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踏是興盛于北宋的歌舞藝術形式,常以《調笑令》為曲調,所以又稱“調笑轉踏”。主要演出于士大夫的公私宴席,以女子隊舞的形式表演,伴有獨特的文體體制,對后世戲曲有重要影響。現以《全宋詞》所載鄭僅《調笑轉踏》為例:
良辰易失,信四者之難并;佳客相逢,實一時之盛事。用陳妙曲,上助清歡。女伴相將,調笑入隊。
秦樓有女字羅敷。二十未滿十五馀。金镮約腕攜籠去,攀枝摘葉城南隅。使君春思如飛絮。五馬徘徊芳草路。東風吹鬢不可親,日晚蠶饑欲歸去。
歸去。攜籠女。南陽柔桑三月暮。使君春思如飛絮。五馬徘徊頻駐。蠶饑日晚空留顧。笑指秦樓歸去。
石城女子名莫愁。家住石城西渡頭。拾翠每尋芳草路,采蓮時過綠蘋洲。五陵豪客青樓上。醉倒金壺待清唱。風高江闊白浪飛,爭催艇子操雙槳。
雙槳。小舟蕩。喚取莫愁迎疊浪。五陵豪客青樓上。不道風高江廣。千金難買傾城樣。那聽繞梁清唱。
……
放隊
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
月落烏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鈿。
轉踏詞的體制通常是:前有放隊詞及口號,中間夾以一詩一詞相間的重頭聯章,每節詠一主題,最后以破子及放隊詞結。轉踏研究,最早見于王國維(靜安)先生的《宋元戲曲考》、《唐宋大曲考》、《戲曲考原》等著作。靜安先生以為轉踏即傳踏。“其歌舞相兼者,則謂之傳踏(曾慥《樂府雅詞》卷上),亦謂之轉踏(王灼《碧雞漫志》卷三)”[1]。
從轉踏詞作者鄭僅、秦觀等人的生年看,則至晚在北宋,這種歌舞藝術形式已經成熟。但明確將其定為“轉踏”的文獻,最早出現在曾慥所編《樂府雅詞》。筆者據陸三強校點本《樂府雅詞》,另用粵雅堂叢書本、四部叢刊初編本、四部叢刊本、四庫全書本校對,這些版本都用“轉踏”而不是“傳踏”。而王灼《碧雞漫志》則用“傳踏”來表述(據岳珍《碧雞漫志校正》,各種版本間雖有異文,但未出現“轉踏”二字)。王靜安先生百密一疏,將涉及“轉踏”和“傳踏”的文獻張冠李戴了。不過,從《碧雞漫志》和《樂府雅詞》兩書序言看,它們成書時間相近,都在南宋紹興年間;其所言名稱雖然不同,但所指稱的,顯然是同一種事物。
王灼《碧雞漫志》云:
世有般涉調拂霓裳曲,因石曼卿所作傳踏,述開元天寶舊事。曼卿云,本是月宮之音,翻作人間之曲。近夔帥曾端伯,增損其辭,為勾遣隊口號,亦云開寶遺音。
曾慥編《樂府雅詞》,熟悉轉踏的體制,而其中的勾遣隊口號,正是轉踏的特征之一。僅《宋元戲曲考》,這條材料就被引述兩次:“《碧雞漫志》(卷三)謂石曼卿作《拂霓裳轉踏》,述開元天寶遺事是也”[2];“其中有拂霓裳隊,而《碧雞漫志》謂石曼卿作《拂霓裳傳踏》,恐與傳踏為一,或為傳踏之所出也。”[3]王靜安先生在引述材料中,將“傳踏”與“轉踏”混用,可見他將二者完全等同看待。
《碧雞漫志》中還有一則材料:
菩薩蠻,南部新書及杜陽編云:“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瓔珞被體,號菩薩蠻隊,遂制此曲。當時倡優李可及作菩薩隊舞,文士亦往往聲其詞。”……李可及所制蓋止此,則其舞隊,不過如近世傳踏之類耳。
王灼以傳踏來比舞隊,而轉踏正是與隊舞最為接近的舞蹈表演形式。這點王國維先生在其《唐宋大曲考》、《宋元戲曲史》已多有提及。《全宋詞》所載南宋李邴的《調笑令》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伏以長安麗人,杜工部水邊瞥見;洛川神女,陳思王夢里相逢。雖賦詠之盡工,亦纖秾之未備。若乃吟煙吐月,鏤玉雕花。眾中喚做百宜嬌,詩里裝成十樣錦。漢鬢楚腰呈妙伎,竹枝桃葉換新聲。彩袖初呈,傳踏來至。
