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劉備吸引張飛、關羽打天下, 創辦人周春祿畢生都在尋找一個公平的方法, 結合眾人之力創業,為公司永續經營努力。
一個在民生小區賣肉的肉販,一個在臺北市傳統市場賣魚的海產商,加上一個尋找事業第二春的商人一起創業,竟創造出全球第五大拋棄式隱形眼鏡制造廠——精華光學。
這家公司去年的每股稅后盈余高達8.18元,到8月27日,股價也維持在146元,比股價第二高的訊聯高出47元。精華光學一年生產一億五千萬片隱形眼鏡,從意大利到美國,全世界每天有120萬人用他們的產品,“臺灣做眼鏡的公司上市的不多,股價這么高的只有精華。”臺北市眼鏡公會理事長周文忠感慨道。

精華光學是靠把拋棄式隱形眼鏡賣到全世界創造高獲利的。目前嬌生等四家品牌大廠占有全球9成以上的市場,但精華卻通過臺灣代工產業獨特的彈性,結合其他品牌,開發不同的產品,搶占大廠吃不到的市場從而快速成長。
精華的股東結構非常有意思。精華創業21年,擔任董事長多年的張溪石,15年前仍是在臺北市跑各家傳統市場賣魚的海產商;現在的監察人褚富雄,那時是在民生小區傳統市場賣肉的肉商。在張溪石和褚富雄背后,其實還有一個關鍵人物——臺灣的第一個隱形眼鏡技師、精華創辦人周春祿。
小學學歷,五十五歲創業
第一批貨在公寓生產
就像《三國演義》里,劉備是小小泗水亭長,卻能拉著原本當過屠夫的張飛和亡命之徒關羽連手打天下,三個原本差異極大的人變成互補的創業伙伴,吸納各方勢力,才能從原本沒有任何領地的小人物,變成和曹操、孫權能互相抗衡的一方霸主。
精華光學發跡的過程也是如此,21年前,精華只是一間500萬臺幣(合115萬人民幣)起家的小公司,第一批貨還是在公寓里生產的。周春祿靠著創業理想,把肉販、海產商變成了創業同志,替精華建立起廣闊的合作網絡。
說起周春祿,也是一段傳奇,這個臺灣第一個隱形眼鏡技師,是臺北茶商之子,因為家道中落,小學畢業就出來工作,但是在做隱形眼鏡之前,他卻靠小學學歷做上臺灣前500大加工出口廠的總經理。
在精華的發展里,創辦人周春祿的角色,就像劉備一樣重要,他懂技術又能精準抓住產業方向,是精華發展的實際掌門人。“投資公司看報表嘸(沒)效,看人投資才準……但是像他這樣的人,已經再也找不到了。”張溪石分析說,股東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周春祿的高標準讓精華能轉型成功。
周育然回憶起父親:“他比日本人還像日本人。”周春祿注意細節,他自修美術,雖然學歷只有小學畢業,作品卻在臺灣省美展中得過名次。他自修各種知識,做過日文秘書,賣過玩具、復制畫,55歲時創立精華,一絲不茍的精神,也讓精華光學成為全球業界翹楚。
敢沖、敢拼,人脈廣闊的張溪石變成周春祿的創業助力之一。張溪石比周春祿小10歲,曾在周春祿負責的美森圣誕樹工廠上過班,周春祿在工廠的生產線旁,發現了這個小伙子。別人三個月才學會的東西,他一個月就滾瓜爛熟,張溪石的膽識和認真,讓周春祿愿意把小姨子介紹給他。
精華創業之初,為了調度資金,張溪石介紹自己一個有閑錢的朋友——褚富雄入股精華光學,褚富雄雖然在民生小區當肉販,在桃園卻是擁有一個山頭的小地主。他跟褚富雄兩個人就成了精華一開始創業借款的金主,幾十萬、幾百萬(臺幣)的借錢給精華。
現任董事長陳明賢,也是精華的創始股東之一,他的營銷能力也軟化了周春祿一板一眼的個性。陳明賢表示,一開始,隱形眼鏡被當成藥品,不能打廣告,他只能一面教育眼鏡店,一面幫眼鏡店“打工”,只要眼鏡店找到客戶,陳明賢就會騎著機車,從驗光、試戴全程服務。精華在公寓里試產,還沒對外營業時,陳明賢就已經在外面找到大把訂單,提高公司營收。
主動把股權分成四大份
避免公司成為“一言堂”
有金主、有營銷大將,加上有兒子負責技術生產,周春祿組合出了耐操耐磨的水牛部隊,也成就了今日的精華光學。
不過究竟是何能耐,周春祿可以整合各方人馬,運用不同專長的人,為公司創造價值呢?
