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生活新報》報道,20日昆明市民迎來了首個“市長接待日”。從前一天的晚上,昆明市體育館關閉的3號門前,就有57位市民在排隊等候“接待”,有的市民甚至在門口打起地鋪,準備通宵排隊……
看了這則新聞,為“市長接待日”叫好,但心里也多少有些擔憂。我們并不知道這些從接待日的前一天,就開始在市長接待日現場通宵排隊的市民要訴求是什么事情,但是,從他們這種執著勁兒,這種不惜露天通宵等候市長接待的決心來看,他們所訴求的問題肯定關系到他們生活的大事,可是如此牽扯到民眾切身利益的事情,為什么非要或必須等到“市長接待日”才給予解決或答復呢?
平心而論,“市長接待日”已經不是什么創舉也非什么新鮮事了,類似的舉措,幾乎各地都有,可以說已是了無新意。
但為何我們對昆明的市長接待日如此關注?恐怕一個主要原因還在于,媒體報道了在市長接待日前一天,就有百姓通宵達旦排隊等待的新聞這一轟動效果,讓人們感覺到昆明市領導如此愛民親民意識的強烈。
但是,從如此火爆的“市長接待日”更加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憂慮,首先讓人憂慮的是:在有限的“市長接待日”里,到底能答復或解決老百姓多少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市之長他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市民的訴求都要等到“市長接待日”來解決,是不是更加助長了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懶惰作風呢?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這是溫總理在本次兩會上答記者問時說的感人的話。
但是“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憂患意識,不能僅僅是我們的總理或僅僅是一市之長具備了,而政府其他官員和職能部門也理所當然應該行動起來。
從以往報道的農民工跪拜市長請愿,到國家總理親自為農民工討要工錢這些鮮活的、感人肺腑的事件來看,在很大程度上,某些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度還明顯應該加強——在老百姓心目中,寧愿通宵達旦露宿街頭等待市長接待,他們也不相信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人們心目中,解決問題的首選是要找“大官”而非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以及通過法律手段,因為很多問題只要地方一把手重視了或有批文了,就有希望解決。
市長接待日如此火爆還說明,民眾的崇權心理還很濃厚。現實生活中行政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社會現象屢見不鮮,倘若老百姓的問題非要到了靠權力才能解決的地步,那么就會出現兩種可能,一種可能就是讓問題得以解決,另一種情況可能讓民眾的訴求變得更加復雜化,甚至滋生官員腐敗。
但顯然,如果指望把所有的問題都交由市長接待日化解,那么只能表明我們的正常渠道出了問題。
我個人認為,市長的工作除了要直接面向民眾,也包括監督和督促身邊的大小官員是否具備為民辦事的意識與決心。除了繼續辦好“市長接待日”之外,還應該實實在在地設立一套有效率的制度,讓那些深感衙門臺階高的平頭百姓在非“市長接待日”的時間段里,一樣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并且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