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八千英里商業時差

2007-12-31 00:00:00屈騰龍
商界 2007年12期

策劃 本刊編輯部

有時候,只有處在一種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才能更清晰地認識我們自己。

就比如,站在地球另一端——英國倫敦的街頭,來回望中國的經濟和商業。

2007年9月下旬,受英國貿易投資總署邀請,本刊記者赴英國倫敦和愛丁堡,對英國金融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隔著8000英里(上海到倫敦的飛行距離,約13000公里),穿越于一個后工業社會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商業時差”,我們試圖作一個粗線條的商業瞭望——

從世界商業櫥窗看中國制造——代前言

作為世界大都市,原以為倫敦街頭一定聳立著有棱有角的現代高樓大廈,馬路上奔馳的汽車永遠川流不息,晚上光怪陸離的霓虹燈招徠著喧鬧的人群。而倫敦顛覆了我們對現代城市的思維定勢。

整體來說,倫敦的城市高度遠遠不及北京和上海,街道兩邊的公寓樓宇大多不超過6層。雖然交通也較繁忙,但是因為車輛很少鳴笛,倫敦更多時候表現得很安靜。倫敦的道路也很狹窄,在小巷里繞來繞去,根本沒有國內大城市常見的三環、四環或者外環、內環,據說原因是房子都屬私有,就連英國女王也無權讓老居民搬遷。

倫敦交通的最大特色是發達的地下交通系統。倫敦地下有長達400多公里的地鐵網,長度世界第一,四通八達,有274個車站,每天運送300萬人上下班。

倫敦和紐約一起,是這個世界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兩個城市。街頭涌動著各種膚色、回響著各種語言,寫字樓里忙碌著各國才俊,商場里擺放著各國商品……全世界的商品、人才、文化在這里匯聚,在這里你可以體驗到各國的生活方式。

9月22日,記者到達英國的第二天,便和來自上海、北京、香港的同行相約一起參觀倫敦最繁華的商業街——牛津街。

牛津街類似于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淮海路。如果說倫敦是個世界級的商業舞臺,那么牛津街無疑就是屈指可數的“世界商業櫥窗”。

站在這個商業櫥窗前你可以發現,來自中國的商品比比皆是,從服裝、鞋帽、玩具到家電、電腦,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遇到一個中國的品牌,這些商品全是代工。在一家專門銷售紀念品的商店里,記者看到一種外形為倫敦街頭著名的紅色電話亭的鐵皮儲錢罐,標價6英鎊,非常暢銷。

按照眼下1英鎊相當于15元人民幣的匯率,這個不起眼的小玩意售價約合90元。但在這90元當中,位于珠三角或者長三角的中國代工企業,能拿到的材料和加工費想必不會超過5元,其余95%的利潤屬于設計、品牌、流通環節。

牛津街上的色芬哲(SELFRIGERS)百貨商店在英國久負盛名,面積幾萬平方米,尤其受年輕時尚女性的喜愛,手上提著色芬哲的購物袋走在街頭,也總能增添她們的自信。

在色芬哲銷售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等IT產品的區域,我們發現最主流的產品是美國的惠普、日本的索尼、韓國的三星和LG,不過,我們沒有發現海爾、聯想等中國大陸品牌。

那一刻,我們感覺到,在通往世界商業主流舞臺的歷程上,中同制造還有很躍的路要走。碰巧,當時正值中國玩具在美國被召回,在西方市場引發了對中國商品的普遍信任危機。

由于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曾經是第一個“世界工廠”,他們如何看待我們這個新的“世界工廠”和“中國制造”?

