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場頭腦風暴,400多人次的專家學者,四任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發展高層論壇已成為江蘇省委省政府政策咨詢的最高平臺。作為一個為黨政決策提供咨詢服務的“智囊團”、“智力庫”,這個論壇為什么會具有非同尋常的持續力和吸引力?
4月11日,以“江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題的第24次江蘇發展高層論壇,在南京大學舉辦。在這次論壇上,梁保華作為參會的第4任江蘇省委書記,與多位專家學者及企業家展開了一場面對面的探討。

從1997年1月正式成立以來,江蘇發展高層論壇走進了自己的第11個年頭。24場頭腦風暴,400多人次的專家學者,陳煥友、回良玉、李源潮、梁保華四任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發展高層論壇已成為江蘇省委、省政府政策咨詢的最高平臺。作為一個為黨政決策提供咨詢服務的“智囊團”、“智力庫”,江蘇發展高層論壇為什么會具有非同尋常的持續力和吸引力?
決策與咨詢的“接口”
南京大學商學院黨委書記、江蘇發展高層論壇秘書長張二震,作為論壇組織工作的執行者,見證了論壇的整個過程。他告訴《決策》說:“論壇一開始就像唱KTV,發言的時候,話筒一個個人輪流著用,有時還會出現小故障發不出聲音。后來,通過省財政撥款支持,現在每個發言的人前面都有一個麥克風。”就是在這樣的無數個小插曲中,論壇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個性。
今天,江蘇發展高層論壇已被視為南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后的另一個重要學術品牌。對于30年前發表在《光明日報》的這篇文章,其發揮出的推動作用,怎樣形容都不過分。而高層論壇能夠與之并列,足見其非同尋常的意義。
如果深入歷史追溯當年,就會發現,高層論壇的成立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對于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兩張皮”現象,10年前,時任南京大學副校長的洪銀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他發現,如果以一種有效的方式,在政府與學者之間架起一座聯系的橋梁,勢必會推動更多的專家學者關注和參與江蘇經濟發展實際問題的研究,加強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的溝通,同時,還可以成為黨委政府進行決策的參考意見。那么,怎樣才能實現這種“一舉三得”的理想效果呢?
1995年2月,經洪銀興領銜向南京大學和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議,南京大學江蘇發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主要為政府決策提供前瞻性、戰略性思路。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陳煥友欣然受聘名譽院長。研究院成立當天,即召開了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江蘇現代化發展研究。這為后來的高層論壇進行了一場“實戰演習”。
同年,江蘇省科委將重大軟科學項目——江蘇產品競爭力問題研究交給了江蘇發展研究院。經過一年的調研和分析研究,課題組向江蘇省政府提交了幾十篇論文,分析了培植江蘇地區產業優勢的可行性策略,并提出了融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于一體的戰略性思路。1996年7月,江蘇省政府在無錫召開全省“開拓江蘇產品市場”會議,副省長陳必亭在開幕式上熱情地向與會者推薦了這一課題成果。一項實際研究課題能夠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使研究院的學者深受鼓舞。洪銀興等就趁勢提議,在江蘇發展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一個“高層論壇”,使軟科學研究成果更直接地在政府、企業決策中起作用。“高層”,既表明參與成員的理論水平,也表明服務對象的層次。
經過精心準備,1997年1月,由南京大學江蘇發展研究院、江蘇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發起主辦的高層論壇成立,陳煥友熱情支持并擔任名譽主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作者胡福明等人擔任顧問,洪銀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在第一次論壇的會議發言中,陳煥友說道:江蘇發展需要智囊,需要社科人員多出高見。誰說的話符合實際,就可以轉化成決策,誰的話就算數。個人的意見可能會不成熟,但你一句、我一句,今天一句、明天一句,就能不斷完善,就是一個大手筆。
此后,不管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如何更替,發展論壇從未間斷。對此,張二震分析認為,成立論壇可以說是決策者與專家學者一拍即合,因為都在尋找一個“接口”,高層論壇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橋梁,把黨委政府、專家學者、企業家連接在一起。正如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所說:“這是科學決策制度化的一個表現,是好幾屆省委帶下來的好傳統,一定要把這個傳統很好地保持下去。”
