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京劇梅派名師楊畹農教學成果研討展演活動
繼2007年成功舉辦童芷苓、倪傳鉞、言慧珠等名家名伶的表演藝術和教學成果系列研討展演之后,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旨在搶救、傳承和總結老一輩戲曲教師、老藝術家的表演經驗和教學成果的活動在2008年得到延續。
楊畹農年少時酷愛京劇,尤其喜歡梅蘭芳。他刻苦鉆研梅派唱腔,日夜不輟。姐姐笑他身材太高大,不似梅派青衣,他不服氣,發奮“喊嗓”,終于小成,在上海票友中頗有聲望。
1932年,楊畹農和同學謝稚柳北上訪梅,以求面教。梅蘭芳在寓所請琴師王瑤卿為楊伴奏,為讓他松弛下來,梅蘭芳移步到隔壁房間側耳細聽,等楊畹農一段《生死恨》唱畢,梅蘭芳連連稱好,但又指出最后一句拖腔的不足之處,并親自示范一遍。送別時,,梅蘭芳一再對楊畹農說:“以后你盡管到我這里來。”從此,楊畹農成了梅家常客。梅葆玖回憶道:“楊先生的身影經常出現在思南路的‘梅華詩屋’,父親稱他‘畹農’,母親及其他成員都稱呼他楊先生,亦師亦友。”

為緬懷這位為弘揚梅派藝術而竭盡全力的恩師,上海戲校師生于3月23日在天蟾逸夫舞臺展示了梅派經典唱段《鳳還巢》、《西施》、《女起解》、《宇宙鋒》、《生死恨》、《六月雪》等。唱段雖短,但大家對恩師的藝術又有了新的發現和新的感悟。朱玲妹說:“梅派藝術就像一只水晶球,有很多好東西但又似乎摸不到。這次為表演《女起解》,我反復聽楊老師的錄音,發現自己的腔雖能跟他大致一樣,但總覺得有很多韻味上的小東西還沒有學到。”
演出時,臺下“再唱一段”的歡呼不斷。梅派藝術之所以能在南方根深葉茂,楊畹農是功不可沒的。1956年,梅蘭芳親自寫信推薦楊畹農到市戲曲學校任教。任教期間,楊畹農愛才若渴、誨人不倦、對學生體貼入微,大到唱腔做功,小到一枚道具戒指、一支口紅都細致關照。正因如此,楊畹農教出了李炳淑、楊春霞等新一代杰出的梅派弟子。楊春霞回憶說:“楊老師待人和藹可親,對我們學戲中的毛病耐心地一遍遍糾正,從不發火,直到改正為止。平時上課,他還會帶糖給我們吃,調節氣氛之余也算作鼓勵。”闊別上海舞臺多年的著名京劇演員李慧芳回想起當年學戲的情景,仍感慨萬千:“1942年,我在上海由老生改唱青衣,天天到楊老師家學戲。當時我經濟條件差,沒什么東西可送,但老師不計報酬,專心致志地教我,讓我學到不少東西,為我以后的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楊畹農不僅在培養專業梅派表演人才上卓有成就,且在培養業余梅派愛好者方面也成效顯著。他創立了“梅劇進修會”,并在電臺教戲,經他教授的梅派愛好者多達二百多人,影響極為深遠。
試想,若從楊畹農與他的弟子中尋找繼承傳統藝術的方法,那么梅派及中國京劇的未來定當流韻芳長。

楊畹農(1907—1971)原名楊善鳴,字畹農,安徽桐城人。1930年畢業于復旦大學。幼年愛好京劇,尤其酷愛梅派藝術。其嗓音寬亮甜潤,又因文學基礎深厚,精通聲韻音律,故對梅派聲腔藝術的研究實踐頗有獨到之處,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譽滿南京、重慶。50年代,楊畹農曾與梅蘭芳、程硯秋、趙榮琛在上海同臺演出《四五花洞》。主演《生死恨》時,梅蘭芳登臺致辭,親為其把場。解放初期,楊畹農創建“梅劇進修會”,親授新老梅劇30余出,學員發展至130余人。楊畹農整理出版梅派劇本,創立記錄梅派唱腔和身段的模式,為發揚梅派藝術奠定了基礎;楊畹農悉心培養梅派傳人,培養了李炳淑、楊春霞、朱玲妹等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傳承梅派藝術作出了極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