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一般為雙側發病,具家族遺傳性,與油性玎玲有相關性[1]。就醫者易出現自卑、社交障礙等社會心理問題。治療人群多為青春期男女,以女性居多。治療動機為升學、就業、婚姻等。2003年10月至2007年7月,施用微創抽吸法進行腋臭去除術231例,無開刀瘢痕,異味去除效果滿意,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本組231例,男性68例,女性163例,年齡16~42歲,僅1例為單側外,其余均為雙側。大多數人曾有外用涂藥治療的病史,其中女性33人曾行高頻電針治療或激光治療,腋區皮膚出現均勻分布的點狀瘢痕,表面粗糙,腋毛稀疏。192例有明確的家族遺傳史。
1.2術前準備:手術1周前停止使用外用藥物,前一天洗浴并剃除腋毛。手術時以美藍標記毛發生長區,平臥,肩外展雙手抱頭,充分暴露腋區。常規消毒、鋪巾。
1.3麻醉:配制腫脹麻醉液(500ml生理鹽水﹢2%利多卡因20ml﹢0.1%腎上腺素0.5ml﹢5%碳酸氫鈉15ml),緊貼真皮層作腋區皮下脂肪腫脹麻醉,每側約100~150ml,按面積有所增減。
1.4手術方法:麻醉后自腋后線腋橫紋內穿刺,采用脂肪抽吸器械連接抽脂機產生負壓,以單孔或雙孔短吸脂管放射狀抽吸真皮下脂肪,之后洞口朝上搔刮真皮下的脂肪、毛囊及大汗腺層面(見圖1),直至出現腋毛能輕松拔除的毛囊損傷現象,擠出皮下殘液,切口縫合一針。抽吸孔小的可以不縫。手術時間約1h。術后雙上臂帶網狀袖套,腋下棉墊填塞腋窩加壓包扎(見圖2)1周以上,術后肩關節制動3~7天。
2結果
本組231例,無感染、血腫及皮膚壞死發生,傷口一周拆線,一期愈合。半個月至一個月后去除腋窩壓迫,上肢無牽拉感,活動自如。術后1月-4年通過電話和門診共隨訪175例,168例異味完全消除無復出,7例僅有輕微異味,已不影響正常社交活動。瘢痕均不明顯,時間較長的甚至外觀難以看出(見圖3)。
3討論
3.1 腋臭非手術治療方法有許多:外涂藥物、皮下注射無水酒精、電針治療、CO2激光等[2],這些方法有時效短、易復發、異味殘留及點狀瘢痕等缺點。而傳統的腋區皮膚梭形切除術后恢復慢,有的需二期愈合,瘢痕寬大明顯,影響就醫者的生活質量,嚴重的還會影響肩關節活動。近年出現的腋窩橫切口翻轉皮膚直接剪除皮下組織,然后打包加壓的術式[3],周圍常有一圈針眼,還會出現切口愈合較差,甚至皮膚壞死的情況,有的病例還有嚴重的皮下滲血和血腫。
3.2 本法采用扇形負壓抽吸去除皮下脂肪、大汗腺,負壓避免了刮出物殘留于創面。因無切口的限制抽吸范圍可超出腋毛區2cm,治療范圍廣而徹底,又有效保留了皮下真皮層的血液供應,即使出現皮膚一過性瘀青的靜脈回流不暢和局部紅腫現象,皮膚仍然存活良好,僅有幾例因長期外用藥物的就醫者有小點狀皮膚壞死,余無一例出現皮膚壞死。
因手術采用膨脹局麻液,術中出血少。抽吸時建議用約2mm直徑的單孔或雙孔短管,不會使皮膚與皮下完全離斷,血管損傷小,故術后出現出血的可能較小。用太粗的抽吸管,術后易出現皮下血腫。再者術后腋窩頂部的棉墊填塞和彈性加壓包扎,杜絕了術后的積氣積血和出血,又不留打包后的環狀針眼,且換藥、觀察方便。
3.3 部分病例術后早期會出現腋窩皮下的條索狀瘢痕攣縮現象,導致皮膚皺縮,是屬創傷性瘢痕反應,經延長腋下填塞壓迫時間一個月,全部緩解恢復。有部分病例還會覺抽吸區膚色較周邊暗,應為皮下靜脈回流淤滯所致,一般很輕微、可自行恢復,無治療必要。

3.4 開始使用本術式時[4]僅看重其無刀疤的特點,且有其他術式作為二期手術的補救,只運用于計較瘢痕的就醫者,后漸漸體會出只要操作得當[5],會有遠高于其他術式的治愈率和較低的并發癥。它創傷小,恢復快,是值得推廣的一種術式。
[參考文獻]
[1]劉輔仁.實用皮膚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488.
[2]張敬東. 美容皮膚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88.
[3] 朱燕萍,陳小強,王傳山. 腋窩皺紋切口手術法治療腋臭43例觀察報告[J].中國美容醫學,2001,10(6):494
[4]孟凡軍,孫毅,張學成,等.負壓抽吸大汗腺清除腋臭根治術[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3,19:87.
[5]李菊妹,劉小舒,王屋金,等.腋臭手術范圍與療效相關性的初步探討[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5,21(3):239.
[收稿日期]2007-06-22[修回日期]2007-09-28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