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鴻雪詩刊》刊載的孔凡章老師遺稿,翻檢書篋,找出20年前孔凡章老師談論對聯的來信,思緒難平。
1987年中日圍棋擂臺賽接近尾聲,聶衛平九段在孤軍獨戰的情況下,接連打敗日方五員大將,奪取了最后勝利。當時舉國(弈界同仁,包括我等愛好者)歡欣鼓舞,交口稱贊。為此我在當年3月31日撰寫一副對聯贊美聶九段:
衛纛起哀兵。陷陣沖鋒,搗片岡。占山城,掘酒井,破武宮,拔大竹,妙算建功勛,赫赫英名垂宇宙
平章操勝券,承先啟后。紹弈秋。尊村嫗,繼元戎。敬師友,礪眾生,手談新紀錄,煌煌偉業炳丹育※
(《中華實用對聯》收錄“張少成贈聶衛平聯”)
上聯說聶九段哀兵必勝,而接連幾個日本棋手的姓氏則作地名使用。其中談及主將武官正樹的“宇宙流”被粉碎,引出一句雙關話“名垂宇宙”(“捶他宇宙流”)。現在來看,聯文顧得敘事,卻疏于聲律安排。今天復讀,我是戰戰惶惶,汗出如漿,不能不認錯;姑且錄存,沿不掩兒時露臀照片之例也。記不清當時此聯發表在《晚霞報》哪一期了,同時還寄交國家棋院。
過了幾個月,突然收到北京來信,卻是孔凡章老師的親筆。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們三個二十多歲的朋友每個周末都在成都棋園觀弈喝茶。當時我是“手談”門外漢,既然懂不起,也就全神貫注地旁觀他人對殺爭鋒。我們都知道孔老是四川棋界的知名人物,著名的教練。他除了和黃乘忱、陳志堅等老人對弈外,還經常和黃德勛、孔祥明等小友下指導棋;旁邊大盤掛棋講解,引得滿場議論和贊嘆。遺憾的是當時我不曾貿然前去請教,以后便是“大革文化命”,棋園關門;1977年后忙于教學,再沒有去觀弈,也不知孔老已經受聘中央文史研究館,定居北京了。因此在二十余年后得以捧讀到他的親筆信,其驚喜自不待言。稍加思索,我明白了:這是聶九段收到信,送給孔老看。老泰山則代乘龍快婿來復信。
孔老來信原文是——
少成同志:您一定很驚奇現在接到我的回信。事情是:收信的第二天打算回信,但怎么也找不到了。昨天才在字帖中發現。看來當時無意夾在字帖里了。
拖延到今天才回信。真是失禮,請原諒。
現在人們做對聯。平仄、格式、對仗。往往都被忽略了,已經無復古典對聯風格。您為衛平寫的長聯很好,從平仄、對仗、詞藻看,都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望不斷精進。我們這些人已經老了。繼往開來。寄厚望于諸君。我很少寫對聯,現供職中央文史館。最近同館一百零四歲館員孫墨佛先生去世。曾送一副挽聯:
早歷桑滄,親看時代風云。自晚清、洪完、民國,至華夏中興。閱三萬八千朝夕
晚歸槐苑。回憶平生蹤跡。以文人、幕府、書家。享椿年上壽,凡一百零四春秋
附寄近作詩稿一紙乞正此頌
文安
孔凡章頓首八七、十、廿九
孔凡老回信,以其撰寫的挽聯為示例,讓后進揣摩體味,誠所謂“鴛鴦繡出從教看,更把金針度與人。”這副挽聯,以精練的文字,概括孫墨佛平凡而又不凡的百歲人生。“桑滄”“槐苑”比喻貼切,數字為對,字字悉敵,情文并茂,堪稱典范。筆者多次閱讀,受益匪淺。可惜因為忙和病,一直沒有繼續寫信向孔凡老請教;當然還有個想法是,不愿因為小事打擾老人家,影響老人的生活安排。
