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農合”如何做到口惠實至
日前,一份來自北京市政協的報告顯示,北京市90%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未能享受到門診報銷,住院報銷的比例也偏低。參合農民對“只保大病不管門診”的報銷方式不能理解。
醫改爭論中,主流觀點認為,小病花費少,可以由個人承擔;大病花費多,要通過完善醫療保障制度解決。正在實施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都是以保大病為主,而“大病”往往被簡單理解為“住院”,導致現實生活中即使被這兩種制度覆蓋的人群,如果需要通過門診治療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缺乏充分保障,“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仍然得不到根本解決。
因此,為了充分實現政府醫療統籌保險的初衷,改變目前出現的醫療保障機制“只為少數住院病人服務”的問題,防止城鄉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有必要改革和完善現有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制度。為此,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打破住院和門診的界限,不以“大病”、“小病”作簡單劃分,而是根據實際需要的費用支出,規定不論是門診還是住院,只要每年家庭的醫療費用超過一定金額,“新農合”的參與者就可以按合適比例獲得醫療費用報銷。二是充分發揮醫療合作與保險的“大數法則”,用政策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新農合”,最終實現人人參保。
一項好的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遇到尷尬并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修正它,使它不斷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建議有關政府部門對此認真調研,在充分考慮農民實際的基礎上,適當修訂“新農合”的報銷條款,使其真正口惠而實亦至。
官員選拔公開透明,“竊聽”才會消失
日前,《華商報》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由陜西三原縣委組織部、紀委和縣政法委組成的聯合考察小組,進駐三原縣公安局考察副科級以上的中層干部。不料,考察小組的考察談話,遭到安裝在考察點的“無線取證系統”的竊聽。
公安機關雖然有所謂“無線取證系統”,但監聽對象必須基于案件取證的需要,才能針對犯罪嫌疑人或與案件有密切關系的人實施竊聽。三原縣公安局的兩位警官將“無線取證系統”用在了考察小組身上,當然不是為了取證或破案。從近年來媒體所曝光的一些買官賣官大案要案中,確有少數地方官員利用手中的職權,挾持了一些干部的升降。他們在暗中搞“少數人考察,考察少數人”,“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p>
出現這些問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需要完善“以民意為本”的考察體系。一些地方的考察標準,仍然僅停留在上級領導對被考察者的印象上。當考察結論乃至升遷的結果都高度依賴于“上意”,而非民意時,被考察者自然少不了挖空心思去迎合上級領導的意圖。正是想暗中摸清領導的心思,才催生出了這林林總總的“竊聽”。
因此,一方面應完善考察程序,在理念上實現“以上級考察為主”到“以民意考察為主”的轉變,充分吸納公共參與來評價干部,并將民意支持率作為干部升降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也要完善違反干部選拔任用原則的責任追究機制。對考察談話竊聽者固然需要究責,在干部考察上搞“暗箱操作”者,也同樣應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