睡起斜痕印枕檀。弄羞未怕指尖寒。紫綿香軟紅膏滑,不惜春嬌對舞鸞。裊鬢細鬟金箓簌,春工只在纖纖玉。卻月彎環未要深,留著伊來畫雙綠。
雙綠。淡勻拂。兩臉春融光透玉。起來卻怕東風觸。本是一團香玉。飛鸞臺上看來足。貯向阿嬌金屋。
李邴在勾隊詞中明確提到“傳踏來至”。他采用的是轉踏最常用的詞牌《調笑令》,有勾隊詞,措辭用語也與其它調笑轉踏極為相似,采用詩與詞相間的形式,詩的最后二字為詞首二字。這些都是轉踏標志性的體制特征。它與其它調笑轉踏的區別在于它只以單首的詩和詞出現,并沒有重頭聯章。
劉永濟先生曾從文學體制及修辭特點的角度來解釋轉踏:“轉踏之體,觀此放隊詞曰:‘新詞宛轉遞相傳’,蓋歌女以調笑一曲展轉歌之也。詠每歌之一詩一詞詠一故事,詩末二字,即為詞首二字,亦有宛轉遞傳之意,故又稱傳踏。”[4]這種解釋有其合理性和代表性,但未免舍近求遠。任二北先生認為“‘轉’乃歌,‘踏’乃舞……宋改為‘傳’,已失其義。”[5]這更是誤解了“傳踏”的詞義。
首先,據宋本《廣韻》,“轉”字讀音為“陟兗切,上狝,知”,“傳”為“直戀切,平仙,澄”,知母和澄母旁紐,仙韻和狝韻疊韻,只是聲調不同,二字音近。
古文獻中,“轉”和“傳”二字互訓的情況很常見。《廣韻》、《康熙字典》,皆訓“傳,轉也。”漢劉熙《釋名》釋書契:“傳,轉也,轉移所在,執以為信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搏戰獲王。”索隱:“搏,今史、漢本多作傳。傳,猶轉也。”反過來,“轉”也可以作“傳”解,《漢書·高帝紀上》:“轉送其家。”顏師古注:“轉,傳送也。” 《淮南子·氾論》:“濁之則郁而無轉。”注“轉讀傳譯之傳也。”
再者,“轉”有“輾轉反復”之意;而“傳”作“輾轉”解,也是有先例的。《釋名》釋宮室:“傳,傳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復來,轉轉相傳,無常主也。”宮室以“傳”命名,根據就在于人輾轉去而又來。《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這里,“傳”作“輾轉”解。
文學及曲藝形式最早都發端于民間,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轉踏作為一種舞蹈伎藝,也不例外。在當時歌妓樂工的口中,“轉”和“傳”作為一個讀音,并沒有太大的不同。當轉踏開始成熟于士大夫的宴席,作為文字記載下來時,又因為二字本來就可以互訓,而有了不同的寫法。而今“傳”和“轉”不復有相近的讀音,“傳”也不再以“轉”字的字義出現,今人于是才誤解了“傳踏”的詞義。
綜上所述,“傳踏”和“轉踏”實為一物,這應是沒有疑義的。二者之所以異名,乃在于它們讀音接近,“傳”可作“轉”解。
注釋:
[1][2][3]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第29頁、29頁、31頁,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版。
[4]劉永濟:《宋代歌舞劇曲錄要 元人散曲選》第93頁,中華書局2007年版。
[5]任半塘:《唐戲弄》第26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