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混亂的暴力到不計后果的操縱,現在,好萊塢正面臨來自社會的譴責。在一份德國期刊上,兩名中佛羅里達大學教授對好萊塢電影模式物理原理誤導學生的做法進行了抨擊。
中佛羅里達大學理論物理學家Costas Efthimiou和R.A.Llewellyn教授的文章標題是,“好萊塢的巨型炸彈:惡搞又缺乏科學素養”。這篇文章指出,好萊塢電影在物理學和世界科學工作的努力之間沒有任何聯系。
文章揭示:“有時候,電影反應出來的常識性錯誤十分明顯。對一些缺乏科學素養和批判精神的人來說,一些荒唐的錯誤更難以察覺。這樣,好萊塢電影使社會對科學的態度形成負面效應。這要求社會公民必須加強批判精神和基本科學素養的培養。”
盡管劣質科學電影和真實世界忽視之間的必然聯系的證據還不是很足,文章還是對好萊塢最近的科幻電影做了分析。
比如,2003年的《世界末日》一片中這樣描述:一個人穿著保護服沉入地球巖漿。Efthimlou和Llewellyn解釋說,人根本不可能沉入巖漿中。文章分析說,“人體的主要成分是水,比重和水很相近,達到1000千克/立方米。而巖漿表面的巖石比重有3300千克/立方米,人體只有三分之一能浸入巖漿中,從而在在重力作用下停止下沉。再則,與地表相比,由于越接近地心重力越小,進入巖漿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小。”
Efthimiou在2002年就已經利用好萊塢的電影進行物理教學,當時他和Llewellyn開設了一門名叫“電影中的物理學”這一課程。
在2006年一篇同名的文章里,Efthimiou和另三位合作者提到,“好萊塢常常為制造戲劇效果犧牲科學精度。于是,問題產生了,很多人由于缺乏科學的批判分析能力,他們將屏幕上看到的東西當作事實接受下來。”
1996年,好萊塢拍攝了名為《獨立日》的電影,片中出現了太空船撞擊地球的場景。“太空船撞擊每一個地球城市都會釋放相當于數萬枚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能量。但電影中的人還在歡呼勝利。”文章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