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信卡是電信服務合同的載體,電信卡有效期的規定屬于附期限的合同條款,電信運營商將電信卡超過有效期限卡上剩余金額占為己有的行為缺乏法律依據,應歸消費者所有。解決電信卡過期余額問題應從以下入手:完善相關領域的立法,完善司法救濟途徑,加強執法機關的執法力度等等。
關鍵詞:電信卡;有效期;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2.296;F626.1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118-03
一、電信卡有效期的法律性質
(一)電信卡有效期法律性質的確定
電信卡是由各個電信運營商發行的,可以使電信消費者方便的利用通訊工具進行溝通的一種卡片,如現行的IP卡、IC卡、201卡等。
電信卡過期余額是與電信卡的有效期密切聯系的。電信運營商為電信卡設定有效期,當有效期已到,電信卡中的費用沒有用完,就會產生余額問題。
電信卡有效期是電信運營商單方規定的、標注于電信卡上的、規定電信卡使用期限的條款。在電信卡有效期限內,消費者可以隨時接受與電信卡上標注的金額等值的電信服務,超過此有效期限電信用戶將不能再使用電信卡,即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的余額也不能再使用。目前,我國各電信運營商普遍規定,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剩余金額歸電信運營企業所有。
筆者認為,電信卡有效期的規定是以電信卡為載體的電信服務合同的條款之一,即電信卡有效期的規定是電信格式合同的組成部分。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否則,其內容無效。電信卡有效期的設定屬于附期限的合同,我國《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屆滿時失效。電信卡有效期的設定,符合我國《合同法》關于合同可以設定履行期限和解除期限的規定。但是,電信服務提供者單方面規定有效期過后的電信卡內余額作廢卻極為不妥。在規定有效期的電信卡當中,有效期到來時,電信服務合同即終止,雙方不再履行合同,電信服務提供方不再提供電信服務,消費者亦不再支付電信服務費用,電信卡的余額仍歸消費者所有,如果電信服務提供方無償占有該部分余額顯然不具有合法的依據,違反了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亦違反公平原則,屬于違法行為。
(二)電信卡設定有效期的根源
對于電信卡設定有效期以及電信卡有效期過后余額作廢做法產生的根源,有多種說法:
第一,是為減少電信運營企業在運營當中不必要的成本,也是為了督促消費者盡快、及時地行使自己的權利。
第二,電信企業在電信卡及電信卡號碼資源的保存、網絡維護方面均支出了成本,假如電信卡不設定期限的話,由于企業電信卡管理平臺號碼資源和系統容量資源有限,電信卡不設有效期會直接導致部分用戶長期占有此資源而不使用,當這種通信閑置資源日積月累,必然使企業無限地增加電信卡管理平臺資源的成本,不設有效期會導致企業利益受損。
第三,假如電信卡不設定期限的話,由于成本的關系,平臺不可能無限地擴充,會導致電信卡因平臺資源有限而無法發行,進而影響其他正常使用電信卡用戶的利益。顯然,從利益受損的角度看,電信卡設定有效期符合公平的原則,并非權利濫用。
筆者認為,上述理由不過是表面現象,也可以說是單方面從電信運營企業的利益出發來考慮問題。究其根源,電信行業的壟斷是電信服務提供者對電信卡設定有效期并且借有效期之名將過期余額占為己有的根源所在。
研究表明,有效競爭的電信服務市場具有兩個基本標志:一是各子市場中至少應有3家以上的服務提供者進行競爭;二是主要競爭者的市場份額應占到20%~30%以上。但我國電信服務市場上的固定電信網絡業務和固定電話業務、移動電話等電信服務業務上,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分別占據了絕對統治地位。首先,從中國電信服務市場業務收入市場比重來看,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至2002年底,在中國電信服務市場業務收入市場中,中國移動占37%,中國電信占33%,中國網通占17%,中國聯通占12%,其他企業占1%。其次,從分層市場上來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的絕對優勢地位更加明顯。基本的市話方面的業務,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擁有了99.9%的市場份額;在新興的IP電話領域,中國電信(包括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吉通的通話時長所占比重分別為54.4%、31.2%、12.3%。
中國電信在固定電話市場上獨占鰲頭;中國移動擁有國內移動通信市場80%以上的份額;中國聯通的業務以移動電話和IP電話為主;中國網通則發展先進的寬帶通信網;中國鐵通剛剛起步,在電話業務收入的業務占有率僅為1.1%。以上信息反映出中國電信行業的一個現狀:經營性主體由以前的獨家壟斷經營轉變為多寡頭壟斷經營,從上述所列數據來看,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尚未完全形成。
由此看來,電信市場由少數運營企業壟斷是造成電信卡設定有效期以及電信卡有效期過后余額作廢的根源所在。而我國電信市場壟斷局面的產生,是由于缺少反壟斷法律對電信市場進行規范。
二、電信卡過期余額處理的幾種觀點及法理分析
(一)幾種觀點
