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河南省而言,既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又是一項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推進河南省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省情,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從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性工作抓起。
培育新型農民 夯實育民之基
培育新型農民,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其文化素質、技術能力直接影響著新農村建設進程。據統計,河南省農民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勞動力中約有5%為文盲或半文盲,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8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約占農村勞動力的70%。因此,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任務。
1.鞏固農村9年制義務教育,逐步普及基礎教育。逐步提高“兩免一補”發放標準,讓每一個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學。建立、完善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開展城市教師支村活動,建立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的長效機制,使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擴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在省轄市和經濟較發達的縣(市)率先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2.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提高農民素質。保證農民“技有所學”,提高農民經營能力,生產能力,拓展農村市場;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規模,增強農民轉產、轉崗就業能力。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建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科技帶頭人教育陣地建設,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農村骨干職業學校和鄉鎮成人學校。創新教育培訓形式,從農民自身文化水平出發,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對農民因材施教。
3.積極選調大學生入村支農,建立人才引進機制。打破“人往高處走”的常規思維,創造環境、創新機制,引導人才向無數個農村“洼地”流動。啟動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推廣并普及大學生任“村官”的成功經驗,吸納更多大學生投身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強化惠民政策 促農增收
河南省新農村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農民素質普通不高,二是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三是資金技術匱乏,四是土地分散,難以實現規?;a經營。采取更加直接、有力的措施,廣辟農民增收渠道,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必要條件。河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多,人均耕地少,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80%。政府應結合河南省實際情況,應加大惠民政策傾斜度,促農增收。
1.保護農產品生產,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
農業發展事關國家穩定、安全與持續發展,地位極其重要。保護農業生產與農產品流通是國家穩步發展的前提,也是農業大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各級政府應在惠農政策方面給予傾斜,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農業生產工具、家用機電等涉農物資補貼標準。通過政策扶持,促農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
2.引導勞務經濟,突破資源瓶頸制約
就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而言,成千上萬進城務工的農民功不可沒。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是發展條件較差地區實現跨躍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勞務經濟是一種典型的“張力”經濟,它突破了土地、資金、資源等要素的瓶頸制約,突破了自然條件等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發展勞務經濟,不僅要重視國內市場,而且要重視國外市場,發展涉外勞務、品牌勞務。進一步加大勞力外轉力度,強化品牌意識,提高勞務經濟檔次。
同時,抓好“回鄉”工程,通過政策優惠,親情吸引,利益驅動等措施為務工者回鄉創業創造條件。農民“回流”不僅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信息和技術平臺,還將為新農村建設注入先進的思想。
扎實推進安居工程 普施人文關懷
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落腳點。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過程。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城鎮化進程是我國現代化布局中的有機統一體。
1.推進安居工程、實現民有所居
推進河南省城市化進程,一是要不斷地深化改革,改革城鄉二元體制,建立有利于農民市民化的體制機制。圍繞建立城鄉一體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重點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勞動就業制度、教育及社會保障制度,掃除農民進城務工和長期定居的體制障礙。二是要謀求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跟進與配合。近年來,河南省統籌城鄉建設方面雖有進展,但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提升河南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把城鎮化與工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引導企業向園區聚集,園區向城鎮聚集,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從而推動新城鎮建設。
2.以民為本,普施人文關懷
新農村建設不等同于新村莊建設,要實事求是、立足村情、量力而行,既要避免脫離實際的大拆大建,又要防止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要從富裕起來的村民入手,以集鎮、大村、富村為依托加大散、貧、空等小村整合步伐,穩步推進新村莊建設,逐步改變村容村貌,實現村容整潔。
還要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促進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在農村義務教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養老保險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下大力氣解決村民“看病難、上學難、養老難、求技難”等突出問題,逐步建立起“貧有所濟、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托”的和諧新村。
(作者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