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特爾發動的這場CPU細分運動究竟能在市場上收到多大成效?
英特爾(www.intel.cn)公司近日聯合國內一家咨詢機構發布了一項報告,其內容大致是PC已經進入多核時代,CPU型號日益繁多,商業用戶在購買PC產品時面臨很多困惑,諸如是否該選擇多核CPU、基于不同類型CPU的PC如何選擇等,為了解決這些疑問,這份研究報告從高效、功能、安全、易維護程度、節能環保等方面對一系列CPU進行了分類歸納。簡而言之,就是對英特爾現有的雙核CPU進行了細分,以對應不同的目標客戶。
這一舉動顯然是為了強化英特爾在商用市場的固有優勢。英特爾負責人稱,這樣做有利于最終消費者在選購商用PC的過程中,更快地找到適用的產品機型,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從營銷學的角度看,對通用型的產品再進行細分,這也符合從大眾營銷向微觀營銷的轉變趨勢。在英特爾同中國本地的OEM廠商初步溝通的過程中,有不少廠商表示對這項計劃“興趣很濃厚”。
但英特爾發動的這場CPU細分運動究竟能在市場上收到多大成效?這可能需要打上問號。按照英特爾的說法,這份研究報告的最終讀者將是PC廠商和最終消費者,然而要想在這兩類群體中樹立CPU細分的觀念,需要跨越不小的障礙。
首先,PC廠商對于英特爾眼花繚亂的創新舉動心態比較復雜。一方面,他們希望英特爾能夠加快推出新產品,刺激消費者升級換代電腦,另一方面,英特爾的CPU產品性能越來越強大,功能應用也越來越豐富,這在客觀上也壓縮了PC廠商施展拳腳的空間—諸如安全、管理等環節,一直是PC廠商著力打造的差異化增值部分,如今,產業老大的介入使得他們感到創新壓力進一步加大。
盡管身處產業鏈下游,但PC廠商并不情愿總是站在英特爾身后,他們希望能夠壯大自身品牌來吸引消費者。以聯想(www.lenovo.cn)為例,這家公司依靠1996年同英特爾共同發動“萬元奔騰”大戰而發跡,并最終成為中國PC市場的領頭羊,最近幾年,盡管依然在廣告中采用英特爾的標識,但這家立志成為世界級品牌的PC企業一直在設法強化自身的品牌,淡化對于上游廠商的依賴,比如在宣傳策略中,聯想的銷售人員通常不會對具體配置談論太多,而是向客戶詳細解釋聯想獨立開發的功能優勢。
這種PC廠商的品牌意識同上游廠商意志力的博弈,將給CPU細分計劃帶來一定的難度。PC廠商往往會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和進貨價格來進行產品的CPU配置,這就會導致實際產品五花八門。理想的狀態是:PC廠商遵循英特爾的建議,在實際的產品設計時中進行CPU優化選型,這需要英特爾和PC廠商在CPU細分原則上達成高度一致。
其次,對于最終客戶來說,接受CPU細分的概念尚需時日。大多數消費者在選購電腦時,面對的都是PC廠商,他們很難對那些英文和數字構成的CPU編號產生深刻印象,即便是商業客戶也是如此。換句話說,用戶很少會為了某款型號的CPU而去專門采購相關的品牌電腦。因此,最終消費者并非CPU細分計劃的理想傳播對象。
情形已經很明朗,英特爾對CPU進行細分的想法不失為妙招,但要想讓這個計劃落到實處,真正的關鍵點在于OEM伙伴,英特爾需要下功夫同這些下游伙伴進行深入溝通,讓他們接受自己的產品細分觀念,并甘心做幕后英雄。剩下的事情,比如告訴消費者如何選購,就全交給PC廠商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