對這個問題,英國朋友的回答幾乎一致:這不過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崛起過程中必然的插曲。就像歷史上的德同和日本的產品,先是低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后來成為高端、高質、高價的代表:再后來,韓國、我國的香港和臺灣也陸續經歷了這個過程。今天的中國大陸,也正在經歷這個過程

總部在英國的馬丁·可利投資管理公司是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大的境外投資者(QDII),擁有4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其投資總監告訴我們,他們注意到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正在全球產業鏈條上不斷攀升,承接全球產業轉移浪潮。在制造業領域,中國必將出現一批世界級的企業。馬丁·可利最看好中國的機械行業,尤其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械企業。

“被永久改變了的英國”——布萊爾10年的經濟奇跡

飛機降落在倫敦希思羅機場,走出機艙,進入連接航站樓的登機橋,墻上富有哲理的英國格言撲面而來:“一個不同的觀點有時可以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中看不到任何危險。只有可能!”“天知道當你用別人的觀點看問題,你會看到什么。”

登機橋上的這些語言,不僅流露出英國對于煊赫過去的底氣,更有憑借最近10年來優異的經濟表現,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再次崛起的自信。

從20世紀初開始,英國就在走下坡路。到1970年,英國不得不承認它在歐洲已經是“二流”國家了:經濟增長乏力,失業嚴重,勞資糾紛迭起,政治混亂……跨入1990年,英國經濟在保守黨領導下出現明顯好轉,但是整個社會仍然為公共政策、社會分化等問題嚴重困擾,缺乏方向和活力。英國在世人的心目中幾乎快成為保守、沉悶的代名詞了。在歷史和現實的比照之下,英國人的失落感可謂錐心刺骨。

英國貿易投資總署的朋友告訴我們,10年前的1997年,由于經濟萎靡,滿大街都是酗酒者和失業者,社會的頹廢感在街頭像霧一樣四處彌漫。

然而,10年來天翻地覆。1997年,42歲的托尼·布萊爾帶領工黨擊敗執政18年的保守黨,接過了英國首相的權杖,成為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

以“改革首相”著稱的布萊爾最大程度奉行自由主義,將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降到最低,大膽地甩掉了歷史留下的包袱,宣稱要把英國建成世界上最適合從事企業發展、商業最活躍的國家。布萊爾還迎合時代潮流,把創新作為國家戰略,通過創新來引導文化、藝術、思想潮流,英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走上了穩步上揚的健康道路。

英國經濟自1997年以來以每年2.8%的速度向上累積,這一增長在歐洲可以說絕無僅有。經濟改革為英國人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該國失業率一度降到歷史最低點,10年中,英國國內的年均失業率僅為4%左右。

這10年是英國二戰后最長的經濟繁榮期,也是工業革命以后200年來從未有過的持續增長期。正是這樣的經濟成績單,使得布萊爾如此自信:“我們可以帶著巨大的驕傲回望這段時期。”

在英國高歌猛進的同時,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在內的歐盟幾乎所有的成員國始終無法擺脫低增長和高失業的折磨,難怪最近歐盟委員會宣稱“英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健康、最強壯和最成功的經濟體。”

布萊爾時代英國經濟的成功原因有很多,其中受到良好教育、普遍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思維”的國民是個重要原因。

英國人喜歡讀書全球皆知,在大大小小的書店里,你總能很輕松地找到以經濟全球化為話題的書。我們在采訪中遇到了很多英國人,幾乎每個人都能就英國在全球化浪潮中具有的優勢和劣勢、將扮演的角色、需要的人才和技能、以及經濟轉型的挑戰和痛苦等問題長篇大論一番,而且都還有板有眼。

記者和一位叫馬修的27歲小伙子的交談讓人印象很深。他說,由于歷史上英國在非洲有大塊的殖民地,因此看到非洲今天依然一貧如洗,英國民眾普遍替前輩有種負疚感。這幾年,看到中國和非洲的經濟合作如火如荼,幫助非洲不少國家修路修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他“對中國和胡錦濤先生肅然起敬,因為中國真正把非洲當朋友,不像美國,只想著跟非洲做生意。賺非洲窮苦兄弟的錢。”

顯然,當一個國家的民眾都清楚了自己在經濟全球化坐標上的位置,這個國家自然也就有了方向。

英國是產業革命的發祥地,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制造業是英國的驕傲、經濟支柱。現在,它從醫療產品到航空用引擎等的制造依然保持著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制造業在經濟上的比重已經大大降低,就業人數所占的比率為10%,只有10年前的一半左右。

