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應當立足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一整套與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適應環境、維護群體秩序與指導個人精神生活的工具,成為中華民族歷經艱難困苦而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也為今天留下了豐富的思想資源。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都曾提到,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重義輕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內在修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大同之世”的社會理想,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些思想觀念,與理解世界、生存發展的方式密切相關,凝聚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經驗與生存智慧,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具有恒久的價值與現實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建設民族精神家園,目的在于確立民族的自我認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與歸宿感。在民族精神生命的發展過程中,千百年來所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已經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內化到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中。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基礎、集體人格的體現。因此,離開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也就無從談起。也就是說,民族的精神生命只能從自己的文化傳統中生成,離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就只能是沒有基礎的空中樓閣。
當然,如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研究、選擇,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對傳統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使之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的有效資源,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應當兼容會通
文化是不可能在封閉的環境中發展的,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通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而不斷自我更新。當今世界,全球經濟、科技呈現出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各地區之間、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不同文化形態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交流、碰撞、激蕩、融合,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難以自外于這一趨勢。在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有必要以兼容開放的態度,廣采他山之石,兼取眾家之長,學習、借鑒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果,使中華文化更加繁榮、完善,更加豐富多彩,在文化的交流、互動中保持自身的活力。
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兼容會通而日益豐富、發展的過程,在這方面,前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宋代儒學從危機走向復興、繁盛的過程就是如此。宋初,儒學發展出現了種種危機,佛教對儒學的挑戰非常嚴重,甚至出現了“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的情形。當時一批儒家學者為了維護儒學的正統地位,重建精神價值,為當時社會生活與個人精神生活提供指導,致力于儒學的復興。在儒學復興運動中,他們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終于認識到,要復興儒學,就必須以兼容開放的態度,大力吸收、融攝佛學中的某些思想資料與理論思維成果,才能最終更新儒學,戰勝佛學。如果只是一味排斥佛學,是不可能真正戰勝佛學,回應其挑戰的。基于這種認識,許多宋代學者對佛學采取了一種頗為開放的態度。如陸九淵說:“天下之理,但當論是非,豈當論同異。”(《陸九淵集》卷13《與薛象先》)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在力辟佛學的同時,也承認其理論思維方面的長處:“佛氏最有精微動得人處。”(《朱子語類》卷24)“釋氏于天理大本處見得些分數。”(《朱子語類》卷126)在理論體系建構過程中,朱熹對佛學的理論思維成果進行了大量的吸收利用。
當然,我們強調兼融會通,是為了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而不是要去取代其主體地位。還應當注意的是,即使是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我們在吸收、利用過程中也應當根據中華民族文化固有特點加以本土化。
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應當體現時代要求
目前,世界的變化空前劇烈,令人目眩。如何應對世界劇變,適應時代要求,是當今世界各種文化所不能不面對的挑戰。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始終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更新,不斷發展,正因為如此,它才能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今天,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也要特別注意文化的時代性。
建設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順應歷史潮流,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膊,深入地了解時代的特點,清醒地認識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從問題出發,對文化傳統進行深入的清理、挖掘,加以認真地研究,對各種思想資源進行吸收、利用、改造,進行創造性的闡釋,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同時,清醒、理性地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在解決現代社會發展問題時所出現的某些缺陷與不足,立足時代要求,有針對性地從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尋求可資借鑒利用的資源,使其成為中華民族新的文化建設的有益補充。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從當今時代中華民族的社會實踐與生活經驗中獲得靈感,吸取營養,繼往開來,勇于創新,將中國文化提升到新的境界。
在具體層面上,我們有大量的工作亟需展開。正如一些學者所談到的,如何在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已經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之下,將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系列帶有濃厚宗法血緣色彩的道德原則、規范轉變為現代社會所普遍接受的道德觀念,不斷適應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培養現代的平等觀念、民主觀念、法制觀念。兼顧人類社會正常發展與人類長遠利益之間的平衡,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等等。這些工作需要我們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才有可能完成。我們應當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感,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擔當意識,致力于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使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