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靠行政降溫難度大
據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5個月,建材、石油加工及煉焦、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等行業投資增速有所加快,而有色金屬加工、鋼鐵、電力行業投資增速有所回落。
分析人士指出,利潤上升是當前建材等“兩高”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因而單純的行政手段可能難以抑止“兩高”行業的投資熱潮,也難以促使其實現各自的節能減排目標。
由于種種原因,“兩高”行業受利潤驅動的投資熱難以通過行政手段降溫。首先,逐利是資本的天性,只要“兩高”有利可圖,就必然吸引各路資金介入,以分一杯羹。其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兩高”行業利潤豐厚之時,地方政府必然會想盡辦法擴大生產,攫取行業景氣紅利。最后,行政手段對國有企業而言也許可以“令行禁止”,但民營企業卻往往可以通過各種手段“瞞天過海”。
點評:這一怪圈再次證明,行政式調控難以從根本上遏制“兩高”行業投資增長勢頭,應該更多地依賴市場手段將“兩高”的社會成本轉化為企業成本。
剎住順差快車 調整經濟結構
據商務部專家透露,上半年“順差激增,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不是由出口增長強勁所致,而是進口放緩了。”海關統計數字顯示:上半年出口增長27.6%,進口增長18.2%,出口增速超過進口9.4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出口、進口的增速分別為25.2%和21.3%,兩者只差3.9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對于緩解貿易順差過大問題,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效果具體有多大,還要等政策執行一段時間以后才能顯現。
外貿順差的形成,與經濟增長、匯率、勞動力成本優勢等因素緊密相關。要遏制外貿順差的過快增長,就要減少出口商品中各種隱形的成本折扣,彌補各種應該支付的成本。
點評:解決順差過大問題,要靠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消費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制約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流動性過剩是經濟運行中諸多矛盾的反映
流動性原是指某種資產轉換為支付清償手段的難易程度。現金不用轉換就可用于購買,因此被認為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在宏觀經濟層面上,人們常常把流動性直接理解為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再通俗點說,流動性,就是資金面的情況;流動性過剩,就是資金比較充裕。
流動性過剩,表面看是資金問題,實際卻是經濟運行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反映。應對流動性過剩,單靠央行“一馬當先”、實施穩中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是不行的,需要財政、稅收、金融監管等相關部門和相關地方形成政策合力。
點評:適當的流動性為政府行使職能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想做的事情有錢做,但如果過剩就成了經濟調控的“重點”和“難點”。
審計由“風暴”變“及時雨”
我國審計部門的職能已經從單純的檢查防護,轉向查錯除弊、建設服務并重。
現代審計的功能,是揭示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和普遍規律,推動問題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
隨著審計理論的不斷創新、審計制度的不斷完善、審計隊伍建設的不斷加強,我國審計部門的職能也在逐漸與國際接軌,逐漸充實與強化,從單純的檢查型、防護型轉向查錯除弊、建設服務并重。從一系列的審計公告可以看出,目前審計工作的重心已經從對財務數據、預算執行結果的審計,轉向對審計對象的經濟責任、經濟效益等進行全方位、立體交叉式的審計;審計公告反映具體部門的具體案件,比如資金、賬目情況,也更加注重把握總體情況,反映帶有普遍性和傾向性的問題,有些直指深層的機制和體制弊端。
點評:掀起“風暴”不是審計部門的目的。審計不是驚駭人心的“風暴”,恰是一場緩解旱情、預防災情的“及時雨”。
“輸血”+“造血”是扶貧的雙重保證
中國扶貧主要實行救濟方式,即:中央政府直接通過各基層政府把糧食、衣物或現金等分配給貧困農戶,幫助貧困人口渡過難關,這種方式被稱作“輸血”式扶貧,主要用于生活救濟和財政補貼。
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這種“輸血”式的救助扶貧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許多脫貧戶因為“輸血”中斷而再度陷入貧困狀態。中國政府已意識到,“輸血”式扶貧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造血”和“輸血”相輔相成、偏重“開發式扶貧”的扶貧新模式,使得中國的貧困人口到2006年底下降到2100萬,貧困率從30.7%下降到2.3%,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從全國592個扶貧重點縣來看,“十五”前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達23.9%。
點評:只有將“輸血”變為“造血”,才能提高貧困人口的勞動能力,讓他們的脫貧努力能保持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