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次農民革命的歷史上,在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上,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思想,盡管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述,它卻與中國社會的歷次巨大變革相伴,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它就是“平分土地”的思想。
“均田免糧”是千百年來中國農民要求“平分土地”最直接、最集中明確的表述,“平分土地”的思想是廣大中國農民的理想與渴望。
早在北宋時期(公元993年)四川農民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就明確提出了“我疾貧富不均,今為汝輩均之”的戰斗口號。“均貧富”口號的提出,表達了農民階級對封建社會財產不均的痛恨和對“土地”等生產生活資料的迫切要求。明朝時期,李自成在領導農民起義的斗爭中,針對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賦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于1640年又進一步提出了“均田免糧”的斗爭口號。“均田”口號的出現,第一次明確宣示了農民戰爭的目標之一是“平分土地”的指導思想,把唐宋以來農民的平等要求集中到了土地問題上,從而將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推進到以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為主要斗爭目標的新階段。1851年1月,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爆發,1853年頒布太平天國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主張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給廣大農民。《天朝田畝制度》把歷史上農民戰爭曾經提出過的“等貴賤、均貧富”、“均田免賦”等口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對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的否定,它反映了廣大貧苦農民強烈反對地主階級殘酷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的革命要求,以及獲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但《天朝田畝制度》所規定的平均分配土地和財產,雖然表現了農民徹底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階級從狹隘的眼光出發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并不能引導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只能使社會生產力停滯在小農經濟的水平上。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是手工業和小農經濟的產物”、“只是農民小資產者的一種幻想”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國資產階級誕生后,孫中山領導了推翻清王朝封建帝制的舊民主主義革命。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宣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同年10月,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又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其中民生主義的具體內容就是“平均地權”,認為要預防貧富分化和對立,解決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后的迫切任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雖然提出了較完整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主張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和“土地國有”,是進步的、革命的。但由于中國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其自身的軟弱性與妥協性,不敢發動廣大貧苦農民通過自下而上的斗爭,廢除封建制度,其“平均地權”、“土地國有”的措施只是要求地主自報地價,由政府照價收買,實際上是一種不徹底的反封建的改良主義的方法,因而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事實證明。無論是農民階級還是資產階級,由于其階級自身和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都不可能完成徹底反封建的任務,這樣實行徹底的土地革命和耕者有其田的使命就歷史地落到了無產階級的肩上。
“打土豪,分田地”賦予了“平分土地”思想新的內涵,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的戰斗口號,它一出現,就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集中主要力量領導工人運動的同時,也開展和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運動。1926年9月毛澤東發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一文,指出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號召引導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農會,建立農民武裝和民主政權,平均佃權,清丈田畝,插標占田,按人數和勞動力平均分田等,向地主土豪劣紳開展斗爭。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后,1927年8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漢口召開了著名的“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同年9、10月間,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部隊在攻打長沙受挫后撤退到文家市會合,并召開前委會,決定向井岡山進軍。在文家市,第一次貼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標語口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毛澤東從1928年3月開始,在酃縣的中村正式開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試點工作,樹起了分田分地這一革命旗幟。同時,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則在寧岡大龍一帶發動群眾,插牌分田,進行分田試點工作。到7月,寧岡全縣,永新、遂川、酃縣的部分地區,蓮花的大部分地區都分了田,湘贛邊界革命根據地的各縣、區、鄉也都普遍設立了土地革命委員會。同年,在總結一年來土地革命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
