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以來,現實題材的話劇創作不但在題材上有了新的開拓,而且在藝術質量也有了提高,出現了《地質師》、《父親》、《黃土謠》、《郭雙印連他鄉黨》、《天籟》等一批優秀作品,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可喜的創作現象。
從寫社會問題劇向真正的藝術創作層次邁進
現實題材的話劇貼近社會現實、反映民眾心聲,一直占據著話劇創作的主流位置,受到不同時代的民眾歡迎。不過,現實題材的話劇創作又是最難把握的。本世紀以來的現實題材話劇創作,就經歷了一番探索、尋找并逐步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從寫社會問題劇到向真正的藝術創作層次邁進。如《地質師》和《父親》。
《地質師》是劇作家楊利民以大慶石油管理局王啟民為模特創作的作品。但是,作者并未寫真人真事,也沒有展覽好人好事,而是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凝練成藝術形象然而體現出來。通過對洛明、盧靜、羅大生、劉仁、曲丹等人物的描寫,作品塑造出了新一代的“鐵人”——知識分子的光輝形象。
1999年,遼寧人藝來北京演出《父親》,當時反映就很不錯。但是,編劇李寶群和遼寧人藝的演員們并沒有滿足與此,他們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從劇本到舞臺演出都做了較大修改。2005年再次來京演出,舞臺呈現有了很大變化,給人以面貌一新的感覺。其中最突出的變化是,該劇從一個反映下崗工人的社會問題劇轉變為描寫父子情感沖突的作品,在藝術品位有了質的提升。這次的《父親》已蛻去了社會問題劇的痕跡,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藝術品。劇中所塑造的父親,經過宋國鋒的創造已成為新時期戲劇畫廊里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
從表揚好人好事到創造人物形象
表揚好人好事是一些以真人真事為素材的話劇作品常有的一種現象。有些人以為,抓住一個先進典型題材來寫,就有可能“得獎”,劇本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用好人好事“堆”出來的。這樣的戲劇,離真正的藝術創作還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

這種現象在近年來有了改善,出現了一批以真人真事為題材、令人激動的佳作。如《郭雙印連他鄉黨》,是以真人真事為素材創作的話劇,但它吸引人的卻是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郭雙印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黨員干部,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形象也說不上高大。但在他身上,體現出一種舍棄個人利益而為窮苦老百姓干事、立志要改變山區面貌的無私奉獻精神。有人反對他的做法,村民開始叫他“惡煞”,后來才明白“雙印是好人!”連一直跟他作對的梁老漢都悔得扇自己的耳光:“唉,現如今這號人太少了!” 《郭雙印連他鄉黨》從劇本到演出樸實無華,但一種鼓動人心的崇高精神力量卻充溢其中。
四川人藝的《農民》寫的是最基層的普通農民。劇中,牛添財幾十年的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引發人們對農民的關注和對農村問題的反思。同時,透過牛添財的情感變化,人們也看到了農村發展的前景。
從展覽事件到學會講故事
不會講故事,是很多話劇作品不感動人的主要原因。這樣的問題,在現實題材話劇中存在,在其它題材的話劇中也存在。美國劇作家赫爾曼·沃克的《嘩變》所講述的并不是一個真實故事,不但凱恩號掃雷艦“是一艘虛構的美國軍艦”,而且魁格艦長也“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如同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可是,作者在虛構的故事中講出了真實、寫活了人物。該劇的成功,就在于作者寫出了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通過藝術思維達到了一種藝術真實。
