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市場經濟的活力主要來自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概念在我國有明顯的歷史過渡性,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民營企業作為一個企業群體還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使民營企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實體是我國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標志之一。民營企業要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需要解決好幾個帶普遍性的問題。民營企業要在保持企業內在凝聚力的基礎上,實現企業制度的規范化,以適應在更大空間中發展所需要的控制力、開放性和資源整合要求。民營企業應重新考慮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和價值觀。民營企業應當吸收發達國家的管理方法、經營模式、戰略策略、技術手段。
在一般的市場經濟制度下,民營企業總是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實體,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和現象。因為,市場經濟的活力產生于經濟主體的自由選擇權,即每一個經濟主體(自然人或法人)都具有充分的決策自主權,并對由此產生的后果負責。這一基本原則體現在企業制度上就是自由企業制度,即除了特殊例外(例如國家公務員),任何人都有權利建立企業,企業的決策自主,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企業都可以做。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市場經濟就是人人有權利辦企業的經濟制度。以這樣的原則建立的企業就是民營企業。所以,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一般的企業組織形式,而非民營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則是為數不多的特殊企業。換句話說,市場經濟中的大多數企業都應是民營企業,市場經濟的活力主要來自民營企業。
但是,中國的市場經濟脫胎于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中,國有企業是一般的企業制度,而民營企業反而成了少數特殊的企業。由于這樣的歷史特殊性,目前,中國仍然存在一種比較特別的實際上是過渡性的認識或者觀念,即認為“民營企業”是一類特殊企業,似乎只是非國有企業中的一小部分。好像在非國有企業中除了民營企業中外,還有許多既不是國有企業也不是“民營企業”的企業類型,例如,海爾集團是什么企業?聯想集團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這在中國人現有的概念體系中,似乎很難界定和把握。所以,“民營企業”概念在我國有明顯的歷史過渡性,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民營企業作為一個企業群體還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因此,在我們的概念中,“民營企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營企業就是指非國有的一般企業;狹義的民營企業則是指由私人企業家創辦的企業。
其實,從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看,所謂“企業”在實質上就是一種民間經濟活動的組織形式。非民間的組織,要么不允許辦企業,例如軍隊(除特殊例外)、法院;要么只應辦一些特殊類型的企業,例如政府機構。所以,討論民營企業實際上就是討論市場經濟的一般企業問題。而在中國,目前仍然將民營企業作為一個特殊的企業問題來討論,這可以表明,在中國,“一般企業”群體還沒有形成,“一般企業制度”還非常不成熟。既然這樣,實質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當然也就還沒有真正形成。
那么,為什么不能盡快將大多數企業都轉變為一般的民營企業,以實現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和一般運行機制,使市場經濟真正實質性地建立起來呢?其中至少有兩個原因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國有企業轉變為民營企業,實現根本性的改革,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目前我國許多產業中競爭力的主要代表仍然是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短期內還難以擔當起產業競爭力的主要體現者的角色。從這一意義上說,使民營企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實體是我國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最重要標志之一。也可以說,只要民營企業還沒有成為大多數一般競爭性產業中的競爭力體現者,就不能認為中國已實現了向市場經濟制度的徹底轉變。
民營企業如何才能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實體呢?從總體上說是要完成兩個過程:一是現有的應該民營化的非民營企業,主要是一般競爭性產業中的國有企業,要實現向(廣義的)民營企業的轉制。二是現有的(狹義的)民營企業要實現素質提升,包括必要的制度轉型和競爭力提升。由這兩個過程所共同推進,才能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中國民營企業群體,形成市場經濟“一般企業”和“一般企業制度”的實體基礎。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20多年間,我國民營企業有了很大發展,不少民營企業已經成長為具有不小實力的企業集團。在新的發展時期,民營企業要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需要解決好幾個帶普遍性的問題。
第一,民營企業要在保持企業內在凝聚力的基礎上,實現企業制度的規范化,以適應在更大空間中發展所需要的控制力、開放性和資源整合要求。民營企業在其創業時期通常依賴于特殊的內凝方式,例如不少企業是家族企業,實行家族式管理。當企業成長壯大之后,企業制度必然要進行調整或改革,原有(通常具有封閉性)的內凝方式需要同規范化的企業制度以及更先進的管理體制相適應。隨著業務的擴大,發展空間大幅度擴展,企業必須考慮如何增強控制力,同時又要擴大管理體制的開放性,通過整合更多的新資源來增強競爭力。所以,將企業內凝方式及其直接相關的內凝組織要素,同管理體制的規范化及開放性相融合或者相協調,是民營企業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第二,民營企業應重新考慮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和價值觀。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企業發達了,事業做大了,接觸社會的界面擴展了,就像是從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變成了“公眾人物”,必須考慮自己的社會形象、社會角色,協調同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并且形成自己的終極價值目標。中國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實中,都缺乏獨立的商業或商人的社會價值觀,突出地表現為:成功的商人或者想直接參政走仕途,以官為貴,因而形成官商文化;或者想附庸風雅進學界,以儒為貴,因而形成儒商文化。似乎商家的社會價值只能體現在商家本職之外。我們當然不否定商人可以有自己商業本職之外的個人興趣,也不否認業余興趣對商業本職以及個人修養的積極意義,問題是,就整體而言,就社會所認同的普遍意識而言,商家在商業文明中獨立的社會價值在哪里呢?所謂商家獨立的社會價值是指,商家應以商家自身的本職作為和成就實現其社會價值,獲得社會評價和社會認同。[1]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不可能形成優秀的商家階層,特別是難以使優秀的商業理念世代傳承。這也就難以形成具有持續強大競爭力的長壽企業,因為,從根本上說,企業競爭力就是其核心理念的實現。如果沒有基于商家獨立的社會價值觀的企業核心理念,企業的長久競爭力就沒有了根基[2]
第三,民營企業必須在上述兩者的基礎上,考慮如何吸收發達國家商業文明的優秀成果,包括,先進的管理方法、經營模式、戰略策略、技術手段等。企業的競爭力本質上就是其獨特性,即區別于其他企業的差異性。所以,“管理無定式”,世界上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成功企業。但是,成功的經營管理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成功的企業也有其共性因素。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的現代企業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經驗財富,值得中國商界汲取。如果不汲取這些財富,就像拒絕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一樣,難以普遍地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問題是,要使這些在西方文明基礎上形成并取得實際成效的東西,在中國扎根,也取得實際成效,則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涉及到企業素質、文化差異、制度特征、歷史路徑、企業家能力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在這方面,民營企業更有條件來進行實踐的探索。因為,民營企業不僅具有增強競爭力的迫切性,而且,在組織結構上更具彈性、可塑性和環境適應性。
總之,使民營企業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一項歷史性的重大課題,這一課題的完成才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具標志性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