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在收藏市場日益火爆的今天,精美的文化包裝下也掩蓋著骯臟的交易。海南收藏家協會專家團伙詐騙案給收藏市場的亂象作出了注解。
有誰能相信,一群發奮鉆研多年,對文物、寶石鑒定頗有研究且小有名氣的省級收藏家協會會長、副會長(共三人)在金錢面前,卻見利忘義,見錢眼開,完全喪失了職業道德,上演了一出出以仿古瓷假翡翠擾亂市場,暴斂橫財的丑劇,最終受騙人協同公安機關巧施計謀,將計就計,引蛇出洞,揭開了收藏家鑒定行騙的真面目。
誰也難為玉作價
時下民間收藏組織活躍,古董、寶石交易頻繁,使得一些投資愛好者,不惜重金購買古董寶石收藏或交易。然而,在頻頻交易的背后,也隱含著真品及贗品的憂慮。
這不,海南省海口市一個體收藏愛好者張某就遭遇了這樣的煩惱。
那是2006年7月下旬的一天,海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馮所標,委托云南瑞麗市一位專門搞玉石買賣的中介人徐國剛,從云南幫助購買了一塊82.25公斤重的“翡翠原石”,交給了做玉石生意的海口市羅牛山的符氣壯,并直截了當地告訴他,這可是托云南朋友弄來的翡翠原石,交易時開價至少200萬元。符氣壯見如此重量的翡翠原石,禁不住喜上心頭,他很快將這一情況告訴了早前剛買了四塊翡翠原石的張某,當張某看到翡翠原石,打心里愿意買下,覺得價格有點高。出口便說,價格高了。符氣壯開口了,老兄,你可曉得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說。誰也難為玉作價,只要喜歡,不要在價格上爭高低。又在撮合人吳松的說服下,符氣壯與張某同意交易。
交易前,他們特意邀請來具有鑒定玉石經驗的馮所標對那塊翡翠原石進行了鑒別。當場,只見馮所標很認真地翻弄了一陣原石,用嚴肅的口氣肯定地說,這塊石巖是翡翠原石。
是日,張某與符氣壯商定以180萬元的價格成交。后來,張某從他工商銀行賬戶將170萬元轉賬支付給符氣壯。接著又按行規,取出10萬元現金付給吳松作為報酬。
按照約定,符氣壯通過轉賬將110萬元存入馮所標以徐國剛名義在工商銀行開設的賬戶,又拿出10萬元現金支付給了馮所標。
買到翡翠原石之后,張某真是有點愛不釋手,整天都守在用180萬元買來的那塊82.25公斤重的翡翠原石旁,看來看去。終于有一天,他似乎看出了破綻,張某越看越覺得這塊翡翠原石與上次買的不一樣,無論是石質、條紋、色彩都有很大不同。
有道是,白玉,綠翡、紫羅蘭。可既然是翡翠原石,怎么不是綠色?雖說張某不懂鑒別玉石,可也略知一二。一連幾天,張某總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郁悶。他思忖再三,請來地質部門的專家進行鑒定,結論為:所謂的翡翠原石,其實是一塊鈉長透閃石巖。根本不屬于寶玉石類。拿著這樣的鑒定結論,張某最終選擇了報案,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玉石交易,雙方自愿,通常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沒有任何憑據,因而,單憑張某一面之詞警方對此也無法下手。
誰能料到,多謀善慮的張某,見警方因沒有證據無法下手,便心生一計,他要為警方提供最有力的證據。以子之矛攻子盾
話說張某花了180萬元買了一塊鈉長透閃石巖,一直心中不悅,報案后又因沒有直接證據而無法出這口惡氣。苦逼了幾天后,他想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計謀。
這天,張某找到符氣壯一再表白:“上次可買了塊貨真價實的翡翠原石,誰看了都說好,誰看了都想買。總之,這塊翡翠原石是買值了,將來只要出手肯定能賺上幾十萬。符老兄以后有這樣的好事,別忘了告訴我,有錢要大家一起賺嘛。”
張某一番話,絲毫沒有流露出上次受騙上當的表情,反而使符氣壯從張某的話里,聽出話來。言外之意,張是還想買幾塊翡翠原石。于是便直言不諱地問:“聽張老弟的意思,還想買幾塊翡翠原石?”
