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間,有的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活得不糊涂,是個明白人。但是,也有不少人渾渾噩噩,不懂得人生的意義,糊里糊涂地過日子。活了一輩子,還不知道做人是怎么回事。這樣的人,在社會上難免處于較低的檔次。
人,是有追求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有所追求是人的一個本質特征,人總是對生活充滿幻想,有著永遠不能滿足的需求,并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停地追求著。正是這種廣泛而又持久的追求,成為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一種內驅力。
人的追求是多種多樣的。由于具體目標不同,手段不同,條件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其結果是大不相同的。從客觀效果看,社會上的人是分為許多檔次的。從財富的角度,人可分為窮人和富人。從文化的角度,可分為有文化的人和沒文化的人。還可從能力的差別、人品的高下、對社會貢獻的大小等角度來劃分。
社會的人,是相互依存的。每個人,一方面向社會索取,依靠別人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生存、而發展。另一方面,又通過自己的勞動,向社會做出貢獻,使自己的勞動成果,匯入社會的財富中,能為別人享用。只有人們創造財富的總和,大于全民從中索取的總和,社會才能發展。正是基于這個簡單的道理,社會總是鼓勵每個人積極工作,多做貢獻。總是不歡迎懶人,更討厭不勞而獲的寄生蟲。于是,社會尊敬的是勞模,是有大功于國家和民族的英雄,是能激勵和帶領大眾共同前進的人,打擊的是那些社會的蛀蟲。
個人回報于社會的東西,是否大于他從社會索取的東西,是很難衡量的。因為他的索取,是方方面面的,涵蓋了衣、食、住、行,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許多領域,幾乎是無限的;而他回報于社會的,往往只是某一方面或某幾個方面,是很有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任何人都無權說,他回報于社會的超過了從社會索取的。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這位偉大科學家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時時處處都在向社會索取,就有責任向社會做出回報。
然而,社會無法從量上要求每個人作多少回報,只能鼓勵人們盡其所能,多為社會做貢獻。從有利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這種貢獻當然是多多益善。于是,個人的價值,與社會的需要聯系在一起。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他對社會貢獻的大小。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
衡量一個人的價值,不僅要看他為社會做了什么,有什么貢獻,同時還要看他的所作所為,是有助于別人為社會做貢獻,還是妨礙別人為社會做貢獻。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因為看問題應從社會的總體利益著眼。正是基于這個原則,那些甘當鋪路石和人梯的無名英雄,同樣受到社會的尊敬,而那些嫉賢妒能和損人利己者,遭到社會的譴責。
人類自脫離動物界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向科學和文明邁進。愈是向前發展,愈加重視精神的東西,因而精神境界的高低,成為劃分做人檔次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一個人,如果在財富和文化上處于高檔次,而在精神境界上處于低檔次,很難受到社會的贊揚。反之,若精神境界高,即使在財富和文化的檔次上不如別人,也會受到社會的尊敬。
所謂做個頂天立地的人,就是要做社會的棟梁。其人品,是高尚的;其事業上的成就,是杰出的。人生天地間,如果連自己處在什么地位,該做什么都弄不清楚,是很可悲的。只有提高做人的自覺性和高尚性,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才不愧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