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加入WTO后,財產保險業同其他許多行業一樣,顯示了巨大的潛力。財險朝著健康方向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行業集中度高,企業間惡性競爭。因此,正確分析和認識中國財產保險市場的現狀及其發展方向,對規范中國財產保險市場,促進其發展,均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財產保險;稅收抵扣;現狀
中圖分類號:F840.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2-0085-03
一、中國財產保險業的現狀
(一)保費收入規模迅速擴大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財產保險業顯示出了巨大的增長潛力,自2001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一直運行良好,GDP一直保持9%以上的增長率,2006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0.7%,預計今年可以達到1 700億元。同時,我國具有超過十萬億的居民儲蓄余額,新增存款中75%為定期存款。這些都直接反映了財產保險潛在需求的增加,成為財產保險行業持續發展的巨大產業優勢。
到2004年,我國財險保費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 125億元,比上年增長29.4%,之后兩年其增長率一直保持14%以上的增長速度,預計今年增長率在20%左右,顯示了該行業強大的生命力。
(二)我國保險業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2004年,我國對《保險公司管理規定》進行了修訂,放寬了非壽險市場的準入條件:將最低注冊資本金由全國性保險公司5億元、區域性保險公司2億元統一降為2億元;將保險公司每開立一家分支機構,需要增加資本金至少5 000萬元的規定,放松為在所在地以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首次設立分公司,增加的資本金不少于2 000萬元。2000年,我國財險公司只有15家,至今財險公司總數達到98家。新的《保險公司管理規定》取消了區域性財險公司與全國性財險公司的限制和區分,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自身戰略的需要選擇經營地點和區域,原有區域性保險公司紛紛加快在全國布點的步伐。2004年12月11日,保監會又發布關于履行有關入世承諾的公告,宣布取消外資公司經營的地域限制。經營地域準入壁壘的徹底拆除,促進了區域性財險公司特別是外資財險公司在全國的業務擴張。
(三)市場集中度下降,發展趨勢良好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財產保險業的市場集中度在緩慢下降,但是仍然處于較高水平。人保財險、太平洋財險和平安財險三家公司占領了市場的大塊份額,主體地位十分明顯。雖然如此,自從取消了全國性和區域性財險公司的限制之后,中小財險公司均毫無例外地向全國性財險公司方向發展,出現了超常規擴張態勢。主要新興財險公司為了在業務規模方面縮小與大型財險公司的差距,紛紛確定了以搶占主要城市和市場份額、搶奪優秀人才為中心的快速發展戰略,加速擴張分支機構。如中華聯合,天安財險、永安財險等中資公司的市場地位迅速崛起,以連續五年高于市場平均速度的擴張速度迅速增長。而外資企業則以三資企業為其主要服務對象,市場定位于企業財險、貨運險和責任險等,也在財險業中站穩了腳跟,使中國財險的市場發展趨向正常。
(四)財險業務以機動車險為主
在我國財產保險費收入中,機動車輛保險為財產保險的第一大險種。1987年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首次超過企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其后逐步增加,1997年占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55.33%,到2000年進一步上升為63.93%,至2005年則達到66.87%。同時,經濟和交通發達的地區該比重更高,如北京目前則達到71%。自去年7月1日,交強險(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實施以來,機動車險保費占財險業務的比重將會更大。
二、財險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惡性競爭
