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州經驗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在市管縣的體制下,理順市和縣的管理權限職能,探索建立統分協調、管放結合的有效機制;二是從實際出發,正確選擇發展路徑,創造富有特色、彰顯個性的發展優勢;三是在區域發展競爭中,發揮典型作用,營造敢于爭先,率先發展的良好氛圍。“蘇州經驗”集中體現了蘇州人的創新創業創優的時代精神。發揚“三創精神”,實踐科學發展,蘇州縣域經濟發展必然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關鍵詞:縣域經濟;蘇州;經驗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8)01-0053-04
蘇州市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以各縣(市)經濟發展呈現的虎虎生氣和群星璀璨,造就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特有的“蘇州現象”,創造了縣域經濟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蘇州經驗”。正確解讀“蘇州現象”,深入剖析“蘇州經驗”,無論對蘇州的未來發展,還是對全國縣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一、“蘇州現象”的分析與解讀
“蘇州現象”是一種什么樣的現象?“蘇州現象”是蘇州縣域經濟發展群星璀璨、虎虎生氣的形象概括。2006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綜合經濟百強縣的前10名中,蘇州就占了5席,蘇州市目前所轄的5個縣級市全都進入了全國10強,其中昆山市名列第一,張家港市名列第三,常熟市列第五,太倉市和吳江市并列第九。2006年初,江蘇省公布的全部完成省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共有4大類18項25個指標)的市縣中,不僅蘇州市總體達到,而且蘇州市所轄的5個縣級市也全部總體達到,蘇州市成了江蘇省全面達小康的第一市,目前,我國所有的中央直轄市、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等都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也都管轄著許多縣、市,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城市像蘇州這樣,縣域經濟發展得如此群星璀璨,《人民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報道,題目就是“蘇州躍起六只虎”(當時蘇州管轄6個縣級市,2001年吳縣市撤市建區),形象生動地反映了蘇州市的各縣(市)發展的虎虎生氣。
“蘇州現象”又是蘇州縣域經濟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集中概括。整體推進、協調發展成為了“蘇州現象”的兩個鮮明特點。
首先,從蘇州的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推進來看,盡管蘇州所管轄的昆山、張家港、常熟、太倉和吳江5市(縣)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各市(縣)的發展步調一致,共同創造了蘇州縣域經濟的輝煌成就。1978年以前,蘇州的縣域經濟具有農業經濟形態的經濟特點。從這一點上來講,蘇州各市(縣)同其他地區的市(縣)在發展的起點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改革開放以后,蘇州各市(縣)在蘇州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共同走過了五個發展階段,實現了四大轉變,達到了全面小康的目標。第一階段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農村改革為基礎,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蘇州各市(縣)的鄉鎮企業以其起步早、速度快和規模大,而領先全省和全國,蘇州也因此成為了“蘇南模式”的發源地,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為了實現鄉鎮企業“三上一高”(即上規模、上技術、上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各市(縣)大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大力建設小城鎮,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市域范圍內的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也促使了全市的鄉鎮企業進入了輝煌時期。第三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蘇州各市(縣)充分利用我國沿海開放特別是中央開發開放浦東的有利條件,以發展外貿為基礎,以利用外資為重點,積極推進以“三外”(外貿、外資、外經)齊上為特點的開放型經濟,蘇州各市(縣)在經濟發展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為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保證。第四個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不失時機地推進公有制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蘇州各市(縣)的企業改革,1995年從鄉鎮集體企業改革開始起步,到2002年鄉鎮集體企業和市(縣)所屬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改制后的企業普遍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與此同時,蘇州的民營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形成了蘇州民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第五個階段是新世紀初到現在,蘇州各市(縣)高舉“兩個率先”(即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旗幟,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用省定目標作為考量指標。到2005年,所有市(縣)均總體達到江蘇省確定的全面小康建設指標,實現了蘇州的“第一個率先”的目標,在這五個發展階段,蘇州的縣域經濟實現了四大轉變,即農轉工、內轉外、公轉民和低轉高,全市的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了飛躍發展和整體提升,全市5個縣級市攜手走在了全省和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前列。