10年中,英國忍受著經濟結構大調整的陣痛,關閉、出售了大量鋼鐵、汽車、機械等傳統制造業,其中勞斯萊斯賣給了德國的寶馬公司,最近羅孚也賣給了中國的南汽和上汽,如今英國的汽車企業幾乎全部為外國企業所有。大量的工人丟掉了工作,不得不重新學習以獲得新的謀生技能。

1801年。英國人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火車,而在2007年4月,他們卻選擇向中國訂購了3列時速225公里的火車。這些中國制造的火車將在2010年開始飛馳在英國的大地上。

在放棄了自己沒有優勢和不擅長的產業后,英國人重新為自己找到了一塊“國家藍海”,用金融服務業、創意產業為自己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其中,高速發展的金融業又居功至偉。10年中。金融業從占英國GDP的不足5%飆升到2006年的9.4%,幾乎翻了一倍!

如今倫敦是全球最大的保險和再保險交易中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最大的金屬交易中心……倫敦不僅追上了曾把自己遠遠甩在身后的紐約,在不少方面甚至還有一舉超越的勢頭。這兩座城市,是最無可爭議的兩個全球金融中心。

除了金融業,英國經濟還有另外一張靚麗的名片,那就是創意產業。目前,英國的創意產業為英國GDP的貢獻率已達8%,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產業。在過去8年,英國創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達到9%,比英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高出二倍多。

此外,英國在制藥、航天、軟件等高科技產業也都有優異的表現,是世界主要的制藥業中心和生物技術中心之一,英國航空和航天產業在歐洲占第一位,是世界具有全系列生產能力的三個國家之一。

今年6月,布萊爾帶著“英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首相之一”的榮譽卸任。看著自己的創新戰略重新讓英國變得生機勃勃,在離職演講中,布萊爾滿含深情地說:“為了這個國家,我竭盡全力做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我已永久改變了英國。”

頓時,掌聲如潮。

從倫敦出發——借力“全球動力之都”

泰晤士河蜿蜒流過倫敦,在它的北岸,有一個1.4平方英里的“城中城”,那就是倫敦金融城。

如果說曼哈頓是紐約金融業的心臟,那么倫敦金融城就是倫敦金融業的心臟。

倫敦由32個郡組成,而倫敦金融城是32個郡中最小、最古老的一個。不過,在倫敦人的嘴里,倫敦金融城還有另外一個更流行、更親切的名字——“那一平方英里”。這是因為倫敦金融城占地1.4平方英里(約5平方公里),正是倫敦這座城市最早發展起來的地方。

金融城和整個倫敦市一樣,不像紐約曼哈頓那樣高樓林立。金融城里大都是老房子,房屋一般只有四五層,古典藝術建筑隨處可見,二三十層的高樓大廈寥寥無幾。全城只有一座摩天大樓,是名為“42號大樓”的大廈,它高185米,因有42層而得名,是瑞士再保險公司等許多國際公司的所在地。金融城從外觀上看其貌不揚,它內在的魅力需要慢慢品味。

金融城還有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不銹鋼,各種管道裸露在外,電梯沿著金屬墻面上上下下,冷冰冰的,但里面熱火朝天,人聲嘈雜。這就是著名的勞埃德公司所在的大樓。勞埃德并不是一般保險公司,而是全球最大的保險交易市場,它的作用有點類似證券交易所。

倫敦金融城盡管屬于倫敦,但是座名副其實的“城中城”,它有自己的市長、法庭以及近千名警察。據說,連英國女王想進城,也要先得到市長的同意。這也充分體現了金融業在英國受重視的程度。

幾百年來,這里一直是英國和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心臟,即便是英國歷史上“日不落帝國”的顯赫一去不返,也沒有削弱它的地位,始終是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地帶。

倫敦金融城面積雖小,卻是英國的經濟中心。根據英國政府2006年統計數據,整個國家1/3的金融業務都集中在這里,這塊彈丸之地的GDP居然占英國GDP的3%,而且每年的增長速度接近10%,是英國經濟總體增速的3倍多。倫敦金融城更是世界上金融機構最為密集的地方,金融城的外匯交易額、黃金交易額、國際貸放總額、外國證券交易額、海事與航空保險業務額及基金管理總量均居世界第一。