“是啊,今天來找你正是此意。”
“那好,我幫你聯系。”話畢,倆人握手道別。
符氣壯很快將張某還想買幾塊翡翠原石的消息傳到馮所標耳中。馮所標大喜過望,頓覺又來了大生意。不過,他又立刻意識到,上次張某買了那塊82.25公斤的鈉長透閃石巖后,曾經聽到一些議論,有人說他對那塊石巖有懷疑,曾經報過案,有人說他找過地質專家搞過鑒定,既然有這些動作,怎么又要想買翡翠原石?難道他不認為上次買的是假貨,也許是地質專家也鑒定不出真假來,至于到警方報案,可能是捕風捉影。不過無論如何可要慎之又慎,干這一行必須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
“先拖他一陣再說,如果他真想買,還會找你,一定要沉著穩打,探明虛實。”老謀深算的馮所標對符氣壯說。
有道是,魚為誘惑而吞鉤,人為貪婪而落網。大約一個月后,符氣壯的手機響了,響得挺急,一看是張某來的電話。
“符老兄,上次說的事聯系得怎么樣了?”“你急什么呀,那么貴重的玉石也不是什么時候想買就能買到,也得碰運氣,找機會,再等等。”
“那就拜托了,越快弄來越好。”“老弟托的事,包在我身上,你就等好消息吧!”這信息符氣壯立馬反饋給了馮所標。
財欲熏心的馮所標,立刻撥通了云南瑞麗市玉石中介人徐國剛的電話。明確表示,發財的機會來了,玉石又有了買主,抓緊時間弄兩塊鈉長透閃石巖來。
2006年9月下旬,徐國剛從云南瑞麗將兩塊所謂翡翠原石運抵海口,時隔兩日,馮所標看后,初定了底價,讓符氣壯告訴了張某。半小時后,張某驅車來到符氣壯指定地點,當他仔細看了那兩塊“翡翠原石”與上次的假貨相同時,便笑著對符氣壯說:“多虧符兄費心,從色澤外形看與上次的一樣,還真是兩塊好玉石。我是買定了。這樣吧,明日上午10點還請馮所標會長來做個鑒定,咱們再敲定價格。”
“好!一言為定,明天上午10點見!”
張某離開后,直接來到上次報案的海口市某區公安局,將情況細述了一遍,請求警方到現場捉拿騙子。警方接到報案,在絕對保密的前提下,進行了十分周全的部署,期待明日10點的到來。
2006年9月22日上午10時,正當符氣壯、張某商談價格,馮所標裝模作樣地對“翡翠原石”進行鑒定之際,公安人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入交易現場,并很快請來相關原石鑒定專家,經鑒定兩塊“翡翠玉石”既不是翡翠,也不屬寶玉石類,是納長透閃石巖。
是日,馮所標被警方刑事拘留,很快被海口市龍華區檢察院批準逮捕。
見利忘義作鑒定
馮所標的落網正應驗了中國那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古語。他做夢也不曾想到自己會陷入張某設下的圈套。事到如今,不得不交代,也不能全交代。他喃喃自語。
馮所標被捕后,警方對此案迅速展開偵查,通過提取石巖等實物圖片,鑒定結論,收集大量的證人證言,以及犯罪嫌疑人馮所標的供述,初步查明,自從馮所標憑借對古董寶石鑒定的一技之長,擔任了海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之后,前來邀請他作鑒定的人也與日俱增,特殊的身份,特有的技能使他得意忘形變得飄飄然了。
早在2006年6月,張某經吳松撮合向符氣壯購買一塊翡翠原石。不料,交易時,張某通過他人介紹請小有名氣的馮所標幫助鑒別。在鑒定過程中,馮所標發現這塊翡翠原石是自己賣給符氣壯的,這便清楚了張某原來是向符氣壯購買翡翠原石。從此,也就知道了張某是做寶石生意的門外漢。
是年7月的一天,符氣壯得知張某還想買翡翠原石,便找馮所標幫忙,正好,馮所標將張某交易寶石時請他鑒別的情況告訴了符氣壯,約定由馮所標提供翡翠原石及成交底價,符氣壯與張某進行交易,在張某請馮所標鑒別時,抬高翡翠原石品質,共同牟利。
