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過“每一分鐘都有民間文化在消亡”。除了天災人禍之外,我們在一些人為破壞中損失的東西太多,現在強調抵制西化,然而隨著中國民間文化的消亡,必然給西化提供空間。在開發西部的過程中,保護應處于重要位置。
針對陜西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實際現狀,借鑒國際國內對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的先進經驗,結合陜西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文認為陜西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保護應遵循以下四條途徑。
一、加強民俗建設
人類文化經驗告訴我們,民俗與民間藝術是皮與毛的關系,是民間藝術產生了延續的基礎,如果沒有一系列經濟、社會、信仰和游藝方面的民族習俗及其相關的節日,保護民族文化或文化民族化便會落空,便會成為“無土栽培”或“溫室培育”。百年來我們強調“移風易俗”,把民俗作為迷信和落后的東西加以消除,這就使民間藝術失去了產生的土壤和生存的環境。民俗中含著社會性、歷史性,既不足個人主義的創造,也不是純粹當下的創造,而是在社會的環境中、歷史的環境中的創造。因此,積極而長遠的民間文化保護工作,要從民俗建設開始,只有造就能夠不斷生發文化民族化認識和行為的人大生態環境,才能使民族文化成為主導當代社會生活的與時俱進的活文化。
民俗文化藝術的保護,關鍵要著眼于建設和引導。
1.制定特定民俗藝術的保護建設規劃。努力營造維系民俗藝術生存發展所需的生態環境、將傳統的民俗藝術消融在民眾普通的生活中去,并注意使其在現代意識的關照下,自然的流溢。
如今,國家法定節日中,除了春節,其余皆是沒有傳統文化習俗的外來節日和現代紀念日。傳統節日淡出現代社會生活,相關民間藝術也隨之凋敝。有鑒于此,建議增加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為國家法定節日。對于這些重要的節日以及其他一些傳統節日,如寒食節、重陽節等,國家行政和社會輿論要做相應的安排和引導。
2.積極扶持民俗藝術的現代傳承。舉辦專業培訓班或鼓勵民間藝人拜師收徒培養傳人,促進傳統的以家庭或家族的民俗藝術傳承方式繼續發揮作用。
3.各級政府應對民俗藝術的保護和建設制定和落實相應的政策措施,并組織專家隊伍監督執行。譬如婚禮、壽禮、祭禮、出生禮、成人禮、就職禮、交往禮儀及制服等。政府可以考慮根據民俗傳統和當代實際制定系統的公民禮制儀規,以及在國家禮制框架里形成以倫理道德為繼承的禮儀性民俗。如此,作為表情、象征、紀念、勉勵、祝愿之“儀式”或“禮物”的紛繁多樣的民間藝術,也將獲得生態的發展空間,并發揮超越物資價值的人文教化作用。只有如此,民俗藝術保護工作才能做的更好。
4.應該給予尚有活力的傳統民俗活動以政策性寬容。利用大眾媒體大力宣傳傳統民俗文化,給民間說唱、民歌、民謠、民間美術、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戲曲等以充分的表演和展示空間;利用現代技術,賦予一些傳統藝術以合適的現代形態,擴大中國審美模式的影響,從審美趣味和認知方面增進對中國文化品格的認同。如把木偶、皮影等表演藝術形式影視化;在日常生活中提倡中國習俗儀規。在大中小學校、國家機關社會服務行業、演藝界廣泛展開中國傳統禮俗文化教育和行為舉止培訓;設立中國禮俗學校或專業,培養專業人才。在政府舉辦的慶典、開幕式一類的公共活動中,有意識的采用一些中國傳統禮儀形式,以產生上行下效的影響。
二、加強立法保護
1. 民族民間文化的普查機制。普查機制是對族民間文化進行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包括對無形文化遺產的記錄和對一些反映民間文化內涵的實物和資料的收集,其目的就是建立民族民間文化的檔案。在國內法中應該將其作為一個重要部分予以規范,包括政府的責任,公民的義務、普查的方式和要求等均應該明確。
2.民族民間文化的重點保護和傳承機制。這是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保護的核心。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在普查的基礎上,根據歷史、文化價值,認定其中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或瀕臨消亡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為重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給予重點保護和重點搶救,培養傳承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估;日本和韓國認定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及我國對文物、文物保護單位、瀕危野生動植物的認定及公布等制度,均值得借鑒。在立法時,應該明確認定重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標準,政府公布重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錄并制定其保持者的方法、保持者享有的相應權利和榮譽、負有的義務等。