1989年聶九段因接連十余年征戰建功,且激勵青年棋手上進,鼓舞全國人民奮發進取,被授予“棋圣”稱號;雖然戰績稍遜以往,但轉事教育,貢獻更大。筆者因此再撰一聯相贈;同時刊登于當年的《晚霞報》、《天府聯苑》和《當代楹聯藝術家詞典》。聯文是:
衛纛當關。鏖戰一周星,真英雄勝負欣然,不減威風尊圣德
平心靜氣,立言三百策,大意匠正奇樂止,好施韜略育群髦
列聯寄奉后,收到孔凡老的回信:
少成同志:手示奉到。章今老矣。記憶衰退,恍惚記得兩三年前足下來函似曾拜復。大作聯語兩則規律精嚴,以視今日非驢非馬之作品,其工力相去曷啻霄壤,佩甚。
衛平夫婦今在美國,一俟歸來即當轉致。
近年因酬應或即事亦不得(不)作些對聯,茲錄兩則呈政。尚希見教。(山而)復,祗候文安
孔凡章頓首元月三日
登泰山應主人請作楹聯
屹立俯三齊,桑海曾經,青吏五千年歲月。
雄威臨九服,松云永佑,黃炎十一億子孫。
長城征聯
臨古道平添愛國情,想當年:雄關烽火,五夜師行;絕塞弓刀,孤城圍合。為屏藩禹甸。炎黃裔何憚艱難,同心金斷,劈開燕趙峰巒,夷險構云墻,東瀕滄海,西接祁連,磐石固山河。萬眾豐功垂永世。
挽狂瀾共仰回天手。欣此日:上將旌旄。六軍容盛;中興簫鼓。群庶歡騰。看錦繡神州,艷紅旗倍增莊麗,集腋裘成,整頓漢唐垣壘,迎春飛露布,左起居庸,右聯嘉峪,華光生土木,千秋勝跡換新顏
第二段后半段指出當時募款修長城事。
凡章未是草
兩年后,孔凡老謙稱“記憶衰退”,仍然記得兩年前通訊之事。我的信中似乎沒有談過我的經歷,但信封上有地址。孔老是成都人,猜得出家鄉人的職業,因而再次給以鼓勵。老師這次評論對聯頗有發揮,不是泛泛而論,確有針對性,對所見到的“非驢非馬之作品”,加以批評。當時聯壇某些人正在鼓吹只要字數夠,不必講平仄協調的“破格”對聯;四川和南方諸省的聯人堅持對聯必須講究格律。看來老人家一貫堅持恪守詩詞格律的原則,決不茍且從事。對于拙稿有所過譽,所謂“規律精嚴”,“工力相去曷啻霄壤”,是鼓勵之辭;且僅就格律而言,不佞從未竊竊自喜。
孔凡老再度賜聯作示范,針對諸“破格”之作而發,使典裕如,造語凝煉,充分表達鑒古思今的騷人旨意。其登泰山聯贊頌岱岳的雄偉,見證歷史,福佑子孫,言簡意賅,氣勢磅礴;不僅數字對仗精工,而且聲律協調。長城征聯縱觀歷史,橫覽領疆,概述中華民族優秀子孫為保衛祖國做出的貢獻;更結合現實贊美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還為維修長城發抒感想。74字長聯全無重復冗字,詞語典雅,耐人尋味。句式錯綜變化,絕不呆板凝滯;而且始終保持前后音節平仄遞換,上下聯相應文字平仄相對,充分展示出漢語言的音樂美。讀聯至此,頓有“丈八蛇矛左右盤,十決十當誰敢前”之嘆。探驪得珠,當然不是淺涉者所能辦到。總之孔凡老的對聯(還有他創作的詩詞)值得我等后進好生學習。這也是紹誠抄錄孔老華翰的初衷和深意,幸勿視之為借名人標榜自我;因為事后我仍然沒有繼續寫信打擾孔老,一直到得知他老人家仙逝,方尋出孔凡老所與兩函,記其本事,作為心香以致祭。
※《兩浙聯鴻》丁卯卷五亦收錄“賀聶旋風連克日方高手”聯文初稿,上下聯第二分句各為“戰果輝煌”與“前程遠大”。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