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弗洛伊德觀點
盡管夢都很奇特,似乎來自于另一個世界,但它們很可能是由平凡、單調的日常生活塑造的。羅伯特#8226;斯迪克戈爾德是哈佛醫學院睡眠和認知中心的精神病學副教授,他對夢和日常記憶、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之間的關系很感興趣。
他的研究小組邀請志愿者來描述自己最近的夢。結果表明,夢更有可能是由最近一周所經歷的事情構成的,而不是來源于童年時代的創傷。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比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對夢的影響更大。比如人們看的一個電視劇,或朋友對他們說的一些煩心的話。
和通常人們認為的只有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才會出現在夢中相反,進入夢境的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對于做夢者來說,夢中出現的事件,有五分之一是一點也不重要的,有將近一半是不太重要的。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夢是含混不清的,和現實生活中影響他們的事情完全不同。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認為夢境來源于日常生活的人的平均年齡是44歲,而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的平均年齡是37歲。這反映出年齡較大的人睡眠較差,能夠把夢的內容記得更清楚。但這并不能解釋,為什么年齡較大的人,更多地把夢境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多數時候夢都是讓人不愉快的。但為什么會出現惡夢,還無法作出解釋。同樣讓人不解的是,引發灰暗夢境的事件,往往不帶感情色彩,而不是不愉快的事情。不過帶有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的事件,會產生相應感覺的夢。
國人十大健康隱患
在一項4大城市的健康調查中,42%的人表示自己經常疲勞,27%的人腰酸腿疼,21%的人頸椎不好。出現疲勞癥狀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意識到這些預警信號,如感到疲勞,就表示該休息了。
國人存在的十大健康隱患依次是:
“抽煙”(77%)、
“經常熬夜”(64%)、
“不吃早餐”(45%)、
“喜歡吃油炸食品、西式快餐”(44%)、
“每天喝三杯以上烈酒”(40%)、
“經常坐著不動”(34%)、
“經常在外就餐”(34%)、
“經常饑一頓飽一頓”(33%)、
“不體檢”(33%)、
“盲目減肥” (29%)。
世界首顆“生物人造心”面世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首先從鼠尸中取出一顆完整心臟,去除其中不需要的細胞,保留心室、血管及心臟瓣膜等心臟結構,隨后注入一只新生鼠體內未發育完全的心臟細胞。
他們把這顆心臟放入實驗室的無菌培養皿中,4天后觀察到它收縮,8天后心臟開始怦怦跳動。
論文把這顆心臟稱為“生物人造心”。參與這項研究的哈拉爾#8226;奧特說:“我們用生物自己的材料培育出一個新器官。當我們看到它第一次收縮,我們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這次用的是未發育完全的心臟細胞。按照這種理論,人們就能用需要移植器官者的細胞,培養出血管或者整個器官,之后移植給他。
半數兒童不常刷牙
遼寧省最近的一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顯示,沈陽市城市平均年齡為5歲的兒童的患齲率為64%,平均每人有3顆齲齒,50%以上的兒童僅是偶爾刷牙。以前城市兒童的患齲率高于農村,現在農村已經高于城市。
孩子從6個月開始長第一顆牙,就要用指套牙刷或者用紗布纏在手指上給寶寶刷牙了。等到2歲半時,要給他一把小牙刷,在父母的幫助下刷牙。每天早晚徹底刷牙,同時要使用含氟牙膏。少吃奶糖、巧克力、甜點心和冰激凌、甜飲料。定期(半年左右)到醫院進行口腔健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