全球的金融家想要做任何生意。十拿九穩可以在倫敦金融城內找到。由此,倫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頭奉為“全球的力量中心”,有人更形象而優雅地將倫敦金融城稱為“全球動力之都”。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由于世界各大銀行均將其全球股票戰略部門設在倫敦,倫敦金融城里的美國銀行多于紐約的美國銀行,日本銀行也多于東京的日本銀行。

倫敦是一個為全世界服務的城市,它的人才也來自全世界。有人統計,來自各國的金融、法律、媒體等專業人才足有百萬,這個數字比歐洲許多大城市的總人口還要多,比如德國的法蘭克福也是一個有名的金融中心。但人口只有60多萬。

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各類人才,收入和各種福利都很高,但工作也異常辛苦。由于全球各大股市24小時接連運轉,很多人每天工作至少12個小時。不過每年三四月份發年終獎時,他們便成了全英國最值得羨慕的人群,據說2006年金融城從業人員獲得的獎金就高達200億英鎊,差不多是3000億人民幣,對于金融城的30萬雇員來說,每人平均100萬人民幣,而且還只是獎金。

難怪有人說,“在歐洲,倫敦金融城是唯一一個為別人打工還能每年賺上100萬英鎊的地方。”

2006年。倫敦以人均65138歐元(約66萬人民幣)的GDP在歐洲各大城市中遙遙領先,比排名二三名的盧森堡和布魯塞爾高出差不多20%。這中間,金融城的貢獻自然首屈一指。

很多人不知道,倫敦是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最多的地方。迄今為止已經有59家中國企業在倫敦證券交易上市,超過紐約、香港、新加坡。其實,不僅是中國企業,2006年一共有367家各國企業在倫敦上市,共融資1040億美元,超過紐約交易所(400億美元)和納斯達克(290億美元)的總和。2007年上半年,倫敦交易所為全世界的企業融資金額再次超過紐約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之和。

倫敦證券所交易主要由主板和創業板(AIM)構成,其中創業板尤其值得一提。

和很多資本市場讓人望而生畏的高門檻不同,企業在AIM上市,沒有最低規模限制,不需要財務歷史,不需要公眾持股限制,申請上市的材料也不需要經過交易所或者英國上市管理署的審核,只需要得到保薦人的提名即可。

從某種意義上說,倫敦的創業板是全世界最容易上市的地方。不僅上市速度快,而且融資費用低,融資金額靈活,對全球中小企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正是這種原因,AIM在成立以來短短12年中飛速發展,和納斯達克一起成為全球兩個最成功的創業板市場。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把目光瞄準了AIM。2007年1~7月,就已經有8家中國企業登陸AIM。

除了可以上市,倫敦對于中國企業還有另外一層重要意義。

英國費蘭砥(Ferranti)投資公司是一家以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為宗旨的企業,其創始人費蘭砥先生向我們介紹。隨著世界變得“越來越平”,中國和西方的企業都必須在全球分工的視野里重新審視相互的競爭與合作。這給中國企業提供了通過西方資本市場并購來走向國際市場的絕佳歷史機遇。

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低,但品牌在國際上不知名,銷售渠道也往往局限于在中國,因而利潤空間較低;西方企業有著更被國際熟悉和認可的品牌。渠道也國際化,但生產成本太高,因而利潤空間同樣有限。如果通過并購,就能把兩者的優勢相結合,必然會大大提升利潤空間和股東價值。

費蘭砥認為,中國的重型機械、輕型和精密機械行業,以及電子、軟件等企業,都有競爭優勢,可以利用這種戰略走出去。

事實上,自從2003年以來,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金額呈現出加速增長的趨勢,2003年還不足30億美元,2006年達160億美元。2007年估計要突破300億美元。不過。費蘭砥認為,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年還會猛增10倍,達到3000億美元!

