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是地區文化形象的標志,是地區文化的“名片”、“自畫像”和“宣傳廣告”。近幾年來,文化資源的積累已成為保護文化遺產、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反映地域文化歷史發展歷程的重要手段,對未來鑄造地區文化品牌、加強地區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需要我們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引起高度重視。

上海不僅是一座經濟發達的城市,也是一座文化底蘊非常豐厚的城市。在這座城市里,曾有過許多文化名人駐足、發展、走向全國。他們留下的大量文化資源至今依然鮮活,成為城市文化資源中的重要內容。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不僅在于其經濟發達與市場繁榮,更在于其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如果說上海的外灘、黃浦江、石庫門是這座城市的固定記憶,那么歷史遺留下的文化藝術則是其流動記憶,同樣是這座城市繁榮發展的重要元素。

文化資源的豐盛是文化繁榮的必然結果,其中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則是文化創作質量的標高、文化影響輻射的圓心。文化資源的積累是現代社會對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要求,是文化建設成果的集中反映。根據“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的要求,文化資源的建設不僅要著眼于現行資源的積累,還要高度重視已經散失或即將消亡的活體資料的積累。因為它們不僅記錄了社會發展的軌跡,還記錄了文化背后的理念、價值、規律與表現形式。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某種程度上比物質遺產更加珍貴,倘若不注意積累、不加以傳承,那么無需外力的摧毀它也將自行消亡。

文化資源的積累,是藝術單位的發展地位、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也是藝術團體文化品牌、藝術人才和創作實踐的生命力的體現。要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發揮文化資源的增值效應,不斷地提升精品意識,保護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據2006年對上海文藝院團利用文化資源的數量統計,全年利用藝術檔案資料達10571人次、5590卷和24011件,復印資料數量達63123頁。這些資源的利用,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地為本單位產生巨大的附加值。
文化資源的積累,在內容上需要著重突出本單位藝術生產規律和內涵,全面反映藝術作品流派、風格和藝術形式的內在面貌,從而使這些保全下來的文化資源能全面、真實地體現出藝術創作的價值,成為未來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

——個性和持續性。積累文化資源不僅是當今藝術活動的需要,更是未來的需要。因此在內容上要突出個性,強調材料形成的內在關系和藝術創作的整體水平,注重藝術生產程序,確保所有藝術活動能以不同的記錄方式保存下來。文化資源需要靠不斷積累去豐富、壯大資源庫,這絕非一年半載之功,而須持之以恒地將其作為文化事業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來落實。重視文化形態的建設以打造文化品牌、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時也應看到文化品牌的建設需要有一個不斷積累和創新的過程。從藝術作品的創造規律來看,一部精品總是在不斷打磨后才能趨向完善的,因此,應該可以從保留的藝術生產材料中看出創作中諸環節的構思和發展情況,如果忽視對藝術創造的積累,同樣意味著對藝術創作者勞動和成果的忽視。

——完整性。歷史是完整的,因此文化資源的積累也應是完整的。如果沒有完整的文化資源,那么后人所了解的歷史也必將是殘缺的。文化資源積累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資源積累過程中的歸全率,保持每項藝術活動材料的完整性和成套性。要通過文化資源的積累過程,盡可能全面反映藝術創作、藝術參與、藝術價值、藝術教育和藝術研究等眾多藝術生產環節的品牌效應,不斷將人的創造精神和文化產品相融合,把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有效服務提供給利用者,滿足不同層次人群對文化內容的需求,促進當下的藝術創作和生產。實際上,將積累起來的文化資源匯編成冊,就是一部部很好的藝術成果百科全書。藝術作品的生命力不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和歷史厚度,而且還在于不斷發展與延續的藝術價值,彰顯藝術品牌的地位和作用。重視文化資源的積累,就要站在時代和歷史角度上,顯現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感。

——方法性。文化資源是一個民族歷史的基因庫。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都源于社會生活,而文學藝術更是以其作為生長的肥沃土壤。沒有文化資源,人類的文明大廈就缺少了基礎,也失去了文化之根。我們應從戰略角度上去思考,投入更多精力去搶救、保護好我國文化資源。
如今,用何種方法處理文化資源積累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從事業發展需要的角度出發加強文化資源的積累意識。其中關鍵,是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各級文化藝術單位需要落實宏觀調控和引導,積極組織對資源積累和開發的規劃、管理協調等工作。
其次,要完善藝術生產程序。文化資源能否完整地形成,需要在進行藝術創作中建立必要的藝術生產程序,尤其是一些重大藝術項目和藝術創作,必須規范創作生產過程,落實各環節材料的形成,強調材料生成的完整性對藝術工作的作用。
其三,要落實人員保障。積累意識的提高和程序的完善,都需有一批有強烈責任感和相當工作能力的人群來擔當。
其四,要加強科技創新。要努力將資源積累同藝術生產的科技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資源數字化的效率,促進各類文化資源向質量型、知識型、特色型、規范型和價值型轉化,實現資源積累后的最大附加值。

其五,要實現集中統一的管理。一個藝術單位的創作內容與形式多種多樣,藝術生產涉及幾個部門,各自按照藝術生產規律進行創作。為確保材料完整歸檔,必須實現集中統一管理,避免形成資源再次散失。可以采取由職能部門按統一規定進行整理、分類、組合、編目的方法。
其六,要建立規范的整理方法。文化資源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后,作為主管部門和具體管理人員須按要求進行必要的規范化處理,對材料的積累都要明確職責,落實人員及相關經費。在這個過程中,須采用科學合理的整理方法。積累的資源能否理順、使其規范化,對于將來的利用和發揮作用至關重要。事實證明,盡管已積累了相當多的文化資源,但由于歸類整理不當造成材料雜亂無章、散失、影響資源的利用率的情況屢見不鮮。在整理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分類、組卷、標題、編目、裝訂、檢索等環節的標準化,對不同規格和載體的材料也要根據其特點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并對材料去粗取精,剔除不需要的、重復的材料,以保證資料積累的價值。
最后,要和諧利用和優化開發文化資源。文化資源的積累要既滿足當代人的利用需要,又不能對后人的再次利用構成危害、形成破壞性開發。歷史上積累的文化資源是人類所有的,既要適宜當前利用,也要保持未來利用。要明確對文化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也不宜過度停留在經濟效益層面上,而是要尋求資源開發、效益和文化生態之間關系的最佳結合點。要堅持整體利用效益和資源保護優先原則、系統開發原則,又要打破文化資源的壟斷圍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