3.民族民間文化的使用與開發機制。鑒于民族民間文化多產生于民間,主體具有不確定性,整理者、改編者、使用者濫用民族民間文化,侵害產生該民族民間文化表現形式的群體的精神和物質權益的現象經常發生。因此,在立法時應當明確,主體不確定的民族民間文化作品的智力成果權應該屬于產生它的群體,也即屬于國家。對于民族民間文化的使用,還應根據民族民間文化的特點而規定不同的鼓勵和制措施,如鼓勵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開發,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同時對于國家認為需要保密的民間絕技的傳承方式、范圍均予以限制;對于改編、整理者,一方面允許其對民族民間文化作品進行改編、加工,一方面要求其必須尊重原群體的精神權利,且必須標注產生該作品的群體或地區;對于被認定為一些具有國家和民族特征的作品,不管其權利主體是否明確,國家均可限制其向境外賣斷某種著作權等。
4.文化生態保護機制。規定文化生態保存比較完整的地區為文化生態保護區,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筑、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具有特定價值和意義的文化因素)原狀地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及環境中,使之成為“活文化”,不失為保護文化生態的一種有效方式。立法中應當明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管理方式、保護區內居民的權利和義務、破壞文化生態者應當承擔的責任等。
5.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保障措施。為了使上述工作得以科學有效的落實,必須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包括經費、機構、人員、稅收優惠政策、專家咨詢機構等。在國內法中應該明確:國家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用于補助全國性或跨區域的民族民間文化重大項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組織對重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專項保護、培養傳承人,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等。在德國,幾乎每一個鄉村都有幾座或十幾座古老的民居被政府認定問保護單位,政府給予居民主人資助,定期有專業民居技工指導修繕保護。
以上為國內法的主體內容。在此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規定強有力的法律責任條款,包括各種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等諸方面,此外,還應提到與《著作權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相關法律的銜接。
三、培養傳承人
中國優秀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保留了大量了大量的古文化遺存,是傳統民俗文化的活化石,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精神和物質財富。但許多民間藝術只剩下最后一代甚至一個傳人,而且以老年人居多:有的民間藝術傳人去世,絕技絕活已經失傳。民間文化一般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靠人口口相傳,比如民歌謠、民間故事等;一種是靠物品來體現的,比如一些獨特的生活用品、民間美術作品、工藝品;第三種是一些民間的祭祀、禮儀活動。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古老的儀式正在逐漸被人摒棄,一些生活用品已經棄之不用,包括民間工藝都面臨失傳的窘境。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說,民間藝術絕對是一次性的,有些盡管現在是活態的,但是一旦失去傳人,馬上就會斷絕。比如一些剪紙藝人,那些在山西的古老村落里剪紙的老太太們,再過10多年,基本上就沒有了。因此,民間藝術的保護要“以人為本”,政府要采取措施培養傳人,保護傳統手藝的純正性,把文化傳統的斷層接上。
舞蹈家楊麗萍從普通平民中挖掘最小僅為6歲的小演員,小女孩的演出幾乎每次都獲和獲得滿場喝彩。因此,保護民間藝術,要重視致力于從娃娃抓起,培養民間藝術接班人。
四、加強民眾對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意識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勞動創造與智慧的結晶。這些民族民間語言和藝術,民族民間習俗、禮儀、節慶,共同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基本方式,傳遞著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產。對一個民族來說,這些無形文化遺產乃是本民族基本點的識別標志,是維系民族存在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如果沒有人堅持,意味著文化多樣性的消亡。因此,讓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是時代賦予我們和重任,也是我們將優秀文化傳遞給子孫后代的保證。
加強民眾對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意識,當前許多這家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建立了一些有效的機制,創造了不少有效的方法,這些國際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