其次,從蘇州的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來看,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縣域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較高,城市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的規模和現代化程度均處于同類城市的領先水平,在市(縣)域范圍內,各項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兩個文明建設做到了兩手抓兩手硬。在張家港市首創國家衛生城市的帶動下,其他市(縣)普遍加大投資強度和創建力度,先后都建成了國家衛生城市,形成了國家衛生城市在蘇州的“滿堂紅”。二是城鄉協調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蘇州各市(縣)率先打破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在發展鄉鎮工業、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實踐中,實現了城鄉經濟的一體化。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穩步提高,大大縮小了城鄉差距,2006年蘇州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9278元,城鄉收入比約為1.9:1,低于全省(2.23:1),更低于全國(3.22:1)。這一數據表明,蘇州各市(縣)的城鄉收入比進入了一個合理的區間,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鄉協調發展的良好狀況和較高水平。目前,蘇州5個市(縣)都建立了農民養老保險、農村醫療保險和農民失地保障以及農民生活最低保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從制度上保證了農民的基本利益,初步實現了社會進步的城鄉協調,三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各地就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開展了以整治環境為重點的國家衛生城市以及衛生集鎮和衛生村鎮的創建活動;在太湖治理的零點行動中,從市委到縣(市)委到鄉鎮基層思想高度統一,主動積極地實行污染企業的關停并轉;所有新建企業環保設施必須同步建設,驗收合格才能領到生產許可證,小城鎮建設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納入規劃,大大減少了污水的排放。進入新世紀以來,蘇州各市(縣)都把“環保優先”作為發展新理念,先后都制定了生態市建設和創建規劃,強化了環保責任制,積極探索從“環境換取增長”轉變為“環境優化增長”的新路子。正因為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蘇州全市的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蘇州市環保局提供的統計數據表明:“十五”期末與“九五”期末相比,全市二氧化硫排放強度下降了60%,工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強度下降了51%,工業煙塵排放強度下降了57%,工業粉塵排放強度下降了43%,工業氨氮排放強度下降了30%;2006年與2005年相比,COD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強度又分別下降了20.4%和21.39%。2006年我國命名的首批6個“國家生態市”,蘇州市的張家港市、常熟市和昆山市名列其中,占了全國的“國家生態市”的一半,占了江蘇省的3/4。有文章認為,這是又一個“蘇州現象”。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發展的“蘇州現象”,是蘇州縣域經濟整體強勢發展的集中體現,是代表我國目前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生動寫照,也是社會對蘇州縣域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肯定和贊賞。
二、造就“蘇州現象”的蘇州經驗
人們關注“蘇州現象”的同時,更加重視蘇州是怎樣造就“蘇州現象”的,更加重視蘇州促使縣域經濟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經驗。可以說,“蘇州現象”的造就,是蘇州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改革開放是造就“蘇州現象”的“天時”,良好的區位優勢是造就“蘇州現象”的“地利”。如果說“天時”、“地利”是造就“蘇州現象”的外因的話,那么“人和”即蘇州市干部群眾努力奮斗則是造就“蘇州現象”的“內因”。而“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那么,蘇州的干部群眾是如何造就“蘇州現象”的?深入研究蘇州縣域經濟的發展,可以發現,“蘇州經驗”最重要的有以下三條:
第一,在市管縣體制下,理順市和縣的管理權限職能,建立統分協調、管放結合的有效機制。
我國1983年開始實行的市管縣的體制,是適應我國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促進城市帶動農村的一種體制創新。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看法,認為市管縣的體制成了“市卡縣”的體制,這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的體制原因,因此提出要強縣擴權。實行省管縣,作者認為,如果把“管”理解或演變為“卡”,那么省管縣同樣會導致“省卡縣”,解決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并不在于是“市管”還是“省管”,關鍵是要解決如何管,即具體運行的機制,“蘇州現象”充分說明了市管縣的管理體制是適合我國國情、適應目前執政能力狀況的,也是能夠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而蘇州做的,就是在市管縣的體制下積極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較好地解決了統與分、管與放以及領導與服務的關系,在縣(市)班子建設、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規劃)以及一些重要的經濟政策上,發揮市的領導作用,強化了統和管的職能,從而來保證縣域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順利地實現了縣域經濟發展的轉軌和轉型。與此同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凡是縣(市)自己能做而且能做好的事,更多地實行分權,放手放權,市委市政府和市級管理機關重點是做好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服務。例如上世紀80年代,市委市政府堅持讓市(縣)和基層放手發展鄉鎮企業,極大地調動了縣(市)和基層發展鄉鎮企業的積極性;上世紀90年代,在發展外貿和外資經濟的過程中,市委和市政府盡可能擴大市(縣)一級的自主權,把外貿進出口經營自主權放到市(縣),把外資項目的審批權也下放到了市(縣),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了開放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市(縣)發展經濟的創造性和責任感。“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放中有管,而這種管主要是做參謀,幫助基礎解決實際的困難,鼓勵市屬企業同縣(市)企業和鄉鎮企業開展經濟協作和聯合經營,所有這些,充分體現“市帶縣”的體制的積極作用。在蘇州,建立統分協調、管放結合的有效機制,成了造就“蘇州現象”的重要保證。
