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腰劍島,位于榭南穿山港上。地理座標為北緯29.9°,東經121.5°,島長2100米,寬230米,面積0.31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510米。島呈東西走向,東為兩峰相連的小山,長約100余米,最高點海拔29米。整個島極像一柄出鞘的長腰寶劍,故稱之為“長腰劍”。
民間傳說,此劍從福建飛來。古代福建深山里有一條大蟒蛇在修行,功滿升天將成神兵器,得到它就能無敵于天下。有一白須老仙人帶著徒兒們滿山尋找,終于在山巔荊棘叢中發現了那條正在蛻皮的紅頭長須烏身的大蟒蛇。師徒縱身相撲,不料被荊棘所阻,慌亂中只抓住了大蟒蛇的尾部。蟒蛇大吃一驚,蟒尾一掃,蟒身一扭,蟒頭一擺,蟒蛻被老仙人拉下,頓時化作劍鞘。脫殼的大蟒化作神劍,直沖云霄,快速向西北方向飛去。老仙人大喝一聲,攜徒帶鞘腳踏祥云,循跡追趕,想將神劍收入劍鞘,以免荼毒生靈。
神劍飛臨浙東沿海,正遇貓鴨斗法,一群神貓正在海面上追逐幾只白鴨,鬧成一團,擋住了神劍的去路。神劍即開殺戒,射殺了四散逃竄的神貓巨鴨,貓們鴨們頃刻變成了兩組島礁。一組位于螺頭水道,即大貓島,小貓島,洋小貓島,還有一只貓藏在大榭海邊,只露出貓頭,這就是榭東有名的貓頭石巖。另一組島礁位于穿山港口,它們是白鴨山、小白鴨礁和鴨腳板礁,兩組島礁惟妙惟肖,相映成趣。神劍墜入港中,變為長腰劍島,今位于長腰劍劍柄上方的大銅盤島、小銅盤島和劍尾礁相傳為長長的劍須依次而化。
長腰劍開墾較遲,原不屬大榭管轄。鄰近的小門、白峰居民捷足先登,來島開荒,圈地為業,進行小規模的墾殖。柴橋沃家家族也在劍尾山南麓建有墓地。曾有一位名叫阿玉的大貓人來島短暫居住過。清咸豐年間,鎮海江南一帶流行“打花會”(一種賭博方式),被官府查禁無法在大陸上存身,組織者就將其轉移到交通便利而又較為荒涼的長腰劍,一時賭徒云集,熱鬧非凡,長腰劍引起了拓荒者的注意。一位來自柴橋山門的鮑姓農民,攜家來島定居,墾荒種田,下涂捕魚,這位第一個定居者,被人稱作“鮑大好佬”。鮑氏長子春生,生金花銀花兩女,金花嫁與頭村王阿寶為妻。王阿寶繼承了鮑氏家業,繼續在島上開墾發展。后頭村鄭益懋、胡小多、王修禮等眾多村民陸續買下或承租了長腰劍上的屬外地人的山地和灘涂,筑土塘、辦窯廠、試種水稻,進行涂產作業,到臨近解放時,整個長腰劍布滿了頭人忙碌耕作的身影。
土地改革時,整個長腰劍島正式劃歸榭南鄉頭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頭人熱情高漲,緊緊依靠集體的力量改造長腰劍。他們圍筑石塘,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打井、建水庫、種果樹,植棉糧,治鼠害,經過幾十年不懈的艱苦創業,使長腰劍變為遐邇聞名的花果山、米糧川、錢袋子,村里專門為此配置了一只機帆船,日出載社員去長腰劍勞動,日落接村民回家中休息,中間還要裝運大量的農副產品,整天忙得不亦樂乎。此船至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