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圍繞云計算的競賽中,究竟誰能捷足先登?
你的企業的計算機速度夠快么?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對眾多企業來說,自身計算機設備的性能也許永遠無法滿足需求,因為企業內部信息爆炸的速度遠遠比摩爾定律要快得多。一個簡單的辦法是采購更多、更先進的設備,這可正中設備公司的下懷。英特爾(www.intel.cn)、AMD(www.amd.com.cn)馬不停蹄地推出一系列多核處理器,戴爾(www.dell.com.cn)、惠普(www.hp.com.cn)、IBM(www.ibm.com.cn)等公司的服務器銷售人員也從未放松對客戶的關照。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尤其是對于眾多在資金預算上捉襟見肘的企業來說,不斷更新計算設備并非萬全之策。還有一點,企業必須租用更多的地方來存放這些發熱量驚人的大鐵箱子—由此帶來的耗電量本身也是一個令人撓頭的問題。有沒有更加經濟有效的解決途徑呢?“云計算”的出現也許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推開了大門的一個縫隙。

云計算興起
云計算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其核心部分依然是數據中心,它使用的硬件設備主要是成千上萬的工業標準服務器,它們由英特爾或AMD生產的處理器以及其他硬件廠商的產品組成。企業和個人用戶通過高速互聯網得到計算能力,從而避免了大量的硬件投資。
簡而言之,云計算將使未來的互聯網變成超級計算的樂土。“云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企業數據中心的運行將更與互聯網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將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訪問計算機和存儲系統。”在11月中旬的上海IBM創新論壇上,IBM高性能隨需解決方案團隊副總裁Willy Chiu對記者解釋說。
這可是一種革命性的舉措,打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臺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著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煤氣、水電一樣,取用方便,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輸的。
這場技術競賽吸引了眾多參賽者。包括Sun、IBM、微軟、Google(www.g.cn)、亞馬遜(www.amazon.cn)等信息業巨頭都已經循跡而來。“云計算正在興起。”微軟超級計算機研究員Dan Reed也說,“推動云計算興起的動力是高速互聯網連接的發展、更加廉價且功能強勁的芯片以及硬盤、數據中心的發展。”
互聯網企業是這方面的先行者,Google的搜索引擎可以視為云計算的早期產品。用戶的搜索請求經過互聯網發送到Google的大型服務器集群上,完成之后再返回用戶桌面。Amazon.com最近向開發者開放了名為“彈性計算機云”的服務,它可以讓小軟件公司按照自己的需要購買Amazon數據中心的處理能力。
IT巨頭從中窺到了更大的商機。去年,Sun公司推出了基于云計算理論的“黑盒子”計劃。按照它的規劃,將來的數據中心將不會局限于擁擠、悶熱的機房中,而是一個個可移動的集裝箱—它裝載的是10噸經過合理安置的服務器,作為一個可移動的數據中心。它既可以為擁有上萬名雇員的大型公司服務,也能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持。至于這種數據中心的最佳安放位置,有人推薦是郊外的田野上,最好是發電站附近,這樣可以實現成本最低化。
藍色巨人IBM對此也投下了重注,并為此命名為“藍云”計劃。不久前,IBM和Google達成了一項合作,兩家公司將各自出資2000萬~2500萬美元,為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教授和學生提供所需的電腦軟硬件和相關服務。IBM負責系統和技術團隊的高級副總裁Willian M.Zeilter表示:“對我來說,這種感覺就像2000年面對Linux。”目前,該公司已經部署了200多名研發人員在這項業務的研究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云計算是網格計算模型自然而然的進一步發展。”IDC分析師Frank Gens認為。那么,究竟誰能夠在這場圍繞云計算的競賽中獲勝呢?
誰是主宰者?
截至目前,Sun公司已經雄赳赳地沖在了前面。這家計算機巨頭的“黑盒子”計劃已經進入了發售階段,而大部分競爭對手的相關服務則依然在醞釀當中。“我們進展順利,再加上與客戶進行的充分溝通,我們知道我們有望成功。”Sun公司CEO舒瓦茨#8226;喬納森在個人博客中寫道。
微軟的優勢也顯而易見,全世界有數以億計的Windows用戶,微軟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用戶通過互聯網更緊密地連接起來,并向他們提供云計算服務—通過Windwos Live。“當你想到存儲,就會想到Windows Live。”這是比爾#8226;蓋茨在今年夏天說的話,微軟正在創造這樣一種用戶體驗,即從一般的設備存儲轉移到任何時間都可以存儲的模式,其目的很明顯,就是在互聯網戰略上同Google平起平坐。
不過,短時間內Google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動,其開放式的平臺體現了云計算模式的精髓。Google的云計算服務所需要的絕大部分基礎軟件都是開源的,這意味著用戶可以自由的得到那些代碼并修改。“Google的編程模式以及它真正的開放性很關鍵,普通人也可以編寫應用程序,而不必非得是斯坦福或者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博士。”IDC(www.idc.com.cn)分析師Frank Gens說。
對IBM來說,這也是擴張自身領地的絕佳機會。IBM具有發展云計算業務的一切有利因素:應用服務器、存儲、管理軟件、中間件等等,因此IBM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成名機會。Willy Chiu透露,“云計算將是IBM接下來的一個重點業務。”
Google(www.g.cn)和IBM的合作則頗具互補效應。兩家公司正試圖將各自的技術進行融合,IBM熟諳企業級計算機的運行之道,而Google悉知大流量數據傳輸和高速網路鏈接的不二法門—兩家公司的聯手有望創造出重大成就。IBM公司CEO塞繆爾#8226;帕米薩諾開玩笑地把這個項目形容為Google年輕工程師與IBM“胖老頭兒”的絕妙拍檔。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阿德利安稱,云計算編程技術將成為基準的下一代計算機編程結構,IBM想捷足先登以搶占制高點,這正好可以利用Google的網絡優勢。誰能真正成為云計算的代言人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這一系列IT巨頭作為后盾,毫無疑問,云計算已經擁有了一個光明的前景。云計算的藍圖已經呼之欲出:在未來,只需要一臺筆記本或者一個iPhone,就可以通過網絡服務來實現我們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級計算這樣的任務。從這個角度而言,最終用戶才是云計算的真正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