有趣的是,英國似乎從不擔心外國資本跨國收購英國資產會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目前,英國很多銀行、港口、水電氣等公司的產權都屬于海外資本所有。

在倫敦,似乎什么都可以賣。就在我們赴英國采訪的前兩周,卡塔爾金融投資局居然看上了倫敦證券交易所,而且成功買下了倫敦證券交易所20%的股權。

哈利·波特的啟示——改寫未來的創意經濟

全球3個廣告產業中心之一。全球三大最繁忙的電影制作中心之一,享譽全球的國際設計之都,2/3以上的國際廣告公司的歐洲總部所在地: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和設計機構;定居的國際人士與當地居民比例為全球之最,整個城市有300多種語言,還有50種不同族裔的社群……

這一切,讓倫敦被稱為是“全球最酷的城市”。

倫敦的酷,幾乎全部體現在曾經沒落的倫敦東區。餅干、果醬工廠、茶葉倉庫之類的老舊廠房,在傳統制造業外移后遭到廢棄,現在卻因創意群落的形成變得炙手可熱。廣告、設計、傳播、創意公司、非盈利機構,以及充滿另類藝術氣息的咖啡館、酒吧、畫廊為磚樓廠房增添了時尚感的設計,勾勒出粗糙、突出距離感的后現代風格。

如今的倫敦東區,已經成了全世界聞名的“創意群落”。這些彈性十足的小型創意公司聚集在一起從事的“創意產業”,是英國經濟的第二張名片。

說起創意產業,又要說到剛剛卸任英國首相幾個月的布萊爾。

1997年布萊爾當選英國首相以后,為了振興低迷的英國經濟,提出“新英國”構想,率先提出“創意產業”的概念,希望借此改變英國老工業帝國陳舊落后的形象。1997年,布萊爾還親自擔任“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主席,英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政策性推動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

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那些很大程度上依靠個人創意、技能和天賦而建立起來的,并且在知識產權的建立和保護下,能夠為社會創造潛在工作職位并帶來潛在社會財富的產業。在英國,創意產業包括以下13個行業:廣告、建筑、藝術與古董市場、手工藝、設計、服裝設計、電影與音像、互動娛樂軟件、音樂、表演、出版、軟件與計算機服務、電視與電臺。

如今,創意產業已經成為英國經濟的重要支柱。而創意產業對英國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無疑是極為深遠的,所以布萊爾敢自信地說:“我已經永久改變了英國”。

目前英國的創意產業為英國GDP的貢獻率已達8%,全國創意產業相關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倫敦有超過50萬人從事創造性行業,從建筑到電影制作。從時裝到出版,為倫敦經濟貢獻了210億英鎊的產值,僅次于金融業。

小說《哈利·波特》的成功,可以說明創意產業的威力。《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原來是位普通英國女教師,從1990年坐火車穿越英格蘭時想出的有關小魔法師的點子出發,一路寫下來,如今她的小說在全世界賣了3億多冊,個人資產已達10億美元,在“全球最富有女星排行榜”中排名第二。她非凡的構想,讓哈利·波特電影、游戲、玩具、服裝等各種相關產業獲利上百億美元。

最近幾年,英國創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達到9%,比英國整體經濟增長速度高出兩倍多。

一直以來,英國的原創性和創意設計備受認同。許多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發明:電話、文字短信、噴氣引擎、一級方程式賽車及虹膜辨認技術等,都出自英國設計師的創意。當今,蘋果的IPOD、寶馬的MINI汽車等傳奇產品的創意靈感也都來自英國的設計師。英國設計師的出色靈感為產品增加了數倍的附加值,并通過制造業獲取了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利潤,同時有力推動了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這一點在高科技產品的制造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

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借助英國的專業設計,建立國際品牌,打進全球消費市場。不少知名企業如三星、諾基亞及雅馬哈等,均在英國創建了設計和研發中心,利用英國的設計人才,打造出符合歐洲和世界消費口味的產品。

設計讓英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的大腦,而這都源于英國創意產業層出不窮的創意與靈感。