7月10日,倆人竊竊私語了一陣,設下了圈套,專等張某來鉆。為大賺一筆,馮所標托人運來了四塊翡翠原石,并將另外一塊既不是翡翠,也不屬寶玉石類重14.5公斤的鈉長透閃石巖與四塊翡翠原石一起交給符氣壯,謊稱全部都是翡翠原石。
幾天后,符氣壯通知張某寶石已找到,就在符與張對這批寶石進行交易時,馮所標受邀鑒別,經過20多分鐘鑒別,只聽馮所標用無可爭議的口氣說:“這些石巖都是地道的云南翡翠原石。”
對于收藏家馮所標的鑒別張某信以為真,接下來便開始交易,先是符氣壯開價,后是張某砍價,最終商定以人民幣90萬元成交。令馮所標欣喜的是就連那塊以假充真的鈉長透閃石巖也以人民幣20萬元成交了。
一剎那間,馮所標本能地覺得手中握了一塊燒得通紅的磚頭,但他定了定神,起身走到門口望著張某交易成功后的得意背影,禁不住啞然失笑,外行也敢涉足寶石圈?也許,這就是自己的名氣加權力的魔力所在。
交易當日,張某從交通銀行賬戶將90萬元人民幣轉入符氣壯賬戶,符氣壯又將其中的75萬元付給馮所標。
察微釋疑追余罪
此案經警方偵查終結,2007年1月8日,報送海口市檢察院審查起訴。強烈的使命感驅使審查此案的檢察官對此案全部案件材料及所有證據,進行全面
審查,走訪相關證人,訊問了被告人馮所標。經過縝密審查,最終從此案中發現了彼案,發現了馮所標尚有余罪未查。那就是,馮所標曾在三亞銷售過假古董,而且被騙方曾要求馮所標等人退款未果。
依據案件分工,辦案檢察官依法將此案退回警方補充偵查。偵查發現,早在2003年9月,馮所標(時任海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與李某(時任海南省收藏家協會會長,另案處理)、王某(時任海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另案處理)在海南省三亞市注冊成立三亞博仁堂工藝有限公司,承包三亞市一大酒店大堂三號商場銷售古玩。這年10月,江西某集團實業公司在三亞市亞龍灣建造一幢貴賓樓,該公司董事長張某見馮所標、李謀、王謀經營的商場內有近代古瓷器銷售(實際為仿制的古瓷器),便向馮所標等人表示有意購買一批明、清近代古瓷在貴賓樓收藏。
于是,馮所標采購一批仿制古瓷的現代瓷器,然后伙同王某、李某向張某介紹稱,該批瓷器是從民間收購來的明、清等朝代的古瓷器。張某信以為真,以人民幣150萬元購買了43件“古瓷”。馮所標伙同王某、李某騙取張某人民幣150萬元后,馮所標分得贓款人民幣95萬元,余款被王某、李某瓜分。
2004年5月,經江西省景德鎮市文物局、陶瓷考古研究所有關專業人員鑒賞,認為該批陶瓷均為仿品。上當受騙后的張某找到馮所標要求馮所標、王某、李某退款,但馮等人以種種理由予以反駁,始終不予承認是仿制品,此事因而擱置下來。
全案偵破后,馮所標退還150萬元,符氣壯退出13萬元,那位交易撮合人吳松退還一輛轎車給張某。
2007年7月11日,海口市檢察院以仿制的古瓷騙取他人150萬元,利用受邀鑒定的便利以假充真騙取他人200萬元,以海南省收藏家協會原副會長馮所標涉嫌詐騙罪向海口市中級法院提起公訴。
檢察機關認為,馮所標伙同王某、李某以仿制的古瓷騙取他人150萬元,以鈉長透閃石巖冒充翡翠原石騙取他人200萬元,犯罪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應以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庭審中,法官除質證相關證據外還問馮所標以前是否曾受過法律處分時,馮所標回答稱:“1983年11月18日因犯奸淫幼女罪、詐騙罪被原文昌縣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1年。
由于本案案情重大、復雜,海口市中級法院審理一天之后,沒有當庭做出宣判。不過,等待馮所標的定是法律的嚴懲。
編輯:朱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