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在迅速推動著慈善精神的廣泛普及的同時,更不斷創造著全新的行善方式。所有這些新穎的行善方式,都在利用知名網絡平臺的強大人氣,傳播慈善精神并廣泛募集著善款和善物。而慈善機構自身網絡平臺的開辟,也實現了慈善信息的及時互動性,以及募捐和結算的快捷。
許多商家開始高舉“慈善公益”的旗幟進行企業營銷,實現著“一箭三雕”的美夢:不用廣告費卻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向公益慈善事業獻力;實實在在的利潤收益。
慈善營銷讓本無功利的公益性慈善,開始搭上商業的快車一飆而起!
點擊一次,你就可以給世界上的一個饑民提供一杯固體食物,或給一個兒童提供一支鉛筆;點擊20次,你就可以給貧困兒童提供3.3支牛痘疫苗……

輕擊鼠標,愛已發送!
一位正點擊的網友興奮地說:“我們不是偉人,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是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一些小事。”你只需要動動鼠標,點擊網頁上的捐贈按鈕,就會有廣告商把錢款打進各個慈善組織、基金會的賬戶。
做善事,已變得如此輕易而舉。不用聯系咨詢,也不用出門匯款,甚至不用花一分錢,你已迅速而輕松地救助了地球上某一個正受苦受難的人。
突破救助瓶頸
2007年8月的一天,中華慈善總會(www.chinacharity.com)接到一個來自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安流鎮完塘村的電話,這是一個不幸的父親打來的,“你們寄來的錢已經收到,非常感謝,但是我們已經用不上了,文靜已經過世了!” 賴文靜,一個3歲大的可愛女孩,同病魔苦苦抗爭了十幾天后,還是安靜地離開了……
“當那位父親還在訴說怎樣寄回這筆善款和感謝之情的時候,作為一名慈善工作者,一種深深地自責和內疚感充溢全身。效率!效率!”中華慈善總會秘書長劉國林感慨地回憶,最迅速地獲取受助者的信息,才能最有效率地完成對他們的幫助,效率即生命。
而當中華慈善國際互聯網救助中心的正式開通,慈善救助中溝通難、反饋慢的瓶頸有望打破。
申請救助僅需5分鐘,審核完畢即可實施救助。“任何一個遇到困難的市民,都可以在中華慈善國際互聯網站上進行申報,說明難處并附上身份證明。審核最快僅需5分鐘,完畢即可實施救助。”中華慈善網總監張杰夫說。
救助全過程都記錄在案,善款去向明晰。張杰夫說,每一個救助項目都包括了求助者姓名,所需金額及資金用途,每一個捐贈者都會有編號、捐贈次數以及捐贈金額,所有人都可查找并進行監督。
而救助信息是否真實、救助資金如何保障和利用,更是眾多捐助者關心的焦點問題。對此,中華慈善總會向《互聯網周刊》公開承諾:救助中心的開通,這一擔憂也有望化解。“每個上傳給救助中心的信息,都要經過受助者當地政府或者民政部門、醫院等有關單位、就近的志愿者層層落實,以保證救助信息的真實性;同時,中華慈善總會每年接受三次審計,審計署審計、民政部審計,并且邀請商業會計師事務所來做審計,審計完成后把審計結果公布,以此來讓捐贈者放心。”
慈善秀
國際通行的“現代慈善”理念認為,慈善是種公共行為,捐贈以慈善組織為中介,捐贈與受贈分離,更重要的是,慈善行為本身不存在感恩與求回報的心理,這就使慈善行為擺脫了“情感債”、“道德債”的精神桎梏。
而在中國,這些已成為國際慣例的“現代慈善”基本理念,還遠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僅“慈善屬公共行為”這一條,中國都遠遠達不到標準。與發達國家的慈善捐贈80%來自民間的狀況相反,中國慈善業的捐贈只有10%來自普通百姓,普通市民對于慈善事業尚未有足夠的自覺和熱情。
中國人做慈善,自覺和熱情不夠是其一,而更為嚴重的是做點兒慈善之后便大聲吆喝,大有唯恐天下不知之勢,同時還強烈要求受贈者時時感恩,永久相報,并不時地拿中國的傳統美德“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來進行“道德要挾”。
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一件事就是明證。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公開宣布,取消5名貧困大學生繼續受助的資格,理由是受助者不知感恩戴德,結果社會一片嘩然,人們紛紛開始譴責大學生的忘恩負義……簡單的資助,已變成了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上演的一幕精彩的慈善秀。對此,張杰夫在接受《互聯網周刊》采訪中指出,“取消受助資格”本身就是說不通的,捐助者與受助者之間是平等的關系,捐助行為本身就是自愿的,也是快樂的,幫助受助者走出困境,就是捐助的目的。捐助者感恩,感謝的也應該是社會,如果感恩變成一對一的個人行為,容易結成個人恩怨,也蛻變為“契約”行為了。
