可奈何,既成事實也不好過分計較,畢竟時代不同了。
然而爺爺出門時總有個習慣,要將大衣往上一甩,一只腳向上劃一道弧才邁得出去。這門檻一取,抬腿的高度就沒有準了。爺爺一次出門,前腿提得高了點,身體傾斜度過大摔倒了,只得住進了醫院。病中的爺爺呻吟著要將門檻重新安上。小張娃卻堅持淘汰了的東西,決不能恢復,老張真是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還是聰明的老張媳婦出了一條妙計,先順著爺爺的口氣,答應恢復門檻;爺爺出院后,再買一輛三輪自行車,推著爺爺進進出出,讓爺爺自己決定這門檻的去留。
不知不覺,時間已推移了三年多,爺爺再也沒有提起這門檻的事了。
1.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寫交代了地點、時間,對其中的“深處”“古樸”兩個詞應怎樣理解?聯系全文看,這段交代有什么作用?
2.在本文中,門檻不僅是道具的名稱,情節的線索,它還有著深刻的寓意。其寓意是什么?門檻的鋸掉又意味著什么?
3.這篇小小說情節平淡,但主旨豐厚。祖孫三代人個性突出,相得益彰,鮮明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征,揭示出人生哲理及社會發展的規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祖孫三人的性格特征。
爺爺: (不超過6個字)
張老大:(不超過8個字)
小張娃:(不超過10個字)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這道門檻一取,張家不就沒有遮攔了嗎?祖宗能同意嗎?”這是語言描寫,揭示了爺爺守舊的思想意識。
B.“張老大看到父親動了怒,只好打消了這非分之想,況且自己還年輕,一輛加重自行車還拎得動。”這句話寫出了張老大這代人雖對守舊意識不滿,也試圖改變,但終究沒有勇氣,還是妥協了。
C.“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將這祖宗留下來的、厚厚實實的門檻鋸了下來。”這句話寫出了小張娃敢作敢為但又魯莽草率的特點,他對爺爺、父親不夠尊重和孝順。
D.“有的說,這次就算了,以后不能再這樣做了;有的說,門檻取了倒是對,但不給爺爺說是不對的;大多數人卻是不表態。”這段描寫說明一個家庭也是一個小社會,在是非面前表現出各自的處世態度。
E.“爺爺無可奈何,既成事實也不好過分計較,畢竟時代不同了?!边@句話寫出了爺爺正在經受著因失落引起的痛苦的思想煎熬。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美的導師
席慕蓉
孩子們的幼年,是一片寬闊的原野,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你也可以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透過這團野火,孩子的世界會變得更多彩,更有生命力。孩子是你的,雖然他往后的歲月要靠他自己,但是,在這最初的幾年,在他依偎在你身旁的這幾年,他完全要靠你??磕愎┙o他所有的經驗、所有的知識、所有的有關美的記憶。
讓我們來做他的“美的導師”。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我們先從最容易、最直接的做起。就是多帶他們接近大自然。
觀察兒童畫,我們可以發現,越年幼的孩子,對自然界的向往越大。他們作畫的題材雖然以小我為中心,但是,每一張圖上,總不會忘記加上一個太陽公公、一座山或者一朵小花。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創作的泉源,孩子們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幼年時一切的記憶都會深深地留在心中。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表面上也許看不出來有什么不一樣,不過,我可以向你保證,你的苦心和你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的。
如何培養這種接觸呢?我想,從嬰兒能夠出戶接受日光浴時便可開始了。假如家居在鄉下,或者近郊,那比較沒有問題,但是假如家居在鬧市里,做母親的就要稍微辛苦一點了。
有一位女作家,在孩子幼時,因為家居在植物園附近,她常常帶著孩子去散步。在散步時,她總會教年幼的孩子辨認一兩樣植物,除了辨認名稱以外,還仔細觀察花、葉、枝的不同。孩子長大以后,母親逝世了,這個孩子在追念母親的文字中承認:雖然和母親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但是最難忘的,仍然是幼年時在植物園中的散步。
試想一下,一個年輕的母親,牽著幼兒稚嫩的小手,在綠陰深處漫步,這個行動的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母親從其中也能得到很大的快樂,更何況幼小的敏感的心靈呢?