辨析電信卡有效期的性質的目的是討論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余額作廢的合理性,對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余額的處理方式總體上存在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電信卡過期余額不應該退還消費者,應該歸電信運營企業所有。理由很多,主要有“違約金說”、“國際慣例說”和“權利放棄說”。“違約金說”認為,消費者未在有效期內將電信服務消費完畢屬于違約行為,電信運營企業有權將電信卡上剩余金額作為違約金,以此方式使消費者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國際慣例說”認為,多數國家發行的電信卡均規定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剩余金額不退還,此為國際慣例,據此認為電信卡過期余額不應該退還消費者。“權利放棄說”認為,電信用戶購買的是電信服務,當合同成立時卡上金額就已經轉化為服務,用戶未能在約定的期限內消費盡話費,視為在使用期限屆滿對債權的自動放棄,合同因失效而不再履行,此時余額不退視為電信企業因用戶放棄債權而免除了剩下的債務,而非電信運營企業侵吞用戶的財產。
另一種觀點認為,電信卡過期余額應該歸消費者所有。主要有“預付款性質說”和“不當得利說”。支持“預付款性質說”者認為,在電信卡合同中,預付費用屬于預付款性質。由于預付款具有預先給付的性質,在履行合同后,可以抵作價款;交付預付款的協議一般為合同內容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時,預付款應屬于交付方。所以,剩余金額的歸屬也就清楚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履行某種規格電視機買賣合同時,買方沒有將全部電視機提走,在合同到期后,未提取的那部分電視機如何處理呢?是無條件歸賣方嗎?按照法律規定,賣方負有保管貨物的責任,當然可以收取保管費用,或者將貨物提存以此解除其義務,而不是直接將貨物的所有權轉移到賣方。對時長電信卡合同,同樣適用這一規則,只不過電信運營企業無法提存電信服務,也無法收取保管費。而電信用戶依然享有請求時長電信卡合同中剩余電信服務的權利,電信運營企業或者繼續履行,或者終止合同并退還價款。
(二)法理分析
筆者認為,“違約金說”是站不住腳的。將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剩余的金額作為違約金,其既不屬于法定違約金也不屬于約定違約金。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以下簡稱《電信條例》)對電信運營企業、電信用戶采取違約金懲罰的情形以及具體的比例做了明確規定,如果運營企業欲通過違約金的方式要求電信用戶承擔責任,只能依據《電信條例》的規定,但是,《電信條例》僅對電信用戶拖欠電信費用規定了違約金的懲罰,而對沒有按約定履行預付費性質的電信服務合同的行為,沒有規定違約金懲罰。第二,電信行業是公用事業,處于壟斷地位,相對于眾多電信用戶而言,電信運營企業是強者,電信消費者是弱者,無法也不可能與電信運營企業就電信服務合同的違約金事宜進行公平的談判,約定違約金。基于以上原因,電信運營企業不能夠超出法律法規的規定,單方面在電信卡服務合同當中設定違約金條款。
“國際慣例說”將多數國家發行的電信卡均規定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剩余金額不退還,這作為不退還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剩余金額的理由實在牽強。眾所周知,很多國家的電信行業具有較為完善的競爭機制,相比之下,我國的電信行業仍存在較為嚴重的壟斷局面,電信行業的具體情況不同,因此,“國際慣例說”的主張確屬不妥。
“權利放棄說”把電信運營商不退還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剩余金額視為消費者放棄權利沒有道理。電信卡規定有效期以及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剩余金額作廢等條款都是電信運營商通過格式合同的方式規定的,消費者自始至終都沒有提出主張與協商的權利,何談放棄權利。
“預付款性質說”欠妥。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營者以預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按照約定提供。未按照約定提供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約定或者退回預付款,并應當承擔預付款的利息、消費者必須支付的合理費用。實際上,支付預付款主要目的是一方資金融通有問題,為達到合同目的預先支付部分而非全部數額的款項,在合同履行階段,預付款可以抵作價款。因此,電信卡金額不是預付款。
“不當得利說”缺乏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依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構成不當得利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一方受有利益,他方受有損失,一方受利益與他方受損失間有因果關系,且沒有合法依據。電信卡超過使用期限而留有余額不能使用雖然使消費者受到損失,但這一損失并不是因為電信運營商的收益造成的,而是由于消費者沒有在有效期限內提取電信服務,電信運營商的收益并不是消費者無法享受權利的原因。因此,電信運營商收益與電信消費者受損之間沒有關聯性。
三、解決電信卡過期余額問題的法律途徑
(一)完善立法
1.完善《合同法》
第一,完善電信服務格式條款。電信運營商以格式條款的形式規定電信卡過期余額不退還消費者,并未與消費者進行協商,不退還電信卡過期余額的做法也未得到消費者的許可,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況且我國沒有哪一部法律曾經授權給電信企業可以在電信卡過期后強行將卡內剩余金額全部充入企業公賬,這一行為明顯違反了公民的財產不受侵害的基本權利,即使電信用戶都是自愿簽定這一不平等條約,合同也因其內容的不合法而自動失效。我國《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押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筆者建議在我國《合同法》中增加對電信服務格式條款的規定,規范電信服務格式條款,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電信運營商在制定電信服務格式合同時,也要貫徹公平、誠實信用和保護消費者利益原則,力求做到消費者與自身權利與義務對等,在電信服務格式合同中不得含有違反我國《合同法》的規定。
