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袁行霈館長,尊敬的吳孟慶館長,各位館老,各位館長: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中央館和兄弟館的領導與同仁以不同形式對我館表示了慰問并對災區進行了援助。昨天一到上海,就切身感受到上海各界群眾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誼。藉此機會,我謹向中央館和各兄弟館表示誠摯的謝意;同時也想通過你們,向各省市(區)干部群眾對四川災區的無私援助表示真誠的感謝。
四川和各兄弟省市(區)一樣,也是一個詩風濃郁、文脈充盈之地。西漢揚雄的子云亭,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當壚賣酒之肆,作為旅游勝地,不斷向今人訴說著兩千年前的沉思與浪漫。初唐陳子昂的讀書臺至今屹立在綿陽市郊,仿佛對著被地震傾覆的山川,在吟誦“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蘇門三杰、山谷、放翁,直至現代文豪郭沫若、巴金……無數的詩人在四川不僅留下許許多多鐵板銅琶、黃鐘大呂般的壯歌豪誦,也留下了以中國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女詩人薛濤的洪度詩為代表的婉約、細膩,感悟生命、述說情懷的低吟淺唱。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蘊含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傳承的人文精神。詩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所破時,吟唱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先憂后樂,心懷天下的精神早已通過詩歌這種載體,融進了中國人的血液,鑄入了中國人的骨髓。所以我認為,在巨大的地震災難降臨時,有人面對房倒屋塌、親人遇難而強忍悲痛,奮力去救助身邊的人;有人不顧個人安危,奮勇奔赴災區,去搶救素不相識的生命;更有千千萬萬遠隔災區千里、萬里的人慷慨解囊,向災區群眾伸出援手,凡此種種,應該說是與上面所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人文精神對中國人靈魂的融鑄分不開的。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今天在這里召開傳統詩詞研討會,傳承傳統詩詞的詩風與文脈是十分有意義的。

5·12地震給四川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抗震救災工作正冒著不斷的余震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會議結束后,我們要立即回去組織“名家書畫賑災義賣”活動,為抗震救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實事。詩仙李白曾經寫道:“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今天的城市,本來就是人類在荒野中一代一代建設起來的。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和世界各國友好人士的幫助下,四川人民一定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堅持科學發展,再造秀美山川,重建美好家園。在不久的將來,在千古都江堰、神奇九寨溝……熱情好客的四川人民將再次迎接各位的光臨!
謝謝大家。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