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土里出,人靠土地養,土地是農民的鐵飯碗。
李明性吳金印從小和土地打交道,對土地最有感情,知道土地對農民多么重要。一談到土地,他雙眼就流露出一種動人的光芒。他站在用石壩攔出的土地上感嘆說:“普天下啥最珍貴?土地最珍貴。萬物土里出,人靠土地養活,土地是農民的鐵飯碗。”
一
早在30年前,為了增加土地,吳金印就想出許多造田的辦法。如攔河造田,閘溝造田,圈洞造田,筑壩造田。我們在獅豹頭鄉的滄河灘,看到河灘上是一方方平展的麥田。這一塊600多畝豐產田就是當年吳金印領導群眾開鑿的一個長162米、高8米、西寬40米、東寬20米的引水雙洞,讓滄河改道后造出來的。這塊豐產田上面是海綿地,下面是石頭拱圈的暗河。山洪到來時,大部分水通過羊灣河滾滾瀉下,小部分導入暗河,上面的莊稼旱澇保收,一季小麥畝產就超過400公斤,加上一季秋,畝產超過800公斤。
吳金印調到唐莊后,一眼就瞄準唐莊西北有兩條荒溝。他帶領領導班子成員仔細查看兩條荒溝的地形,制定了治理方案。
當年參加大會戰的鄉干部們,向我們描繪了當時的場景。吳金印帶領著全體鄉機關干部,扛著鋪蓋卷兒,拉著鍋碗瓢盆和日常辦公用品、勞動工具,開往雜草叢生的荒山溝安營扎寨。80多名機關工作人員一齊動手,用玉米稈搭起40多個草庵,草庵上掛著醒目的牌子:鄉黨委辦公室,鄉政府辦公室、書記辦公室,鄉長辦公室……還有鄉派出所、民政所、計生辦等各站各所。鄉黨政機關臨時遷到造田工地,所有公務一律在工地上處理。由于領導走在前,十里長溝十里工棚,一萬多人的造田大軍加上3000多臺大小車輛,讓沉寂多年的荒溝沸騰了。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吳金印總是第一個起床,步行到工地,和群眾比著干。夜幕降臨時,吳金印總是拉完最后一車土,最后一個返回住地。
我們問吳書記:“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分戶經營,你們把全鄉的勞力組織一起,搞這樣的大會戰真不容易啊。”
吳金印向我們解釋說:“不錯,現在和大集體時相比,組織群眾搞大工程困難確實不少,但是還有不少有利因素。一是近些年由于大辦鄉鎮企業和農民建房占地使耕地面積減少,農民有要求增加耕地的迫切愿望。二是鄉里狠抓林果、蔬菜、高產糧棉區開發,農民對土地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三是鄉黨委制定的強鄉富民戰略深得民心,只要我們把道理講明白,群眾的積極性就起來了。”
二
為了節約耕地,吳金印結合新農村建設,大張旗鼓地開展了“空心村”治理。為了解決“空心村”的問題,吳金
印走村串戶聽取群眾意見。群眾也認識到亂占耕地亂建宅院的危害性,但一說起統一規劃統一建新村卻覺得難辦。但吳金印相信,群眾最講道理,只要把道理講明白了,群眾就會積極響應。
他去北京清華大學請建筑設計專家設計了幾套新式農村住宅,全都是兩層或三層的小樓。有廳堂,有餐廳,有衛生間,有大小居室,有陽臺,造價也很適中。不僅美觀大方,又十分適合農村家庭的居住。在建設新村時,對于不同村莊不同住家戶,鎮黨委政府分別采取不同措施,通過不同渠道,解決農民建新村的經濟來源。對那些確實困難的貧困戶和五保戶,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照顧。
走進代莊新村,只見水泥路面寬闊整齊,街邊有小花圃、宣傳欄。一排排的兩層小樓整齊劃一。院內花木蔥蘢,榆槐垂蔭。屋內裝修時尚,寬敞明亮。廚房、餐廳、衛生間、大小住室和城里套房沒有任何差別,但按人均住房面積卻比城里人大很多。
三
農村世代沿習用土燒磚蓋房,一個磚窯最少占地50畝。年年燒磚,年年挖地,好端端的土地幾年下來就燒成一個大窟窿。因此,建設部門為了保護土地資源,明令禁止取土燒磚。唐莊鄉鎮一下子拆除了19個磚窯,將磚窯侵占土地和挖廢的土地進行了平整,全鄉有1078畝土地恢復了原貌,變成了可耕地。
唐莊西部山區自古以來十種九不收,是個“住不起瓦房住河溝,坐不起板凳坐石頭”的窮地方。俗話說:靠山吃山。吳金印下決心抓石頭經濟。石頭可以燒成石灰,也可以粉碎成石砟,石砟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建筑業用量大,不愁沒有銷路。鄉里投資30萬元,在老虎沖建起第一個石砟廠作示范,吸收山里農民進廠打工,群眾一干就熱上了,一人一天能掙20元,一個廠一年能賺幾十萬元。鄉里為了鼓勵建廠,宣布建一個石砟廠,獎勵一臺價值4萬多元的碎石機。同時為了保證廠里用電,鄉里又投資400萬元,往山上架了高壓線,投資300萬元筑路架橋,修了三條水泥路,從107國道通到山里。沉寂的荒山一下子沸騰起來,呼呼拉拉冒出近百個石砟廠,85個石灰窯,500多個石料廠,每天生產石砟5萬多立方米。光這一項,年收入可達3億元。但石砟廠的飛速發展,不僅占用了大片耕地,還產生了十分嚴重的粉塵污染。吳金印心想,不能用破壞環境、損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占用耕地換取經濟效益,設法要拆除這些石砟廠。對拆除石砟廠,當地群眾是一百個不樂意,這等于端掉了他們的金飯碗,斷了他們的發財路。他們紛紛找吳金印說情,說這石砟廠是你動員我們搞起來的,哪個廠不投資數十萬上百萬,我們剛剛發了家,你又要我們拆掉。吳金印耐心說服他們,說我們對子孫后代不利的事是金娃娃也不能抱,要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座青山。為了上環保型企業,吳金印帶領廠家到外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并購置了環保型設備,又到深山區選擇場地。鎮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修建了一條7.5公里高質量的水泥路,建起8家無污染大廠。同時規定,新廠用石料開山必須間隔7天,生產時必須加水,車輛在運輸時必須加蓋篷布等,這些措施不但解決了環境污染的難題,還騰出2200畝土地,經濟效益也上來了。
在石砟廠的舊址我們看到原來堆放石砟的場地已經復耕,連旮旮旯旯的邊角也栽上了樹苗。
四
山上的土地過去叫“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產量很低。吳金印帶領黨委一班人,治理荒山,整理山區的土地。他總結出給山地“穿甲”“修唇”等措施。“穿甲”就是在山坡上修魚鱗坑,“修唇”就是給“三跑田”圍上石堰。光這兩項措施就使唐莊鄉(鎮)所屬的兩塊山區13000畝“三跑田”變成了高產穩產的“三保田”。
在一個山坡上,我們看到密密麻麻的魚鱗坑中生長著松樹、柏樹、黃荊、山楂等,數年之后,這里就會變成郁郁蔥蔥的林區。給山地“修唇”的圍堰,全用方石壘起,高高低低,蜿蜒起伏。
經過多年的奮戰,西山成了旅游的好地方。這天下午我們隨吳金印一起上山,只見滿山綠樹成林,山風中帶著絲絲涼意和花香。有人說這里成了樹木的“聯合國”,各種樹木不下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