也許有些母親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第一沒有時間,第二家不住在植物園附近,第三散步是需要閑情逸致的,生活這樣緊張,工作這樣繁重,哪能天天帶孩子散步。給他們吃,給他們穿,就已經很費力了。
《中國母親的書》的作者張天麟先生,說了句很發人深省的話:
——中國不患物貧而患心窮。
“心窮”!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中國人很愛貼標語:“現在的兒童,就是將來的棟梁”“兒童是民族的幼苗”。每個成人都會點頭稱是,并且也深信不疑。但是,卻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兒童的心靈的充實。沒有灌溉的幼苗會長得好嗎?
其實,兒童所需求的,我們很容易就可以使他們滿足。就像一天工作完畢后,父母可以帶孩子們在家居的附近散一下步,在陽臺上澆一下花。也許一天只要十分鐘,假如不能天天實行的話,哪怕一個星期兩次,一次也行。讓孩子們和你一起觀察這個世界,讓大自然走進他們心中。
孩子們會知道感激的。
(選自《現代散文鑒賞辭典》)
1.下面兩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結合原文作答。
①在原野上放一把野火。
②中國不患物貧而患心窮。
2.為什么說多帶孩子接近大自然是做其“美的導師”的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徑?
3.①針對許多父母借口緊張、繁忙而忽視對孩子美的教育,作者作了怎樣的論述?請通觀全篇,分條概括。②讀了本文,你對文中所論話題有何見解?請聯系親身經歷簡要作答。
本期參考答案
一、1.辛勤的農家人在古渡候船的場景;擺渡女人們渡河趕圩的場景;洪峰中古渡和渡船驚險、慌亂的場景。鋪墊、襯托作用。2.古渡:傳統的淳樸生活(或者:勞累苦澀,溫飽自足,快樂交流的純真生活)。長橋:現代的快捷生活(或者:滄桑變遷,見證生活,表明社會的進步)。3.答案示例:①懷舊是繼承,向前是發展。過去的許多東西是我們應該好好繼承的,如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真誠坦率、團結互助等傳統美德,我們都要繼承。同時我們還應該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勇于接受新事物,敏銳觀察,大膽發現,開拓創新,不斷進取。②懷舊是老年人的專利,向前是年輕人的資本。我們不能老是抱著舊的東西不放,過去的東西再好,業已成為過去。時過境遷,條件發生了變化,過去的東西不一定適合現在的條件。時代的發展要靠向前的勇氣和智慧,而不是靠懷舊的幽幽情思。4.答案示列:①同意。理由:沒有以往生活經歷的人,對于過去的那些日用品沒有親切感受,也不能引起他們對以往生活的回憶和聯想,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東西并沒有什么精神價值,而只是一種普通物質。②不同意。理由:作者的觀點有些偏頗,盡管我們沒有以往的生活經歷,卻可從以往那些日用品中感受到以往人們生活的艱辛與苦澀,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因此,我認為這些以往的東西也如一些文化遺址、歷史遺產一樣,對沒有以往生活經歷的人來說,仍然有精神價值。二、1.①“深處”寓其與世隔絕;“古樸”寓其保守落后。②這段簡單的交代看似平淡,實則暗寓張家小院的與世隔絕和張老爺子的守舊落后,并為故事情節的展開蓄勢。2.①“門檻”寓指阻礙社會發展,不合時代節拍的傳統的舊思想。②門檻鋸掉意味著新一代青年勇于打破舊思想、舊觀念,這是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3.爺爺:守舊。張老大:妥協,循規蹈矩。小張娃:思想先進,敢作敢為。4.C E(C項,說小張娃鋸掉門檻是“魯莽草率”“對爺爺、父親不夠尊重和孝順”,理解錯誤;他的行為是對事不對人。E項,這一句是說明守舊的爺爺也有了點面對現實的轉變)三、1.①讓孩子幼小的心靈接受美的熏陶,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使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②中國不擔心物質的缺少而擔心精神的匱乏,因此要多多充實兒童的心靈,多多灌溉這些幼苗。2.①越年幼的孩子,對大自然的向往越大;年幼的孩子有一顆敏銳易感的心;自然界的一切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印記。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創作的泉源。3.①作者引用張天麟的話,告誡父母們,不去關注“心靈的充實”,孩子就會如同“沒有灌溉的幼苗”,不會生長。作者認為,與自然親近不在時間長短,也不拘泥具體的形式;這種付出或許短時間并不能看出效果,但可以確信,總有一天這種苦心和努力會有回報的。②本題答案不唯一。扣住文中所論的話題,針對教育問題發表感想,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