其實,不止在英國,美國和韓國的經濟發展也同樣顯示了創意產業的活力。在美國。創意產業被稱為版權產業,如今的出口額已經超過傳統汽車、航空航天和農業。成為最大宗的出口產品。韓國也是如此,網絡游戲和手機游戲等數字產品的出口額也大大超過了汽車,成為韓國的第一大產業。

在英國貿易投資總署的創意工業顧問克里斯汀女士看來,中國的創意產業剛剛起步,前景非常廣闊。她認為,市場競爭不乏三個層次:價格、設計、品牌。價格競爭是最低檔次的競爭,最簡單也最沒有出路。中國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品牌優勢,那么憑借獨特的創新設計,是擺脫低價劣質品的最佳途徑。因而,優秀的創意企業,在中國必然有巨大的生存空間。

一個低碳世界——“低碳經濟”下的財富新格局

如果想知道一個國家的人民最關心什么話題,那么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就能找到答案。在英國期間,記者接觸到的頻率最高的詞有如下幾個:辯論、移民、全球變暖。

英國有著幾百年的民主傳統,民眾對政治有著強烈的參與意識,什么政策的制定都要大家辯論:最近10多年英國經濟比較景氣,成為全世界,尤其是東歐、亞洲和非洲人移民的目的地,他們給英國經濟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專業技能,同時也增加了英國人的就業壓力;這兩個問題成為公眾話題,一點都不奇怪。

由于是老牌發達國家,英國公民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環保意識和責任感都很強,隨著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變化給地球造成的龍卷風、洪水等各種自然災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頻繁發生,于是如何避免全球變暖也成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公眾問題。

客觀地講,與美國在應對全球變暖的瞻前顧后相比,歐洲各國的決心和責任感是最大的。

不身臨其境。我們真是難以想象歐洲人的重視程度,記者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在報紙和電視上每6篇報道中至少就有1篇會提到全球變暖,而且很多人已經身體力行。

報紙上有一條新聞,倫敦的杰奎琳·希迪女士成立了一個叫“限額使用碳行動小組”的組織,其成員保證要過“低碳生活”,即盡可能避免消費那些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務,以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

如今,借助于發達的網絡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測算出自己的碳排放量。為了過上低碳生活,他們愿意做出自我犧牲——從關掉暖氣到放棄駕車去上班。他們還規定,每個成員的年碳排放量不超過9000磅,包括天然氣、生活用電、汽車尾氣和搭乘飛機等。9000磅是什么概念呢?一次乘機從倫敦到上海的往返旅行將產生4800磅的碳排放,已經超過了限額的一半!

環保購物袋是另外一個例子。2007年3月,一家企業推出一種棉布做的購物包,取名為“我不是一個塑料袋”,即可以代替商店里送的塑料袋以減少污染,結果馬上受到民眾歡迎,很多人為了買到這個棉布包,不惜連夜排隊。

今天歐洲人越來越喜歡乘坐火車出行,一個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車帶來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飛機的1/10。而往返在英國和法國的“歐洲之星”高速火車甚至對外宣布,由于各種努力,他們的碳排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今,覆蓋整個歐洲的高速鐵路網的建設正如火如荼,歐洲交通也正在進入一個“新鐵路時代”。眼下,我國的京滬高速鐵路項目已經啟動,不難想象,一個縱橫交錯的高速鐵路網也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出現在華夏大地上,這中間,又是多么大的商機!

有怎樣的生活方式就有怎樣的經濟。中國的企業家應該認識到,在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威脅的今天,我們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低碳經濟”。

所謂低碳經濟。是在發展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的產出。未來,人類通過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往地下儲存二氧化碳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又不影響公民的社會福利和生活質量。不犧牲經濟的發展,社會繼續向前發展甚至是更快的發展。

目前全球都在討論低碳經濟。歐盟已經明確把低碳經濟作為未來發展方向。也許這是在工業化和信息化之后,人類經濟面臨的又一場革命。中國的企業家,對此要有戰略性的認識。它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競爭力。也直接決定企業的競爭力,是中國企業適應未來全球競爭的前途所在。