為粉碎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圍剿,開辟新的根據地,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從井岡山出發,向贛南、閩西進軍。在進軍途中,發布布告,宣示了“沒收一切地主階級田地,分配給無田地少田地的農民”,“發給田地,士兵有份”的土地政策。紅軍所到之處,普遍燃起了土地革命的熊熊烈火。在贛南,興國、于都、寧都、尋鄔等縣紛紛建立革命政權,組織赤衛隊,地方黨組織迅速由3000多人發展到8000多人,地方武裝發展到9個縱隊。在興國期間,毛澤東還進行調查研究,舉辦土地革命培訓班,制定和頒布了《興國土地法》。在閩西,1929年3月紅軍攻克長汀后,逐步建立了以上杭、長汀、龍巖、連城、永定為中心的閩西革命根據地。7月,閩西召開第一次黨代會,在毛澤東的指導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政治形勢和閩西社會狀況,總結了閩西土地斗爭經驗,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具體闡明了區別對待大小地主和富農,不打擊富農,不使中農受任何損失,集中目標攻擊地主,土地分配以鄉為單位,以原耕為基礎,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等若干土地政策,并在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將土地“按人口進行平均分配”的“平分土地”原則。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閩西出現了“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勢。很短時間內,就在長汀、上杭、龍巖等縱橫300里的地區內,解決了50多個區、500多個鄉的:土地問題,約60萬貧苦農民得到了土地,調動了廣大貧苦農民的革命積極性,革命局面大為改觀,革命政權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
對于土地改革的問題,黨內有著不同的認識和聲音。“左”傾冒險主義者認為按人口平分土地是“農民意識”,主張搞大規模的集體農場。毛澤東同“左”傾冒險主義進行了堅決斗爭,1930年6月在南陽主持召開紅四軍前委和閩西特委聯席會議,通過了《富農問題決議案》,既批判了全部土地歸蘇維埃經營的“左”傾錯誤,也批判了拖延土地分配的右傾錯誤觀點,提出了“抽肥補瘦”的分配土地原則,9月又發布《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土地法》,進一步提出和完善了“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原則。同年,毛澤東根據周密的調查研究,用馬列主義的階級分析法對中國農村各階級進行了正確分析,并對歷年土地革命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到1931年,中國共產黨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較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長征,以井岡山為中心的紅色根據地的土地改革也就此告一段落,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我黨才根據國內階級矛盾的變化,再次掀起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
“平分土地”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以真正實現,使廣大貧苦農民終圓“耕者有其田”的千年之夢,也加速了蔣家王朝的滅亡。
抗戰勝利后,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國內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農民群眾強烈要求消除貧困的根源,廢除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為使解放區和人民武裝力量更加鞏固和強大,真正解放農民和發動農民參加革命,奠定人民解放戰爭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順應廣大農民的意志,以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劉少奇同志起草的《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為標志。領導解放區人民開始了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但是由于人民解放戰爭進程的加快,革命形勢的好轉,土改的深入,1947年上半年各地土改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各解放區農民在實際運動中,越來越普遍地超越了“五四”指示規定的政策范圍,各解放區黨委和政府也根據廣大貧苦農民的要求,先后改變了以往的某些政策。第一,改變了對中小地主和抗干烈屬成分的地主必須照顧的政策,是否照顧應根據群眾意愿,對地主的土地財產予以沒收分配,并分配給地主一般相當于平均數的土地。第二,改變了一般不變動富農土地的政策,允許從富農手中取得一部分土地滿足貧苦農民的要求。第三,改變了以清算為主的農民獲得土地的方式,普遍采取了“中間不動兩頭平”或“打亂平分”的辦法。新情況導致出現新問題:放棄黨的領導責任,以農民群眾的意識代替黨的政策,錯誤地認為“群眾路線即政策法令”;在糾正對部分地主照顧過多的政策時,不僅沒收了地主的全部土地,而且將地主“掃地出門”,對大中小地主和富農不加區別地一律“填平補齊”,侵犯中農利益,發生了嚴重的“左”傾主義錯誤;滿足于形式的轟轟烈烈,在對封建階級斗爭中不講策略,擴大了打擊面。為全面總結“五四”指示以來土改工作的經驗教訓,正確認識和處理土改中出現的新情況,在新形勢下統一土改工作的方針政策,改造部分脫離群眾的黨政組織,使土改和人民解放戰爭相輔相成,協調發展,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在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新的土改政策文件——《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使全鄉村人民均獲得同等的土地,并歸各人所有(中共中央注:在平分土地時應注意中農的意見,如果中農不同意則應向中農讓步。)”。在《大綱》中,在我黨解放戰爭時期有關土改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平分土地”一詞。針對土改中出現的“左”的偏差,毛澤東在1947年12月會議上強調,土改中必須注意兩個基本原則:其一,必須滿足貧雇農的要求;其二,必須堅決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了“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據全國解放后的新情況,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億人口的新解放區分期分批,有計劃、有領導、有秩序地開展了土改運動。
