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資本測量的困難主要體現在社會資本測量的概念和方法論問題上,這也是社會資本理論遭到批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65377;尤其是社會資本理論的測量層次問題,由于這方面的爭議,導致了不同學者對社會資本界定的含糊性和隨意性#65377;這也是我們對社會資本測量問題進行探討的初衷和重要原因#65377;
關鍵詞:社會資本;測量指標;測量方法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2-0019-02
社會資本的測量一直在社會資本研究中存在爭議#65377;福山指出,社會資本概念最大的弱點之一就是缺乏如何測量社會資本的一致看法#65377;他認為,至少有兩個方法已經被用來測量社會資本,一個就是對某一個社會的群體或者群體成員資格進行調查;另一個則是使用關于信任水平和公民參與水平的調查數據#65377;首先我們應該對社會資本指標測量的方法進行歸納與回顧#65377;
一#65380;社會資本指標測量方法回顧
Barro運用年均發生革命或政變次數和平均的政治暗殺事件次數來綜合衡量,研究發現在1960—1985年間政局穩定性與經濟增長率#65380;私人投資占GDP的比重之間顯著的負相關#65377;
最簡單的方法是Putnam提出的自發性組織成員資格的不同可以較大程度地解釋社會資本#65377;Putnam認為,一個人的社會資本可以從他所擁有的社群網絡來描述和量度#65377;社會資本指借助于所占據的社會關系網絡而擁有的資源#65380;財富#65380;信息或機會#65377;一個人的社會資本愈多,能配置的資源愈多,在生活和工作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更強#65377;這種簡便的測量方法被大量用于社會資本的研究,而幾乎總是只包括一個解釋因素,對社會資本本質特征的測量并不全面#65377;
Knack和Keefer認為,信任是社會資本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他們運用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考察了人際間的信任#65380;市民合作的規范與經濟績效的關系,結果發現信任對經濟績效有顯著影響,信任水平每上升12個百分點,年均經濟增長率將提高近1個百分點#65377;La Porta等運用1970—1993年間的相關數據分析,表明人們之間的信任水平與經濟增長正相關(在10%的水平上顯著)#65377;Whiteley通過對來自1972—1992年間34個樣本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資本數據的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65377;
Brehem和Rahn提出了社會資本的結構模型,由3個有聯系的概念組成,即民間的約定#65380;成員的相互信任和政府的信心#65377;他們運用了1972—1994年間一些社會調查資料,進行了混合截面分析,還運用了協方差結構模型(運用相關矩陣作為輸入變量)#65377;研究發現民間的約定和成員間信任的聯系不顯著,違背了社會資本概念的系統性#65377;
Brunetti,Kisunko和Weder則通過一項對41個國家的企業家的調查數據構建了一個“規則可信度”綜合指數來衡量一國的社會資本#65377;該指數分為1~6六個等級,在控制了初始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之后,指數每提高一個等級,投資占GDP的比重將提高3.7個百分點,而年均收入增長將提高1.5個百分點#65377;
Grootaert認為,社會資本作為家庭的生產要素#65380;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是相同的#65377;他運析了印度尼西亞社會資本和家庭福利和貧窮之間的聯系,選用的資料是對當地1200個家庭的調查,包括不同層次的社會單位(家庭#65380;社區#65380;地區),調查包括社會資本的6個方面,分別是聯系的緊密程度#65380;內部差異#65380;參加集會的頻繁程度#65380;成員對決策的有效參與#65380;借貸情況以及聯系的社區導向#65377;從這6個變量的價值中,他構建了一個社會資本指數,根據每單位資本的費用#65380;資產#65380;可貸款額#65380;儲蓄#65380;教育參與程度指標測量出社會資本和家庭福利正相關#65377;
Krishna和Shrader構建了一種更加復雜的調查表,試圖包括社會資本所有形式#65377;他們將調查研究按社會的層次分為4類:個人/家庭#65380;鄰居/社團#65380;地區#65380;國家#65377;Rose定義社會資本為個人用來生產和配置商品和服務的正式或非正式社會網絡#65377;他的目的是區分正式或非正式社會網絡以及他們的互動#65377;在關于印度水利發展項目的研究中,Krishna和Uphoff證明社會資本和經濟發展的業績成正比#65377;他們建立了一個發展導向集中行動指數#65377;這個指數是正的并且和發展導向集中行動指數顯著相關#65377;
二#65380;社會資本數量測量方法回顧
Halpern的分析也是基于世界價值觀調查的數據,研究發現用所在國家或地區人們之間的信任水平所衡量的社會資本水平越高,這些國家或地區越富裕#65377;他認為,內在的機制關鍵是社會資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65377;因為人們之間的信任#65380;聲譽以及非正式的行為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司法體系和正式仲裁制度的替代,但它們的執行成本要比正式的制度低得多#65377;Fukuyama也認為,非正式的社會關系所需要的交易成本低得多,而社會資本的經濟功能關鍵就在于降低交易成本#65377;