9月24日,全球著名的《金融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說,美國零售商沃爾瑪將要求它的供應商計算和公布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在倫敦街頭,有不少商品的廣告牌上,以比同類產品節約多少碳排放作為訴求,吸引消費者。

也許不用幾年,商店里每件商品的標簽上。不僅標有價格、原材料、產地,而且還會標明因生產這件產品而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請注意,在很多消費者眼里,這個指標會和價格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記者手記

不可“拆遷”的商業精神

在倫敦期間,記者先后拜訪了近20余家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除了對它們遍布壘球的業務和來自全球的精英印象深刻外,對金融城的建筑也感觸頗深。

和上海陸家嘴現代化高樓鱗次櫛比不同,金融城相形見絀多了。和整個倫敦一樣,金融城中絕大多數都是動輒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歷史的老房子,樓層也普遍只有五六層。新建筑并不很多。這些房子雖然年代久遠,但走進其中。現代化建筑所能提供的功能它們也一樣不少。

來到愛丁堡后,讓人更是震撼,原來很大一部分愛丁堡人都還居住在幾百上千年前的石頭房子中,一家現代化的大型百貨商店也開在幾個世紀前的石堡中,全球聞名的愛丁堡大學里,大多數建筑也是幾百年前修的。

上千年前老祖宗的勞動成果,依然被今天的美國人舒服地住著,而我們呢,就是城市里30年前修的大樓,今天也爭先恐后進入了拆遷的名單——修了拆、拆了修,房子真是把中國人折騰得不輕。難怪房地產業為中國造就了那么多首富,原來在別人那里可以享用數百年的東西,在我們這里變得像快速消費品。

英國人尊重過去,也善于保存過去,這一點你從倫敦大街小巷中星羅棋布的博物館中就可以發現,據說倫敦有300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著名的都有20多座。

他們還非常善于保存商業組織、傳承商業精神。比如全世界保險業的中心——勞合社就是如此。

17世紀。海運保險隨著海洋運輸一起開始蓬勃發展,人們為了交流最新的海運信息,總是約在倫敦街頭的咖啡屋里。在不少咖啡屋中,老板對一些投機客傳播虛假信息不僅不干涉,甚至還狼狽為奸以獲取不義之財。

而一位叫愛德華·勞埃德的咖啡屋老板不同。他無法容忍客人因為在自己店里聽到的信息而蒙受損失,因此總是要求客人必須提供最真實、最有價值的船訊,以維護客人的利益。此舉使得勞埃德咖啡屋遠近聞名,成為希望得到海運保險和再保險信息的商人們的必到之處。

不久,勞埃德開始發行定期的商業簡報,他的簡報盈利遠遠超過賣咖啡的盈利。保險經紀人尤其喜愛在勞埃德的咖啡屋聚會,并開始會見他們的客戶,這種聚會一直持續下來,最終成為當今著名的勞合社。作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和再保險產品的交易中心,勞合社在全球保險和再保險領域擁有崇高的威望。幾百年來,把客戶的利益擺在第一位,一直是勞合社至高無上的準則。

在英國,還有另外一家因誠實而成功的著名咖啡屋,它叫喬納森咖啡屋,是今天的倫敦股票交易所的前身。

盡管過去了教百年,類似的商業組織、商業傳統和商業精神至今仍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今天英國的商業和經濟。

——作為一種軟實力,商業文明的積淀在現代商業競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由思緒又回到了中國。我們歷史上那么多優秀的商業傳統,為什么總是在一次次社會動蕩中被“拆遷”得無影無蹤?

站在倫敦的街頭,想到這一點,不由得感慨萬千。

編輯 李豐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看国产精品| a天堂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亚洲欧美极品|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在线观看无码a∨|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在线国产三级|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夜夜操狠狠操|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91美女在线|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99ri国产在线| 亚洲成a人片|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91亚洲影院|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婷婷午夜影院|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中文字幕 91| 欧美成人第一页|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久6免费视频|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第一视频网|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第三页|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毛片| 色综合成人|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日本欧美午夜|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黄网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欧美性色综合网| 日本免费a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www.youjizz.com久久|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激情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999在线|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四虎成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