沒收地主的土地和征收舊富農多余的土地是“平分土地”的前提,因此我黨的土改政策規定:1、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權,沒收一切漢奸、惡霸、土豪劣紳、不法地主的土地,沒收寺廟、教堂占有的土地,由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的公地、學田、族田,除公路、農場、政府所必需者外等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對地主兼工商業資本家者,保護其工商業部分,對其土地允許保留一部分,其余必須交出分給農民:對地富成分的抗干烈軍工屬予以:適當照顧,其土地被平分后,只要服從政府法令不反對農民的,仍享有軍工烈屬待遇。2、征收舊富農多余的土地,按照“中間不動,兩頭平分”的政策,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3、對解放后地富疏散轉移的土地不予承認。對轉移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其土地不超過全村平均數者不再動,超過平均數者,收回其超過部分并償還其所出地價,若超出不多經群眾同意即不再動。對村與村間地富轉移的土地,由區、縣掌握,本著有利于發展生產和富村讓窮村的原則處理,條件相同的按屬地主義處理。對地富出租出佃的土地一律收回分配,對原承佃承當戶屬無地少地農民者,盡可能使其分得原耕種的土地。4、不侵犯中農的利益,中農的土地不動。對中農向地富租種的土地,一般使之取得租種地的所有權,對中農被錯斗交出的部分土地予以退還。在執行土改政策中,在土地的獲取方式上,區別對待地主和富農。對惡霸地主、大地主、惡霸富農及拒不低頭者,采取斗爭并沒收的方式,一律嚴禁肉刑拷打,一般低頭認罪者不扣壓,或經區批準后再扣押,依法判刑;除罪大惡極者外,一般不殺,判處死刑者須經縣批準。對一般中小地主和富農、開明士紳,采取征收的方式,通過說服教育,使其向群眾低頭,實行勞動改造的方針。
土地革命即農民的利益,是目標,是旗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保障。
合理地分配斗爭勝利果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史無前例的群眾性土地改革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分配群眾在土改斗爭中取得的糧食、房屋、特別是土地等勝利果實,不僅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著能否真正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關系著能否推動與發展農業生產和鞏固農民團結,否則,就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進行破壞,使農民的翻身運動和革命事業受挫。為正確貫徹黨的土改政策,全面做好平分土地的工作。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是組織以貧雇農為骨干,團結全體中農及一切勞動人民的農民代表會及農會或平分委員會為實行土改的合法執行機關。二是培訓村干、黨員、積極分子,學習土改政策。討論斗爭方法,或召開區、縣、村干參加的土改擴大會,或召開黨代會、支部會、各界人代會、農代會學習土改政策,號召黨員起模范作用,反對自私自利和鬧宗派袒護等思想。有重點地使用干部力量開展工作,深入到縣、區、村具體指導土改工作。三是放手發動群眾,依靠廣大貧雇農,團結中農。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各種座談會、家屬會、訴苦反省大會、舉辦冬學等多種形式,開展階級教育,發動教育群眾,提高其覺悟,發現和培養積極分子,宣傳貫徹土改政策。對群眾中存在的“推平”的絕對平均主義錯誤,提出先貧后富,貧幫貧、富濟貧的口號,號召發揚互讓和友愛精神,通過發動和教育群眾提高覺悟的辦法,使基本群眾間達成和解,由群眾自己去糾正。四是整頓農村基層組織,加強組織建設。通過改造和整理支部、積極發展黨組織,為黨輸送新鮮血液,從而純潔黨的組織,加強組織紀律性,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確保土改的順利完成。五是劃分階級,分清敵我,確保土改的正確方向;開展“土地復查”,解決土地分配不均問題。平分土地的具體方法是:
在平分土地時,采取以村為單位,抽多補少,抽肥補瘦,抽近補遠,將好、壞、水、旱、山、平、遠、近土地搭配分配和填平補齊、缺多補多、缺少補少,有利發展生產,人盡其才、地盡其力、公平合理的原則,抽補的方針是首先滿足貧雇農的要求,團結中農,同時適當照顧貧苦烈軍工屬及孤、寡、殘、老等缺乏勞動力者。平分土地的步驟是由農會或平分委員會,以統一累進稅為依據,調查與統計全村土地人口及應得地人口數后,算出全村每人平均畝數,作出該抽地該補地的戶數計劃。然后召開群眾大會、小組會或代表會,征求對土地分配的意見,并自報地畝、地質、人口,把全村地畝數報告給大家,要地戶經小組評議后,再經平分委員會審查,接著,把各戶要地的總數與可能抽出土地的畝數相對照,進行抽地補地,再經過個別征求意見或小組會提出誰該抽補多少,征求出地戶要地戶同意,形成分配意見草案,最后經農民大會討論通過形成決定后實施。也可根據全村土地平均數,采取自報公議的辦法,由農代會研究具體分配意見并提出草案,草案經農會小組會、農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形成決定后,再按決定依據抽地補地的原則進行土地調整。在具體政策的掌握上:1、地主、富農的土地被沒收或征收后,地富及其家庭分與農民同樣一份土地,以維持生產和生活,給以出路。2、團結中農,允許一部分中農保有比一般貧農所得土地的平均數稍高的土地數量,反對絕對平均主義。3、寺廟占有的土地被沒收后,寺廟僧侶原則上分與農民同樣一份土地;一般鄉村工人、自由職業者及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一份土地;家居鄉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政府官員、國民黨員及敵方其他人員及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一份土地,以瓦解敵軍。
土地分配后,即動員農民群眾開展追契稅契斗爭,由政府頒發土地證,用法律的形式確保農民在土改中獲得的利益,承認其自由經營和買賣等權力,保護土地私有權,以消除翻身農民顧慮,安定農村秩序,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情緒。
平分土地促成了中國農村的巨大社會變革
農村土地關系發生巨大變化,從根本上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動搖了封建勢力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解決了歷次中國革命未能解決的土地問題,各階層人均占有土地更加接近,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為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到1953年春,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臺灣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從此被徹底消滅。
而今,土改后的廣大農民,經過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集體經濟的數度洗禮,在總結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驗和吸取教訓的基礎上,以安徽鳳陽農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創舉為開端,終于走出了一條在農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在自己的土地上,億萬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主經營,從精耕細作,到特色種養殖,從單一種植,到多種經營,產量和收入不斷創新高,幸福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現在他們正滿懷信心地投身于史無前例的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