在社會資本與政治民主#65380;腐敗等研究方面,Paxton通過46個國家的數據考察了社會資本與民主之間的關系,基本結論是社會資本和民主之間是相互作用#65380;相互制約的#65377;也就是說,提高社會資本可以促進一個國家的民主,但反過來,民主程度也會影響該國的社會資本水平#65377;Bjornskov則分析了社會資本與腐敗之間的關系#65377;實證數據來自29個歐洲國家和17個非歐洲國家,他發現社會資本與腐敗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65377;一個國家社會資本水平越高,其發生腐敗的可能性就越低,反之則越高#65377;因此,潛在的政策含義是“通過在教育上的投資,以及調整收入再分配政策,來提高一個社會的社會資本水平,從而實現減少腐敗的目的#65377;”
我們可以看到,上述對社會資本的衡量指標主要來自主觀的評價,為了克服這個缺點,Calgue,Keefer,Knack和Olson采用了所謂的“合同密集貨幣”指標,即銀行外流通的貨幣占貨幣總額的比重#65377;這一指標的優點是比較客觀,而且大多數國家都有長期的時序統計數據#65377;他們認為,這一比例越高表明一國的銀行體系越不可靠#65377;他們的研究發現,在1970—1992年間,這一比例與經濟增長率以及投資占GDP的比重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65377;
二#65380;社會資本數量測量方法回顧
Whiteley合并了一些社會資本的測量方法作為解釋變量,提出了外生成長模型#65377;雖然也有多個解釋變量,Whiteley只對134個國家按照每單位資本的GDP進行了回歸,缺點在于經濟變量從時間上先于社會資本測量指標,這會引起社會資本和經濟業績之間關系存在隨機性的爭論#65377;
Glaeser在他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了社會資本投資模型:
首先列出一個進行社會資本S投資的動態法則:St+1=θSt+It,其中θ表示現有社會資本的貶值率,I為對社會資本的投資#65377;雖然計量個人獲得的社會回報是衡量社會資本最理想的工具,但是或許個體在組織內的成員資格之類的指標也可以作為S的代理指標(它們也能被解釋為投資的某種形式)#65377;投資I會有時間成本C(I)[時間機會成本的作用會放大它的影響程度,用W表示]#65377;T為個體的生命期限,B為個人對未來的貼現率,D為個人離開原住社區的概率(一旦離開,S便失去價值)#65377;在滿足以上假設條件情況下,個體對社會資本投資會達到一個平衡點,即邊際私人成本[考慮時間成本,用進行社會資本投資所需的邊際時間量W乘以C(I)],用公式表示如下:
根據條件不同,個人社會資本投資將會:
(1)隨個人對未來的貼現率的提高而上升;
(2)隨個人離開原住社區的概率的提高而下降;
(3)隨時間機會成本的提高而下降;
(4)隨個人從事職業所需社會技能的回報的提高而上升;
(5)隨社會資本的貶值率的下降而提高;
(6)隨個體的生命期限的臨近終結而下降#65377;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引進和學習國外相關理論的基礎上,也開始探索社會資本測量的相關理論和方法#65377;隋廣軍和蓋翊中在《城市社區社會資本及其測量》一文中提出了測量城市社區的社會資本模型,即Si=ai+b1Ci+b2Xi+b3i+b4Ji+b5Gi+b6Zi+b7Qi+Ui(其中Si=個體的社會資本水平;Ci=個體的社會參與度;Xi=個體的信任和安全感;Li=鄰居間的聯系;Ji=家庭的聯系;Gi=社區社會規范;Zi=社會價值;Qi=其他;Ui=誤差項),開啟了國內學者研究測量社會資本模型的新紀元[28]#65377;王積超(2004)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資本的存量模型:Q=∑(a1Wi+a2Gi+a3Xi+h1i)+∑(b1E1i+b2S1i+b3T1i+h2i)+∑(c1E2i+c2S2i+c3C2i+c4T2i+h3i)+H#65377;其中Q=個體為i的社會資本總量,W=社會網絡及其關系體系,G=嵌入于網絡中的規則體系,X=個體之間的誠信度,h1=上述三者相互作用對資金流動方式的影響程度;E1=個體的受教育水平,S1=個體的現實社會價值觀,T1=其他影響個體利用社會資本能力的因素,h2=上述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E2=區域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教育水平,S2=國家和政府倡導的本位價值觀,C2=個體所在區域的歷史文化傳統,T2=信息化水平#65377;社會制度結構#65380;產業結構等其他的環境因素,h3=不同環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H=上述幾項相互作用的結果#65377;
總之,從上面可以看出在社會資本測量問題上的爭議仍然沒有權威的標準衡量或定義社會資本理論的概念,這也更加激勵了現行領域內的專家去繼續探索著更為全面的理論,使社會資本理論發展愈加全面#65377;
參考文獻:
[1] 鄒宜斌.社會資本:理論與實證研究文獻綜述[J].經濟評論,2005,(6):120-125.
[2] 喬俊杰,買憶媛.社會資本的科學測量方法[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3,16(5):89-92.
[3] 愛德華#8226;格拉澤.社會資本的投資及其收益[J].羅建輝,譯.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2):35-42.
[4] 王積超.社會資本及其測量的理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