民政部前部長、中華慈善總會第一任會長崔乃夫也曾經指出,中國離一個真正成熟的公益時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的公益事業要達到美國的水平,至少還要50年,而目前的首要問題就是宣傳、引導和培育工作。
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問題,首先是慈善理念的轉變問題,慈善文化和新慈善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尤其需要互聯網的強力相助。據統計,目前我國內地網民人數達到1.44億,其中青少年網民占82.50%。怎樣利用這個新興強大的宣傳平臺,普及慈善文化和理念,已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新行善方式
當互聯網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時,網絡正在改變的不僅是人們的慈善理念,它更帶給人們各種新穎、快捷、有效的行善方式,鼠標捐贈、QQ傳遞、網站募捐、在線支付、在線義拍、網絡慈善營銷……
2006年7月,廣東韶關、清遠等地遭遇罕見洪澇災害。7月19日,樂昌洪災第三天,一封名為“援助樂昌洪災災民愛心捐贈”的倡議書迅速在QQ群里傳遞。據廣東省慈善總會(www.gdcf.org.cn)最終統計,通過網絡途徑,熱心人士向樂昌市捐贈的各種物資達13噸之多,“沒有想到通過網絡,能夠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捐贈,短短數天時間便能聚集1000多人次、十幾噸的捐贈物品。”廣東省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李飛燕說。
2007年3月26日,思科(www.cisco.cn)內部員工自覺發起網助慈善活動,利用網絡的力量,將自己很多閑置的香水、化妝品與網友換成學生所需的電腦、電視、DVD機、教學光盤、書籍、以及文體用品等,以資助偏遠地區學生。同時,他們也通過網絡向全社會募集這些物品,最后一起交到孩子們的手中。不僅如此,思科這次還聯合了《21世紀經濟報道》和新浪網作為合作伙伴。 2007年5月25日24時,換物活動截止,8組網助大使將所有交換得到的最終物品交與活動主辦方,并將所有換得及捐贈物品陸續送往貴州赫章地區的10所學校。思科網助計劃論壇的負責人吳珩近日向《互聯網周刊》透露,第二輪活動也即將展開,目前正在籌備中,活動主要通過思科員工的物品置換和網友物品的直接募捐兩種方式來開展,最終捐助的所有物品將打包直接捐給受助的學生們。
2007年2月,YeePay易寶(www.yeepay.cn)與北京紅十字會(www.bjredcross.org.cn)正式發起了“千萬愛心在行動”活動,這是北京紅十字會首次嘗試通過在線支付的方式募集捐款。在活動中,YeePay易寶除了每一筆交易捐贈一份錢給紅十字會,更通過YeePay易寶支付平臺上的愛心捐助按鈕來募集善款。在近期YeePay易寶的快樂網商評選過程中,YeePay易寶也專門設置網友投票環節,網友以捐十元給北京紅十字會的方式來十次抽獎機會。在這種市場行為中融入了公益元素,YeePay易寶為北京紅十字會拓展了在線捐款的渠道。
YeePay易寶CEO唐彬在接受《互聯網周刊》的采訪時表示:“電子支付對于慈善公益來說,最主要的還不是提供了在線支付平臺,而是廣泛且有效地向用戶傳播了人類博愛、慈善的公益理念。這也是我們與北京紅十字會長期合作的出發點。”
而其商業價值異常明顯,既宣傳企業卻不花廣告費,而且還為公益事業貢獻力量的網絡慈善營銷,以致于近來倍受商家青睞。2007年3月1日,微軟聯合美國國家艾滋基金會、乳癌基金會、美國地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防止全球變暖等9家慈善機構在美國啟動I'm計劃,就是把網絡慈善營銷做到了極致的突出案例。
不難預測,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借助網絡的新行善方式會繼續花樣倍出,慈善事業姹紫嫣紅的春天已近在眼前。

問題同在
春天已近,但寒氣依舊逼人。當慈善借助網絡蓬勃繁茂時,新問題也隨之而來。
在2005年海嘯災難救助中,有人利用中華慈善總會的廢棄網站—“中華慈善總會”(www.chinacharity.cn.net)—在網上虛假募捐。類似這種利用網絡進行虛假勸募、詐騙人們善款的事情,在歐美一些國家和香港地區也先后出現過。新生的網絡救助,由于缺乏法律支持和監管,目前還無法有效防范虛假網站的惡劣行為。
但與此同時,我國存在著眾多的網絡慈善組織,它們卻因無法取得合法正規的身份,最后無疾而終。因為按照民政部門要求,成立民間組織首先要有3萬元注冊資金,其次要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固定電話和專職會計,固定會員50人以上;除此之外,網絡慈善組織本身也存在松散、虛擬的特性,因此在經濟、身份問題的雙重困擾下,眾多網絡愛心組織根本無法生存,網絡慈善組織力量的發展壯大顯然受到阻礙。
