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屋檐下,是低頭還是不低頭?前兩天幾個朋友吃飯,安慰一個“人家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老同學,其中一個春風得意的朋友對我那老同學拍胸脯許諾:“你要是真不痛快,就到我們公司來。”我那老同學苦笑著說:“那我不是從一個屋檐換到了另一個屋檐?將來不是要跟你低頭了?”
我當時挺想勸老同學一句:“你心里要是總藏著‘低頭’這兩個字,等你抬起頭來,那得有多少人低頭呀?”
老同學的志向我是知道的,他和中國古代一些文人雅士一樣,特別渴望有個劉備那樣的明主來三顧茅廬,或者伯樂那樣一個高人把自己從一堆平庸之輩中揀出來,從此有單獨的“馬廄”,并且還能一頓“盡粟一石”,而不至于“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老同學在喝多了以后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是戰(zhàn)國時候,齊國有一個高士,齊宣王慕他之名,召他進宮。這位高士走到殿前的臺階處,就停下來。齊宣王于是喊他過來,沒有想到這位高士不但站著不動,還喊齊宣王過去。周圍的人趕緊勸他:“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去,你也叫大王過來,怎么行呢?”
這名高士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聽了高士的一席話,立刻表示:“我希望做您的學生,今后您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頓頓吃肉,出門有車,您夫人和子女個個衣著華麗。”
但是這名高士卻根本不領情,他說玉產(chǎn)于山中,如果一經(jīng)匠人加工就會被破壞,雖然依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原來的樣子。為了使自己不遭受破壞,所以不愿意高貴顯達。結果就是這名高士安步當車回家去了,人家就是愿意呆在自己家的屋檐下,就像玉愿意被埋沒在深山里一樣,人家什么樣的屋檐都看不起,哪怕是齊宣王的屋檐。
我問老同學,如果齊宣王給了他那樣的許諾,他是否會考慮?我的同學說當然了,可咱上哪找這么個齊宣王呢?
我懶得告訴他齊宣王是什么時代的人,也懶得跟他說在那個時代一個人讀點書多不容易,紙還沒有發(fā)明出來呢,四海之內(nèi)有多少文盲,哪像現(xiàn)在,MBA都那么多!所以古代文人輕狂就輕狂了,再說人家那名高士也沒有抱怨齊宣王不尊重人才,因為說到底是他更不尊重齊宣王一些。
我覺得吧,如果一個人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就不如跟陶淵明似的索性辭了官回家“荷把鋤頭在肩上”,不要在工作崗位上“散淡”,明明是沒有進取心,還偏說自己沒有野心。要是特別渴望建功立業(yè)就不如把自己的學問知識才干都發(fā)揮出來,什么叫合作精神?什么叫團隊精神?說的不就是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嗎?如果你樂意接受齊宣王的領導,那么就應該互相尊重,他是你的上級你是他的下級,這有什么爭議嗎?除非有一天你通過努力成了他的上級,他成了你的下級,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必在一開始就較真誰應該走到誰面前,誰應該先問候誰呢?
我覺得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屋檐”,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屋檐都依著我們的尺寸來構建。比較切實的方法就是,先想好一點,是“愿意”在這個屋檐下,還是“不愿意”在這個屋檐下。“愿意”就好好干,大家在一起做事,什么叫低頭什么叫不低頭?在人家屋檐下,就要想辦法把人家的屋子收拾好,這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用現(xiàn)代管理理念來解釋叫“企業(yè)忠誠度”。“不愿意”就索性不干,像戰(zhàn)國時的那名高士。
我特別不喜歡那種既在人家屋檐下,又偏要自己蓋個小廚房的人,人家不讓他蓋,他還覺得自己挺委屈。你要喜歡蓋小廚房,你自己找塊地兒蓋,為什么偏要在人家屋檐下呢?
(選自《大學生》2007年3月,侯海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