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省要把農業資源優勢和生產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和貿易優勢,需要與周邊的日韓兩國開展深入廣泛的農業合作,目前,雙方不但具有這方面的合作需求,也具備合作條件,而合作形式可考慮這樣五種模式,即進口開發型模式、出口基地型模式、專項發展型模式、共同研發型模式和合資共建型模式。要實現合作目標,雙方要努力解決農產品綠色壁壘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利益分享原則問題和如何強化黑龍江省的招商引資問題。
關鍵詞:黑龍江;日本;韓國;農業合作;模式選擇
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5-0134-02
一、合作需求與合作條件分析
日本與韓國是黑龍江的近鄰,也是黑龍江在經貿領域中重要的合作伙伴。黑龍江的對外開放應把日韓俄三國放在優先位置,而與日韓兩國的經貿合作應把農業合作放在重要地位。當然,這種跨國農業合作不能是一相情愿,而應是雙方均要有這種合作的需求與愿望,同時,又具備合作的基礎與條件。從黑龍江角度看,具有與日韓進行農業合作的優越條件,擁有廣闊的松嫩和三江兩大平原,境內土壤大都為黑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120g/kg[1];森林資源居全國之首,天然草原面積很大,牧草種類豐富,畜牧業實力位于全國前列。無論是進行農業開發,擴大農產品貿易,還是加速農業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黑龍江都需要與日韓開展更加深入和廣泛的農業合作。而日韓兩國農業資源比較有限、相對貧乏,很多農產品需要進口,但日韓兩國資金比較充裕,現代農業技術比較發達,農業研發能力很強,而且具有建設“農業新村”的豐富經驗[2],因此,與黑龍江進行多元形式的農業合作,也是日韓政府和企業的需求與愿望。
中國與日韓兩國在農業合作方面不但雙方都有需求和愿望,而且在過去的合作中已取得了多方面成果,具有更深入合作的基礎與條件。如中日合作建立了中日農業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日方無償提供了1億元人民幣的儀器設備。中日合作在沈陽建立了農業信息系統,總投資5 160萬元,其中,日方投資2 664萬元。①中日合作完成的“中國主要糧食資源可持續生產和高效利用技術開發”項目取得多項成果。中日關于旱地生態環境研究的項目從2002年開始,預計到2012年完成。中國從日本引進的地膜覆蓋技術和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等均為中國的糧食增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中韓貿易中農產品貿易占有相當比重,我國從韓國進口的農產品主要是經過加工的蔗糖、面條、糖果、酒類、堅果和人參等,對韓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飼料谷物、玉米、大蒜、蕨菜和辣椒等,這些農產品幾乎都是黑龍江的優勢農產品,所以潛力很大。在農業合作方面,主要形式是韓國在中國進行農業領域的投資經營并提供農業技術,而中國提供土地資源和需要加工的農產品。1994年以來,韓國國際協力團無償援助中韓農業統計調查合作項目,對改進和提高中國農業統計技術,提高數據質量等發揮了重要作用。1998年,中韓合作成立了生物科技合作中心并分別在兩國建立了相應的研究院[3]。
二、黑龍江與日韓農業合作的模式選擇
上述分析說明,中國與日韓兩國都有進行農業合作的需求和愿望,雙邊農業合作潛力很大,前景極為廣闊,且多年來已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農業合作。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作為日韓兩國的鄰居,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與日韓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農業合作,而具體的合作形式應根據各市縣、各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條件,根據日韓的需求和意愿考慮以下五種模式的選擇。
1.進口開發型農業合作模式。所謂進口開發型農業合作,是指引進日韓的資金和農業生產與加工技術,對中國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對農業資源進行生產型開發。日韓兩國都屬農業資源“稀缺”的國家,農產品大量依靠進口,農產品供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糧食安全具有一定風險,通過“出口資金和技術”開發農產品,保障糧食來源,對日韓兩國來說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選擇。黑龍江省農業資源豐富,糧食生產條件優越,但農業投資不足,現代農業技術比較缺乏,如果能與日韓的資金和技術結合起來,實行長期的農業合作,對于加速黑龍江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出口基地型農業合作模式。所謂出口基地型農業合作是指,由日韓企業與黑龍江企業合作在黑龍江省建立對日韓出口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日韓市場對進口的農產品質量、規格、環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很高甚至于苛刻,日本海關及相關的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口農產品的審查也極為嚴格,其相應的標準體系也具有高難度特點。日韓的相關行業協會是一張無形的市場保護網,想要突破這些網而進入日韓農產品市場也并非易事。因此,由黑龍江省企業與日韓企業在黑龍江合作建立對日韓出口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基地,按照日韓市場的要求和海關標準生產和加工農產品,以保證質量、環保和安全,同時,利用日韓企業在國內的經營網絡及與行業協會的親緣關系進入日韓農產品市場,對于雙方來說會產生一種雙贏效應。