相比之下,我們的一些劇作家就缺乏這樣的思維和技巧。在他們的戲中,只是在羅列事件,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思想把這些事件串聯起來。雖然劇中寫的都是真實事件,卻由于缺少故事性而不能感動人。這種現象,在近年來的現實題材話劇的創作中出現了改變。
孟冰創作的《黃土謠》是以湖南一個村支部書記宋先欽辛苦十年還清了村里的欠債十八萬元的事跡創作的。作者并沒有寫宋先欽還債的艱難過程,而是寫了“父債子還”情感沖突,通過父子之間的心靈碰撞,展現出兩代人的思想矛盾沖突和不同的人生追求。在矛盾中寫人物,人物就活了;在矛盾中寫生活,生活就有了底蘊。《黃土謠》不僅寫了“有形的”的父債子還的問題,而且還寫了“無形的”父債子還問題,如寫宋建軍決心辭去公職回農村帶領鄉親們致富的情節,就是作者通過自己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對生活的深層開掘和思想意義的延伸。這樣一來,該劇的創作就達到了“高于生活”的境界,表現出深刻的內涵和厚重的思想,顯示出人物的精神品位。黃定山的《我在天堂等你》,在講故事中展現了兩代人的思想沖突和價值觀念的不同,使人們看到了理想的崇高和信念的光輝。唐棟、蒲遜的《天籟》,最初觸動他們創作靈感的是紅軍時期文工團保存下來的一部留聲機。劇作就以紅一軍團戰士劇社在長征途中的戰斗生活為主要線索,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動人故事。在描寫南京大屠殺的作品中,姚遠的《淪陷》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以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尤其是人性變化來寫戰爭。這樣寫,不僅表現了這場大屠殺對中國人的有形損害——家毀人亡,而且表現出了它所帶來的深層危害——對某些中國人心靈的摧殘。它帶給觀眾的不只是震驚,更有反思。
既描寫英模事跡又關注普通人的生活
本世紀以來現實題材的話劇創作,不僅有描寫英模事跡的作品,而且也出現了幾部關注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遼寧人藝演出的《矸子山》,關注的是工人的下崗問題。在這個戲中,藝術家們沒有滿足寫下崗這樣的事件,而是全力創造出一個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竭盡全力為下崗工人服務的人物形象。劇中的秦大咧咧是個極普通的工人,平時很多人都看不起他,甚至討厭他的嘮嘮叨叨。可當一群采煤隊女工因煤礦關閉而面臨下崗、生活沒有著落的時候,秦大咧咧卻“發揮”了關鍵作用。
開始,他為了穩定女工們的心態,撒謊說礦上對一切都有了安排。其實,是他把自家積蓄拿出來“發放”給那些生活困難的職工“救急”。然后,他又激勵、煽動女工們組織起來,“不要等也不要靠,大家一起想辦法渡過難關”。漸漸地,女工們知道了秦大咧咧在“撒謊”,可她們還是愿意聽他“咧咧”。大年三十,女工們坐在秦大咧咧的小屋里,憧憬著未來,有了生活的信心和夢想……這個戲有著一種質樸的力量,體現出藝術創造在融入生活真實過程中的藝術魅力。《棋盤嶺傳》中,“吃大白饅頭”這場戲寫得是那樣地逼真、筆調是那樣地輕松,但觀眾看后,心情卻感到無比地沉重和心酸,自然地也會體會到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變化。湖北省話劇院《臨時病房》和長春話劇院《九路汽車》,都讓人們看到了素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的真情實感。當《臨時病房》中兩個性格不同、脾氣相左的老人在相互矛盾和碰撞中達到和解、并互相關心時;當《九路汽車》中小蘭一直受到古家的支援、大學畢業拿到工資后要報答古媽,而古媽卻執意不要,小蘭真的“急”了。她對古媽哭喊:“您怎么說不要我的錢,您怎么能不要我的錢?”然后與古媽擁抱在一起時,觀眾被臺上這種非親非故人們由心底產生出來的真情所深深感動了。
現實題材的話劇創作出現了很好的勢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卻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一,是依然存在著把藝術簡單化的現象。有些作品是從政治角度去選取題材,以報告文學的思維去展覽事件,缺乏把真實生動的生活轉化為藝術品的思維。其二,是存在著把生活簡單化的現象,缺乏“高于生活”的藝術眼光,把現實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簡單化,交代事件多,細節刻畫少,舞臺上“熱熱鬧鬧”,卻不能感動人。這是需要進一步改變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