大股東褚富雄的女兒,精華管理部經理褚昀宜分析,周春祿是一個非常公正且有想法的人。創業股東最怕有利益之爭,雖然他身為公司的執行長,但他卻把6.5成股權分成四份,其中三份各擁有公司17%的股份,第四份擁有公司14%的股權,分別由張溪石、周春祿、陳明賢和褚富雄擁有。所有決議如果沒有多數人通過,任何人都不能讓決定翻盤,目的就是不讓公司變成一人主事的“一言堂”。
而且為了避免爭議,周春祿始終不愿出任董事長,他寧愿讓出資的大股東當董事長和監事長,直到過世之前,他才勉強掛上執行長的稱號,精華光學采購部經理辜素美回憶道。
張溪石說:“股東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誠信。”他也曾經投資過其他的公司,結果發生股東欠錢不還的糾紛,甚至告上法院,最后也不了了之。
想到辛苦賺來的錢由別人操縱,大股東當然會擔心。但周春祿不但賬目清楚,每過一段時間,張溪石和褚富雄就要到公司來查賬目、簽單據,公司的營運狀況徹底透明,大股東還有薪水可以領,也就沒有拆伙的理由。
上市前只分過兩次股利
獲利轉投發展新技術與建廠
精華雖然年年賺錢,但周春祿對于技術精進卻十分堅持,上市前精華只分過兩次股利,獲利都轉投入新技術或建廠,才能成就今天的精華。“所有人都看得出來公司在不斷成長,放進去錢會變大,我們當然選擇再投進去。”褚昀宜說。但是在其他公司,大部分都是一個人說了算,其他股東即使有意見,也不能攤牌討論,直接分紅反而是最簡單的選擇。
在精華,一個決策要形成,必須說服大多數股東同意,“他的決心和意志力,就表現在他跟股東解釋愿景的意志力上。”辜素美說。
大部分股東平時都會來公司,只要有想法,大股東聚在一起就可以決定公司方向。但每一次一有決定,周春祿不但會跟大股東溝通自己的想法,還會跟擁有股票的員工一一解釋決議的原因。
花兩年說服股東轉型
沒門路,從原料開始都自己研發
1996年投資生產拋棄式眼鏡的決定,就花了兩年研究和討論才完成。當時張溪石就曾反對,因為做拋棄式隱形眼鏡,一切都是未知數,當時精華沒有技術,要花多少錢才能開發完成?生產水平什么時候能達到標準?精華能不能在大廠主宰的市場殺出生路?都是未知數,從財務的角度分析,風險不小。
周春祿的原則是——做決定,比的是道理,誰能說服大家,就用誰的決定。周春祿看到,從1988年嬌生推出拋棄式產品后,傳統的硬式和軟式隱形眼鏡鏡片雖然仍然暢銷,市場卻開始下滑。當時精華已經是臺灣最大的隱形眼鏡廠,一年營業額約3億元,獲利8000多萬元(均指臺幣),他向股東們拋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是要賺這八千萬,賺個五六年,然后關門,還是再拼一次,再投資精華,讓公司可以永續經營?”
周春祿反復解釋轉型對公司永續經營的重要性,甚至找來業務人員跟蹤各式各樣的市場信息,解釋到大部分股東都接受,精華才增資五千萬元,正式投入拋棄式隱形眼鏡生產。
決定轉型后,周春祿的壓力更大,開始時精華不但買不到現成的設備,連原料都要從頭開始研發。初起頭時沒摸對方向,“機器整臺整臺地報廢。”周育然說。
“他常常跟我說,只要投資公司,以后讓你數錢數到手軟。”想起周春祿,辜素美的眼眶整個紅了起來。因為為了達到跟別人保證的目標,周春祿自己熬夜設計廠房、畫設計圖,后來精華花了5年時間才把拋棄式產品的合格率調到足以登上國際舞臺。
創辦人終因勞累得了肝癌
安寧病房中仍掛心公司
不過,在研發新產品第三年,周春祿卻因為過度勞累,得了肝癌,只剩下兩個月的生命。“最后在安寧病房的時候,他還是非常擔心公司過不了轉型這一關,要我趕快回去調整合格率。”周育然說。兩年后,生產線順利上線,五年后,精華光學正式上市,股價一路攀升,也印證了周春祿的眼光。只是這個當初提議轉型的人,卻已看不到夢想實現了。
轉型過程里,張溪石也幫忙買下西陵電子的舊廠房,擺平購買過程中的黑道糾紛。提到周春祿,他感傷地說:“他是我人生里的第一個導師,像這樣的人,現在再也找不到了。”現在精華光學除了守住鏡片代工本業,也在大中華區發展自有品牌。“我們觀察大陸市場已經有3年以上了。”周育然說。這幾年,精華光學的產品也已經可以賣進大陸市場,“現在的大陸,就像以前的臺灣,拋棄式隱形眼鏡正準備要起飛。”
今年8月27日,精華召開董事會,就像過去21年一樣,參與創業的董事們聚在一起討論公司未來的布局。不同的是,褚富雄把董事席位傳給了媳婦,周春祿的位置也由周育然承接。公司上市之后,參與討論的人也不只是公司的員工,還有來自IBM的獨立董事和中華開發的法人代表,討論的內容也從轉型技術問題,變成海外控股公司的財務安排。
現在,周家在精華的股份,也和其他大股東差不多,如果不分股票給員工或其他股東,周春祿的財產也許會更多,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周育然看著天花板一分多鐘,才慢慢地說:“我想,他這一輩子堅持的就是要幫助弱勢者,讓公司永續經營。”也因為周春祿替精華設下了一個公平的制度,這家公司才能把肉商、魚販、工程師、營銷人才聚在一起合作了20多年,各自為公司出力,把一家小公司,變成全球第五大的拋棄式隱形眼鏡大廠。
作者:林宏達
出處:臺灣《 商業周刊》2007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