3.專項發展型農業合作模式。所謂專項發展型農業合作是指,黑龍江與日韓政府或企業在農業經濟和農村發展的某些領域進行專項的合作。如共同合作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共同合作進行某種農業技術開發,共同合作進行農業生態保護。隨著黑龍江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展開,黑龍江在很多方面需要與日韓進行廣泛深入的專項農業合作,日韓政府和企業會找到很多相關的市場機會。
4.共同研發型農業合作模式。所謂共同研發型農業合作是指,把黑龍江與日韓兩國的農業科研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根據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的需求,共同研發相關的技術或農業發展中的重大課題。我們認為,黑龍江的農業科研資源比較豐富,全省大專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眾多,如能與日韓的農業科技資源進行合作,在黑龍江省或在日韓建立農業技術研發中心,將會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農業環保、農業生態、抗旱救災等多個領域獲得研發方面的突破,然后雙方按照知識產權原則分享利益。這種合作模式既可使日韓獲得研發成果的經濟效益,又可推進黑龍江省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5.合資共建型農業合作模式。所謂合資共建型農業合作是指,黑龍江與日韓企業合資共同創建黑龍江省需要的農業企業,或共同打造和經營與農業相關的服務項目。這種合資企業可以是生產加工型的,也可以是環保生態型的,還可以是服務貿易型的。如在扎龍地區建設生態旅游區,在伊春建立原始森林旅游區,在有關市縣建民族風情旅游村。日韓企業可以參與松花江污染治理工程,參與鄉鎮和農村垃圾處理項目等。
三、黑龍江與日韓農業合作有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1.日韓農產品市場綠色壁壘問題。由于農業在日韓經濟中屬于弱勢產業,而很多農產品又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對日韓兩國來說確是一種困難選擇。如果大量從國外進口農產品,則國內農業產業將受到沖擊,農民利益將受到損害,而不進口農產品又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對此,日韓政府采用嚴格的綠色標準,嚴格控制農產品進口,從而引發日韓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摩擦。如1995年日本對從中國進口的大蒜和生姜提出進口限制措施,后經雙方談判以中國實行配額管理、日本實行進口商申報管理而告結束。2001年,日本對從中國進口的大蔥、香菇和藺草席提出進口限制,中國提出報復措施,最后以日方不啟動正式保障措施,中方撤銷報復措施而結束[4]。在中韓總體貿易中韓國是順差,但其中的農產品貿易韓國一直是逆差,1999年,韓國對中國大蒜進口采取了臨時保護措施,而中國則采取暫時禁止從韓國進口聚乙烯和手機的報復性措施。上述說明,中日韓三國需要就農產品貿易和綠色壁壘等相關問題達成協議,否則必將會影響中日韓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和農業領域的合作。
2.黑龍江與日韓進行高層次技術研發是雙邊農業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但這種合作不能是一種單純的學術合作,應該是一種商業化和市場化的科研合作,因此,就要解決相關的投入問題、知識產權問題和利益分配問題。從中方角度看,需要科研單位與相關企業或部門合作,與日方共同組建農業技術研發中心,中日雙方應就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問題、未來的經濟利益分配等問題進行充分協商和仔細研究,就其主要問題達成共識并擬定明確的、具有國際法約束力的合作協議,既要具有激勵性,以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又能保護雙方各自的合法權益。
3.日韓企業或相關機構參與黑龍江涉及農業領域的重大工程合作,如松花江水治理工程、農業生態保護工程、扎龍濕地保護工程及綠色農業工程等,需要省政府和有關市縣政府的協調、審核和推動,沒有政府的積極介入、有效協調和審核把關是難以實現的。同時,需要研究、協商和確定日韓參與的方式和利益分享的形式。因為參與這樣的工程項目是需要智力投入、技術投入甚至是資本投入的,因此,必須要充分考慮日韓方的經濟利益。
4.要與日韓進行廣泛、深入的農業合作,就需要強化黑龍江省的招商引資力度,提高黑龍江省招商引資的效率和質量。我們不能坐在家里等日韓企業或有關機構找上門來談合作,而應有目標、有準備地走出去,根據黑龍江省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到日韓去尋找可能的合作伙伴。我們的招商對象不僅僅是日韓的高技術企業,還包括日韓的科研機構或研發中心,因此,招商的難度較大,需要有創新的思維和創新的方式,而不能墨守成規。從最近的情況看,山東省一些城市的韓商經常有“半夜出逃”現象,還有一些韓商準備撤離中國。日本也有一些企業開始撤向越南等東南亞勞動力成本和稅收成本更低的國家,這種情況對黑龍江省的招商引資和發展與日韓的農業合作不太有利。
參考文獻:
[1]劉春燕,等.東北區域農業發展優勢及特點剖析[J].東北亞論壇,2007,(5).
[2] [韓]金元在.中日韓三國未來經濟上的競爭與合作[J].太平洋學報,2006,(12).
[3]邵軍,程勇.中韓技術合作的實踐、前景與發展戰略[J].中國軟科學,2005,(12).
[4]李俊江,鄧敏.中日韓農產品貿易爭端分析及中國的對策[J].東北亞論壇,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