第二,在《合同法》中規定電信服務合同的法定違約金。電信用戶未在約定期限內提取全部電信服務,電信用戶構成違約,因電信服務是無形的產品,電信運營企業無法通過提存的方式來履行自己交貨的義務,可能選擇要求電信用戶繼續履行合同,即延長合同的履行期限。電信運營企業一般不會選擇退還合同價款,那樣做會失去獲得收益的機會而遭受損失;也不能請求電信用戶賠償損失,因損失難以量化而得不到支持。合同的履行期限延長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與電信用戶重新簽訂了一份電信卡合同,但如果電信用戶依舊沒有履行重簽的電信卡合同,電信運營企業仍然不能獲得預期的收益。以此循環,電信運營企業喪失的預期的收益會越來越多,這對電信運營企業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可以在《合同法》中為電信卡合同設立適當比例的法定違約金,這樣電信卡合同期滿,電信運營企業在得到法定違約金補償后,就必須退還電信用戶未履行部分的合同價款,以此來平衡雙方的權益。電信運營企業違反上述規定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出臺《電信法》
第一,建議在我國現有的《電信條例》中對電信卡過期余額做如下規定:(1)如果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有余額,消費者不愿繼續接受電信服務,電信服務提供者應該無條件地退還卡上余額。(2)如果電信卡有效期過后卡上有余額,消費者愿意繼續接受電信服務,電信服務提供者應該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將卡上余額轉存到消費者其他的在有效期內的電信卡上,繼續提供電信服務。(3)對于打折銷售的電信卡,如果電信提供方沒有有效的證據證明消費者是以打折后的價格購買電信卡,則應以卡上標注的金額減去消費者已消費的金額退還余額或者轉存余額。(4)如果電信卡超過有效期,消費者并未消費電信服務,即電信卡上余額等于卡上標注的金額,電信服務提供方可以扣除一定的手續費后將卡上余額退還消費者。由于消費者未履行合同接受電信服務,可以認為是違約行為,應該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電信服務提供方應該事先與消費者協商違約金事宜。由于電信服務合同多以格式合同的方式簽定,若電信服務提供方與消費者逐個協商違約金事宜必定會加大電信服務提供方的運營成本,而且難以操作。因此,筆者建議,可以采取聽證會的方式來確定約定違約金的相關事宜,這樣既不會加大電信服務提供方的運營成本,也可以讓消費者提出自己對約定違約金的意見。此外,電信法規也可規定法定違約金,以法定違約金和約定違約金的雙重方式來保證電信服務提供方的合法權益。
第二,規范電信卡打折行為。有人認為,電信卡打折銷售已經為消費者提供了實惠,因此,退還過期余額不合理,而且不好操作。筆者認為,電信卡打折銷售不過是共同壟斷電信服務行業的有限幾個電信服務提供者為擴大自己對市場占有的份額而采取的促銷手段之一,并非為消費者所考慮,也不能作為電信服務提供者無償占有電信卡上過期余額的借口。因此,建議在《電信條例》中對電信卡打折行為作出明確規定,使電信卡打折行為有法可依。
第三,盡快出臺《電信法》。國外電信業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電信管制法體系的重現。1996年美國出臺《電信法》,以促進市話市場的競爭。我國目前只有《電信條例》,《電信條例》是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屬于行政法規和部門立法,其法律效力層次較低而且易受部門利益所左右,很難保證所制定法規的公正性和中立性。因此,應將《電信條例》逐步完善然后上升為《電信法》。《電信法》的出臺將為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和有效、公平電信競爭的出現搭建一個良好的法律平臺。
(二)完善司法救濟
電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可向人民法院起訴,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是最權威、最有力度的方式。但是,由于起訴手續煩瑣,訴訟持續的時間長,費用昂貴,很多消費者卻不愿意或無力去打官司。因此,比照國外的侵權損害小額賠償法庭,建議在各基層人民法院設立專門審理電信消費類糾紛的小額賠償法庭,專門受理電信消費者因電信服務合同產生的爭議標的額較小的案件。對于此類案件,在立案、一審、二審、判決和執行等環節一般應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簡易程序,方便消費者起訴,維護電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三)加強執法
第一,明確執法機關。政府電信服務主管部門是電信服務的執法機關,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在解決電信服務糾紛和維護電信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建議建立電信中介組織,電信中介組織應屬于電信企業行業協會,協助政府管理電信市場。
第二,明確執法機關的職權。政府電信服務主管部門按照《電信條例》的相關規定負責對電信服務提供商進行監督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負責受理消費者的電信服務糾紛的投訴,維護電信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電信中介組織獨立于政府與市場主體,促進電信企業加強自律,協助政府管理電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