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友世紀與光線傳媒的合并,互補的積極意義很明顯,但這樣的合并也存在較大風險。
11月19日,華友世紀(www.hurray.com.cn)與光線傳媒宣布以換股的方式完成兩家公司的合并,成立新公司光線華友。按照協議,光線傳媒持有新公司42%的股份,若在兩年內,新公司股票逐步上升到目標價格,光線華友將對光線傳媒不斷增發新的股份,使光線傳媒股權不斷上升,直到每股達到8.5美元或以上,光線傳媒將擁有最高達65%的股權。
雙方對管理團隊也進行了大調整。原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出任新公司董事長兼CEO,原華友世紀總裁王少劍出任聯合總裁兼CFO,原光線傳媒副總裁李曉萍出任聯合總裁。而原華友世紀董事長王秦岱將退出新公司。據悉,之前針對此次合作,華友世紀內部已經做過調整,新公司在人事結構上不會再有大幅變動,也不會導致裁員。新公司將設立電視娛樂中心、廣告運營部門、數碼業務部和電視網事業部等11大事業部,包括光線經營不順的互聯網事業部和華友最頭痛的無線增值事業部。
這應該不是一個太令人意外的結果。關于華友世紀高層積極尋求外部合作、以期早日套現退出公司運作的消息早有傳聞,受大環境影響,曾經風光一時的SP概念股已經落至谷底。自2005年2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以來,華友世紀的總營收在2006年第二季度達到峰值1830萬美元,之后開始逐年遞減,2007年第二季度跌至1459萬美元。凈利潤則從2005年第一季度的560萬美元跌至2007年第二季度的20萬美元。轉型對于這家公司,已經勢在必行。
轉向娛樂傳媒似乎順理成章。2005年華友世紀簽下歌手張靚穎,2006年收購飛樂唱片60%股份、華誼兄弟音樂公司51%股權,2007年收購鳥人唱片30%股權,還收購了手機游戲發行商巖漿數碼,與北京電視臺(www.btv.cn)合資成立了京視傳媒。一系列的舉動為華友世紀日后轉成一家娛樂傳媒公司奠定了根基,但數字娛樂內容的效用,很難在短時期內得以發揮,此時與光線傳媒的合作,也就顯得恰到好處。
而借著華友世紀的納斯達克外殼,光線傳媒實現了事實上的上市。在2003年,光線傳媒業務達到巔峰期時曾一度覬覦上市融資,并先后嘗試在內地和香港上市,但隨后又將目標鎖定納斯達克。王長田表示,“在合并前已經準備前往納市。”意即如果合并不成功,仍會按照原計劃登陸納市。
如今對于王長田而言,他已經成功地規避了上市的種種不確定性,并且還可借助納市外殼融到不菲的資金。成立于1998年的光線傳媒是中國最大的電視節目制作和發行商,其節目在中國600家電視頻道播放,并運營一個全國性數字付費電視頻道,但民營電視機構很難將自己的電視頻道做到真正落地。王長田看中的,不外乎是華友世紀的增值業務平臺和渠道發行經驗。
這可以視作一次渠道與內容的攜手,但也潛藏危機。因為SP業務在逐年大幅下滑,而華友世紀目前在納市的股價也直逼52周的最低價3.32美元。掌門人的變動對新公司華友光線的股市表現,很難說會在短期內有積極的提升作用。有分析師認為,華友世紀的無線增值業務和光線傳媒的電視頻道都受困于政策限制,合作的互補意義明顯,但對于將來的實際發展,很難說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原有難題。FrostSullivan總裁王煜全也表示,這樣的業務合并也還存在較大風險,除此之外,也許商業模式也還面臨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