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專家對國有產權轉讓、尤其是國有產權的定價問題有這樣的表述:“政策上很敏感、技術上很復雜、質疑起來很容易、辯護起來很困難”。其難度可想而知。
2006年,在國務院國資委選擇確定的上海、天津、北京三家產權交易市場,共轉讓國有產權3168宗,實現轉讓金額901億元,與這些產權的資產評估值758億元相比,增值了143億元,增值率達到18.8%,其中,為中央企業實現的轉讓增值率達到了22%,是歷年來的最好水平。但離規范操作仍相差很遠。]
很少有人認為國有產權不應該流轉,但是在如何促進國有產權的流轉方法上人們卻有不同看法。中國雖然創造性地設計出一種產權進場交易的制度和方法,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它今后的發展方向仍有分歧。在近日由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舉辦的“《中國經濟觀察》雙月論壇:產權市場中國創造”研討會上,在爭議中也可聽到一種相對接近的觀點:建立和發展產權市場具有重要意義。中央黨校教育長李興山表示,在我們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當中,產權改革可稱作改革的“牛鼻子”。當然,產權市場需要規范,無論是法律層面、監管層面,還是技術操作層面,都是如此。
“國有產權如何流轉在國際上仍然是一個尚未破解的難題”據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起,國際上掀起一股國有產權私有化的潮流,一類是原蘇聯等轉型國家國有經濟的退出,另一類是市場經濟國家的國有資產私有化。但上述兩類國有產權流轉的效果都不盡理想。
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國有產權的處置大多采取行政化的手段。隨著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的不斷深入,一些地方采取較為市場化的辦法來處理,但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效果不理想。主要體現為:一是出資人不到位;二是處于轉軌過程中的中國,并購市場環境差強人意,主要體現在中介服務機構的水平與職業道德上。國有資產的特殊性和中國的并購市場環境決定了國有產權還不能完全按照純市場化的原則進行自由交易。
曾有專家對國有產權轉讓、尤其是國有產權的定價問題有這樣的表述:“政策上很敏感、技術上很復雜、質疑起來很容易、辯護起來很困難”。其難度可想而知。
“這也是我十幾年前提出的眾多產權交易問題至今還有不少未破題的原因”一直關注中國產權制度改革的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說,這本身也說明,產權交易市場制度設計方面有些先天不足。
國務院國資委產權局副局長鄧志雄認為,這些不足包括:市場操作有待進一步規范,市場誠信有待進一步提高,市場定位有待進一步明確等。
盡管存在各種不足,中國產權市場不一定是個“最優”的制度設計,但也應該說是一個“不壞”的制度設計。多年的探索實踐證明,產權市場規范國有產權轉讓、發現投資人和發現價格的功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據鄧志雄透露,2006年,在國務院國資委選擇確定的上海、天津、北京三家產權交易市場,共轉讓國有產權3168宗,實現轉讓金額901億元,與這些產權的資產評估值758億元相比,增值了143億元,增值率達到18.8%,其中,為中央企業實現的轉讓增值率達到了22%,是歷年來的最好水平。
專家們對產權交易市場對資本市場的積極意義贊賞有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一個引擎是資本化,股市實現了上市公司的產權流轉,而產權交易市場使那些非上市公司的產權流轉成為可能。這與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謝庚的觀點基本一致,謝庚說,產權市場的出現彌補了資本市場的空白,也發揮出了應有的歷史性作用。
關于產權市場未來的發展,熊焰認為,產權市場的未來發展將在三軸體系中展開:一是橫向展開,增加交易品種。物權、債權、知識產權以及其他同類業務資源應更多導入,并在業內形成一家開花、其他機構積極跟進的局面,形成聯盟合力,以期產生市場外部經濟規模效應。二是縱向發展,向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高端靠攏。三是深度挖掘,進一步挖掘市場潛力,充分發揮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提高競價率,提高競價水平。
與會者呼吁,要使產權市場發揮更大作用,應該努力清除各種思想、體制障礙,革新技術,健全交易規則。同時,國家應該從法規上盡快明確產權交易市場是具有特色的中國式資本市場的一部分,同時從行政分工上進一步明確產權交易市場的行政監管部門,應將產權市場納入中國資本市場建設的整體規劃,加強指導和監督,促進產權市場的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