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對互聯網和新業務的期許之心已昭之天下。但運營商能否做好互聯網業務?至少現在看來還不能肯定,即使強勁如中國移動者,在互聯網業務方面的表現也多少有些差強人意,而過去的數年當中,固網運營商雖然在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方面用力甚著,一度也曾經在地方門戶、熱線等方面引領風騷,惜日后勁不足,最終難免今日之式微。
從全球電信行業的發展來看,目前已經是電信、互聯網、廣電三網融合的時代。全球范圍內的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以及廣電企業也都在做著相互間融合介入的事情,特別是不想被單純地“管道化”的電信運營商一直在努力試圖進入互聯網內容和服務的領域,但是現在并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而中國的電信運營商似乎也未得其法。
不具備互聯網奔司的市場機制特別是激勵機制也許是電信運營商在互聯網方面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國內電信運營商介于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這樣一種機制很難保證企業高層的穩定,因此不能像互聯網公司那樣有充足的時間讓電信運營商的決策者盡展其運營思路。而“敵對”中的電信運營商高層之間互換這種咄咄怪事,更是很難能保證人事上的穩定。
對于脫胎于同一母體的電信運營商來說,本不存在能力上的高下區別,牌照資源決定一切。可作對比的是,中國的影視傳媒行業當中,雖然民營、外資傳媒公司在電影等部分領域表現不錯,但是在整個傳媒的布局當中,依然是國資傳媒機構占據主流,光線傳媒、歡樂傳媒以及新聞集團、維亞康姆、迪斯尼等國內外傳媒集團始終未能取得太大的突破,追究其原因,政策性的資源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幾乎在同一市場條件下展開廝殺,企業決策層的戰略能力和企業的執行能力成為最關鍵的因素。而在國內的互聯網環境下,在同這樣的一群企業的較量中,電信運營商這樣的國家隊的政策性優勢無所借力,無論是互聯網門戶還是網絡游戲以及即時通信等主要領域,在風險投資的輔導和刺激下,主流互聯網公司已經迅速成熟,基本上也都登陸境外的資本市場。它們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已經構成了國內互聯網公司的主流故事,電信運營商今天才想到要去即時通信、互聯網門戶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等方面去做類似的事情,多少顯得有些不太明智。
對于國內的電信運營商來說,向互聯網業務的轉型并不意味著電信運營商自己就得重新進入互聯網市場當中,與新浪、盛大、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正面競爭。中國電信的高層對于向綜合服務方向轉型,曾經提出過相當得當的理解:深入地融入到合作伙伴的生意當中去。其中,當然也包括互聯網公司。
而事實上,提供了互聯網基礎服務的電信運營商也不需要直接進入互聯網市場就可以享受到互聯同發展的成功,互聯網視頻的迅猛發展,就直接帶動了各地電信運營商帶寬的需求。
作為電信運營商來說,要想成功地介入到互聯網市場當中,恐怕還需要找到更聰明的路徑,更能體現自身優勢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