第二,從實際出發,正確選擇發展路徑,創造富有特色、張揚個性的發展優勢。
思路決定出路。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不僅可以使自己的發展少走彎路,而且可以創造出發展的優勢,提升綜合的競爭能力。蘇州市委市政府鼓勵各市(縣)從實際出發,大膽探索,大膽實踐,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各市(縣)則在正確分析自身條件和發展環境的基礎上,在發展路徑上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優勢。作為我國百強縣之首的昆山市,以開發帶動開放,以開發區的開放帶動周邊鄉鎮的開放,以開放型經濟發展推動全市經濟發展和全面小康建設,成功實現了率先發展和爭先進位。昆山市也成了外資尤其是臺資的密集投資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成了昆山經濟的最大優勢和亮點。張家港市則同昆山市有所不同,他們依托張家港港口和張家港保稅區,在開放和發展中,積極發展規模經濟,著力培育集團企業,沙鋼、永鋼、牡丹集團、華紡集團以及東海糧油等一大批中外企業,以其生產和經營規模化在同行業中處在了全國乃至亞洲的領先位置。張家港市選擇規模集團經濟的發展路徑,是促進經濟總量增長、綜合競爭能力提升的正確抉擇,也使得張家港市的經濟具有了獨特的優勢。常熟市在發展鄉鎮企業以及后來的外資和民資企業的過程中,堅持走自主創新、品牌經濟之路,重視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產品、知名品牌和知名企業。在蘇州,品牌經濟在常熟已經是大家的共識,目前蘇州具有的全國知名品牌和名牌產品,絕大多數在常熟市。太倉市充分發揮了沿長江和沿上海的“雙沿”優勢,走“以港興市”之路。吳江市則依托傳統產業優勢和新興產業的成長性,走“集群經濟”之路,目前,這兩個市也都形成了自身發展的新優勢。蘇州縣域經濟發展各具特色和優勢,這是各地從實際出發,正確選擇發展的實現路徑的結果,這也使得蘇州縣域經濟發展形式豐富多彩,到處充滿活力,
第三,在區域發展競爭中,營造敢于爭先、率先發展的良好氛圍。
市場經濟之所以會充滿活力,就在于市場的競爭機制的積極作用。縣域經濟之間的競爭不會像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樣你死我活,但可以造就你追我趕的發展氛圍。蘇州在縣域經濟的發展中,遵循競爭法則,用發展的典型所產生的“鯰魚效應’’來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張家港市是蘇州縣域經濟發展中的第一條“鯰魚”。張家港市的前身是沙洲縣,1962年建縣到1978年,這段時間是蘇州地區最窮的一個縣。改革開放后,張家港人窮則思變,率先發展鄉鎮企業,加快步伐改變張家港市的落后面貌。上世紀90年代初,張家港市在市委書記秦振華同志的帶領下,以“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為精神動力,提出了在蘇州樣樣要爭第一的目標,“經濟總量超常熟、外貿出口超吳江、城建開發要超昆山”,顯示了秦振華和張家港人的豪邁氣魄,蘇州其他各市(縣)則不甘落后,不愿掉隊,在張家港市“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下,加快發展,敢于競爭,這樣,在蘇州全市形成了各市(縣)之間你追我趕的生動局面。蘇州縣域經濟之所以能整體推進,張家港市在區域競爭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功不可沒。進入新世紀以后,昆山市厚積薄發,率先發展,后來居上,成了蘇州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又一條“鯰魚”。昆山市因為在蘇州人均耕地面積最多,成為了蘇州的“糧倉”,鄉鎮企業相對于張家港、常熟等市起步要晚一些。經濟總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蘇州的排位相對靠后。但是盡管如此,昆山市提出了鄉鎮企業“起步晚、起點高”的發展思路,制定了自費建開發區、以開發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的戰略。經過20多年的開發建設和開放實踐,積累了豐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開發開放的成功經驗。進入新世紀以來,昆山市發揮開放優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城鄉協調發展為主線,以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根本目的,走出了一條率先發展的小康建設之路。昆山市不僅成了全國百強之首,而且成了蘇州乃至江蘇省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示范區。昆山市也成了蘇州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標桿,蘇州其他市(縣)一方面以昆山發展為榜樣,把率先科學發展、率先和諧發展作為新的發展坐標,在鞏固和發展小康社會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另一方面則躍躍欲試,爭做新一輪發展的排頭兵。張家港市在文明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創建領先全市;常熟市在自主創新、品牌經濟發展上領跑蘇州;太倉市沿江沿滬大開發大發展步伐加快、增速超常;吳江市集群經濟的集聚效益快速提升,群眾得到的實惠最多。蘇州各市(縣)各領風騷,競相爭雄,成為了蘇州縣域經濟繼續保持活力新的源泉。
縣域經濟發展的蘇州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集中體現了蘇州干部群眾創新、創業和創優的“三創精神”。實現經濟發展的成功轉型靠的是體制機制、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推進經濟上新的臺階,靠的是蘇州人的勤奮創業;始終保持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靠的是敢于爭先、率先發展的創優精神。“三創精神”是蘇州經驗的靈魂,也成為蘇州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精神力量。當前蘇州的縣域經濟發展正處于從全面小康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國際國內的大環境在為蘇州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蘇州縣域經濟在自身發展中也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資源的制約、環境的壓力、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的再創新,以及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等等,都是擺在蘇州面前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把過去的發展成績作為未來發展的基礎,把過去創造的經驗當作精神財富而不是發展包袱,勇敢地面對現實,不斷地突破自我,實現新的跨越,創造新的經驗,這同樣是擺在蘇州面前的新課題,也是“蘇州現象”能否持續輝煌、蘇州經驗能否不斷豐富的新考驗。
責任編輯: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