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依舊,所不同的只是我們的心境。
——題記
昨天過去了是今天,今天過去了是明天。只要能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個今天,我們就會有充實的昨天和更加精彩的明天。
每個人的面前,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雖然崎嶇但又充滿快樂。充滿坎坷的人生才更有意義,才更有懷念的價值,可有些人卻一路抱怨著惘然地走過。他們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太在意自己的得失,所以總是患得患失。只要心靈得不到寧靜,便會忽略沿途盛開的鮮花,便體會不到人生因挫折而呈現出的另一種精彩。
其實,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遭遇本身,而是當時的心情、心態、心境。當生活的困擾襲來時,請丟下負荷,打開心靈之窗,讓一顆寧靜之心,讓陽光永照,寧靜之心便是一團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火。
寧靜之心首先需要忘卻。忘卻是一種諒解,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
躊躇滿志、豪放不羈的李白,希望在政治上取得成就,建功立業。他向唐玄宗闡述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張,但唐玄宗看重李白只是要他寫詩作詞,供自己娛樂。而當李白知道自己在朝廷不可能有所作為時,他便很快地忘卻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顆不被世俗束縛的寧靜之心,造就了詩歌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詩仙”。
大海沒有永遠的風平浪靜,藍天也會有陰云密布之時,蠟梅也要接受寒風冰雪的洗禮。人生總是既有歡樂也有憂愁,昨天已經消逝,痛也好喜也罷,已永不可追;今天正握在我們手中,或喜或悲,取決于我們自己。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朋友,當無名的煩惱襲來時,別忘了守住一顆寧靜的心。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有一顆遠離世俗的寧靜之心,因此才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的世外桃源生活。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既然昨日已經過去,我們又何必耿耿于懷地記著那些痛苦呢?人生短暫,為什么還要銘記苦澀?何不做一個豁達大度的忘卻煩惱的人,做一個心靈寧靜的人?
【作者系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中學高一(7)班學生,指導教師: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