省委書記也是
一名普通學者
如果要列舉每一次論壇上最搶眼也最熱烈的景象是什么?那肯定是省委書記親自參會與學者面對面。在論壇的籌備階段,陳煥友就決定參會者必須是“三高人群”,即高層次專家學者、高層次有智慧的政府官員、高層次企業家。“因為論壇必須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是解決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不是理論務虛。”
也正是這種定位,保證了每次論壇的質量。同時,形式活潑、作風民主是江蘇發展高層論壇的一大特色。圍繞主題,不論是在黨委政府中擔任多高職務的領導官員,還是在學術研究方面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來晚了一律后排就座,每人清茶一杯,心平氣靜、暢所欲言。對此,張二震介紹說:“領導干部與學者坐成一個圈,面對面交流,大家都沒有席卡,沒有等級區別。”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回良玉參會時說:“今天有20名學者發言,我就是第21位。”由此可見,在這個論壇上,省委書記也只是作為一名普通學者來參加。陳煥友認為:“每個人都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大大增強了論壇的建設性。”
每次論壇,從頭到尾省委書記不離場,四五個小時一直聽下來,張二震介紹說,北京、上海、浙江等外地來參會的學者都非常羨慕,我們可以與省委書記面對面對話,能夠直接為省委決策作出參考。“正因為江蘇發展高層論壇有‘質量保證’,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四任省委書記才會一次也沒有缺席,否則省委書記來了第一次,坐在這里半天,如果沒有收獲,肯定不會再來第二次。”張二震分析說。
“大家有什么高招、高見,都擺出來。”李源潮在論壇上經常說:“現在不是開常委會,就是要討論問題。”多唱反調,兼聽則明,在高層論壇上討論,決策者就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和意見,能夠實現科學決策。“高層論壇發揮的作用體現在‘決策咨詢’中的‘咨詢’兩個字上,能夠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張二震說。
江蘇的發展都反映在論壇上
以“江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題的第24次論壇是最近的一次,也是梁保華就任江蘇省委書記后的第一次論壇。據了解,這次論壇的主題,來自中央高層。江蘇作為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試點省份之一,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出,江蘇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要走在全國前列,在科學發展、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各方面要走在全國的前列。于是,梁保華決定2008年的第一次論壇主題就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張二震認為,每一次經濟發展的重大轉型,江蘇相對全國其他省市都要快一步,至少快半步,所以,省委、省政府每一次就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戰略問題,都會來咨詢專家學者的意見,江蘇的發展在論壇上都有反映。
研究改革、開放、轉型等問題,江蘇是全國的一個樣本。江蘇發展的許多思路,也都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高層論壇最后得以實現。比如1997年5月,第二次論壇“結構調整與江蘇經濟發展的第三次機遇”舉行后,陳煥友將論壇的研究成果寫進了自己的工作報告,并帶到了當年的全國人大會上。相對于全國其他省市在1997年10月黨的十七大之后再提出經濟結構調整,江蘇再次先行一步。2001年3月,第12次論壇“江蘇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思路與措施”之后,蘇南、蘇中、蘇北共同發展以及江蘇建設三大都市圈的戰略逐步形成;2003年4月,第15次論壇“世界制造業中心轉移和江蘇沿江地區開發”后,江蘇跨江發展戰略正式出臺;2003年10月,李源潮參加第16次論壇“東隴海線地區的發展問題”后,江蘇省委對徐連經濟帶建設作出了規劃部署;2007年1月,第22次論壇“科學發展觀與新蘇南模式”之后,江蘇在蘇州召開了規模最大的一次“蘇南工作會議”。
對此,李源潮評價道:“現在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制度,在重大決策之前都充分聽取專家的意見,充分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從不同角度來聽聽分析,這樣能夠保證我們重大決策的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