近年來,財產保險公司走上了一條如幾年前我國家電產業的競爭之路,各公司不斷降低保費,調節費率招攬客戶。某財險公司大型商業險業務經理透露財險公司對投保人的免賠額門檻在不斷降低,5億標的項目,免賠額只有1 000元,保險公司幾乎把所有的風險都扛了下來。這位經理介紹:“由于惡性競爭,近幾年,北京市場的企業財產險的費率已經低至萬分之二點幾的水平,而國際市場在9#8226;11事件后,費率水平卻一路飆升,國內費率與國際市場完全背離。”直保市場惡性競爭的直接后果是:一些費率過低的大型商業保險無法按照正規程序在再保險市場進行分保,而為了實現風險轉嫁,一些財險直保公司在風險單位劃分上做手腳。“保險公司承保一個項目的自留保費和分出保費的多少不是由標的總價決定,而是以危險單位來劃分的。可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危險單位劃分標準。所以直保公司就隨意拆分危險單位,將高質量的業務自留,把質量差的業務放到合約分保安排中,轉嫁給再保險公司。”
惡性競爭不僅不能為企業帶來利潤,更加傷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消除惡性競爭應從監管制度入手,去年4月開始,《財產保險危險單位劃分方法指引》的陸續頒布實施,彌補了監管法規的空白,通過對危險單位的評估和劃分,使大型商業風險項目保險有了一個定價基礎和遵循規范,對保險業的惡性競爭有很強的遏制作用。當然這只是完善我國保險法規的一個重要步驟,我們更應加強國際保險監管的研究與合作,找出適合我國的保險監管模式,進而促進財產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二)有效供給不足
目前,我國財險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供給主體少。財險市場的供給主體即經營財產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到去年底,我國財產保險公司98家,而其他發達國家的財產保險公司一般都達到了數百上升家(如1999年,美國共有保險公司5 162家,其中財產保險公司3 276家,英國共有814家,德國有690家),這說明我國財險市場供給主體相對較少。
2.市場供給能力低。市場供給能力即整個保險市場最大能夠承保的風險總量。為保證償付能力,一般都要求保險公司的最大保費為資本金加公積金的一定倍數。因此,一國保險市場的資本金總量可以用來衡量一國保險市場的供給能力。2004年,我國財險市場前3家主要公司的最大自留承保能力僅為1 023.8億人民幣,約合不到130億美元,而2004年全球財富500強中排名最后的一家財產保險公司美國丘博財產保險公司的年營業收入就達到130億美元。
3.市場產品單一。保險市場的產品及保險險種,目前我國財險市場的產品結構表(2005)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財險市場主要以機動車輛及第三者責任險、企業財產保險為主。兩者占到了財險市場的75%以上,而農業保險、信用保險及其他個性化的險種占的比重很小,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財險市場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的特點。
(三)有效需求不足
據統計資料表明,去年我國全國保費收入增長14.4%%,其中財產保險為42%,這表明我國商業保險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已經凸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使人們面臨的風險日益多樣化,難預測;另一方面風險承擔主體則由家庭、家族以及親戚體系轉變成單個的小家庭承擔,這樣使人們處于一種更加復雜的風險體系中,但是人們對保險知識的了解較少,并且對保險公司缺乏信任,而企業方面則存在著稅率較高、保費高的問題。
從上表可以看出,我國財險保費收入與儲蓄存款期末余額及年增加額的比都比較低,財險保費收入一般只占到儲蓄存款余額的1%~2%左右,年保費收入與年存款增加額的比一般在1/15~1/20之間。而儲蓄存款余額表明了人們的購買力,儲蓄存款年增加額表明人們剩余收入的轉化意愿。財險保費收入與此兩者的比都比較低,則說明社會對財產保險商品的購買意愿不強。而在壽險方面保費收入則達到了儲蓄存款期末余額的2.7%,許多人只看到了壽險的儲蓄功能,而沒有意識到財產險的經濟補償職能,這也就是說相對壽險市場來說,財險市場中有效需求不足。
對待財險有效需求不足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保險稅收抵扣制度,吸引人參加財產保險,同時降低保險公司營業稅率,減輕保險公司的負擔。二是通過各種途徑提高人們對保險業的認識,增進人們對財產保險的了解,鼓勵人們通過保險這一途徑來分散生活中的風險,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挖掘財險業的潛力。

參考文獻:
[1]李松濤.財產保險行業市場趨勢分析[J].經濟管理論壇,2005,(21):88.
[2]王緒瑾.中國保險市場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WTO與政策法律環境,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