其次,善款流向和監督問題也十分突出。2007年5月,身患腦瘤的山西女孩郭小娟得到網友籌集的15萬元善款。病愈出院后,小娟沒有兌現將把善款剩余部分轉贈他人的承諾,而是帶著10萬元余款回了山西老家。
“小娟卷走捐款事件”暴露出網絡慈善中善款的流向監督問題。網絡發起的救助一般屬于民間私募行為,扶貧濟困奉獻愛心值得頌揚的好事,但募捐的發起者一般不具備發起募捐的法律資質,在有效監管缺失的狀態下,這種私幕行為很可能蛻變成欺詐手段或工具。
另外,在線募捐往往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但這種支付方式特別是網上支付的安全隱患卻是捐助者心頭的一根刺。對此,張杰夫對《互聯網周刊》表示,“我們選擇跟中國銀聯、支付寶等此類的品牌支付方合作,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電子支付的風險,因為這些品牌支付平臺有詳細的安全保障計劃和賠償措施。”
網絡愛心是實實在在的,但同樣是非常脆弱的,當前的緊急現狀是,如何給網絡愛心穿上一套保證安全的“護身服”。
人人都愛慈善
網絡造就了慈善事業的新時代,它不僅顛覆著人們的傳統慈善觀念,傳遞并普及著現代慈善的文化內涵和新理念,而且創造著全新、多樣、有效的行善方式,最為重要的是,它推動慈善事業進入“人人做慈善”的公民慈善時代。
據統計,中國存在著眾多需要救助的貧困人群。每年的自然災害使得有近6000萬以上的災民需要救濟,有2200多萬城市低收入人口需要低保,有75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需要救助。另外,還有6000萬殘疾人,1.4億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需要社會提供幫助。保障這些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權利,是各級政府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當網絡一旦“聯結網民心、凝聚大眾愛”時,它煥發的力量將是驚人的。互聯網必將開啟慈善事業的公民慈善時代,這將成為中國慈善事業的重要轉折點。
新行善時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早在遠古的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博愛精神,認為人在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幾千年過去了,中華民族繼承并不斷發揚光大著這種偉大的精神理念。
時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特別是在互聯網和其他新興技術的助推下,“得志顯達”人的慈善,已經進化成“人人慈善”的公民慈善時代。
目前我國內地網民人數已達1.44億,且呈現迅猛的增長趨勢,在這個網絡空間里,不僅聚集著中國巨大的受眾群體,而且還吸納著中國未來的主體力量——中國的絕大部分青少年,利用這一宣傳平臺傳達和普及慈善理念,其高效快捷和深入人心的功效不容質疑。
網絡在迅速推動著慈善精神的廣泛普及的同時,更不斷創造著全新的行善方式。從QQ群的自發募捐到騰訊公益頻道的開辟,從思科員工的網絡物物交換到新浪網友廣泛的物物交換和捐贈的“思科網助計劃”,以及淘寶網的愛心專區的在線義拍義賣和在線捐助……所有這些新穎的行善方式,都在利用知名網絡平臺的強大人氣,傳播慈善精神并廣泛募集著善款和善物。而慈善機構自身網絡平臺的開辟,也實現了慈善信息的及時互動性,以及募捐和結算的快捷。
如今的慈善,已經像一個女主角,既登上了流光溢彩的網絡舞臺,還有來自背后導演的傾情指導。而這個幕后導演就是我們的商家,他們高舉“慈善公益”的旗幟進行著企業營銷,正實現著“一箭三雕”的美夢:不用廣告費卻有效提升了品牌形象;向公益慈善事業獻力;實實在在的利潤收益。
思科借助“網助計劃”有效傳遞著“新網絡,人為本”的新理念,為向“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身份的轉型埋下了有效的網絡人氣伏筆;微軟通過MSN實施的 I'm計劃,以一種輕松而無需成本的方式喚醒著大眾的慈善情懷,MSN的人氣隨之狂飆。即使未借助網絡的招商銀行近日也宣布:“愛心操場,紅東中國”活動才進行八個月,發卡量出現“井噴式”增長,并實現了年內翻番的奇跡。
慈善營銷讓本無功利的公益性慈善,開始搭上商業的快車一飆而起!但飆向何處,途中陷阱幾多,著實讓人深思!
另外,眾多不具備募捐資質的民間募捐行為,包括個人的和企業的,他們既不具備募捐的法律資質,更缺乏第三方的監管,那么他們募捐的善物和善款將流向何處?誰來監管?
不僅僅是民間募捐行為,即使是合法的慈善機構,其善款流向和利用也還缺乏法律和制度的有效監管。對此,我們必須呼吁慈善捐助的相關法律和制度的盡快出臺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