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科學發生了從小科學到大科學的轉型。在小科學時代,科學家個體的研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主要形式。在當代大科學時代,科研團隊(research group)成為了科學研究最基層也是最重要的研究組織形式。
科研團隊是在正式科研機構(如大學、院系)中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單位。人們通常把它叫做“實驗室”或“組”或“Group”。
創新性研究
科學的本質在創新。創新性(innovative)研究指的是生產出全新的和/或獨一無二的科學知識和應用的創造性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創新”、“創新性”與創造力研究中的“創造”、“創造性”可以等價交替使用。
具體說,創新性研究包括:創造新理論,對學科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現新現象,改變人們對現有理論的認識,如達爾文發現物種多樣性,并提出生物進化論:創造新方法,藉此用來檢驗理論問題,如要素分析用來檢驗心理學中的心理能力理論;發明新儀器,開拓了研究領域,如E.Ruska發明的電子顯微鏡和G.Binning,H.Rohrer發明的隧道電子顯微鏡,開拓了納米技術領域;創造新的分析框架,從新的角度對現有理論進行整合和分析,如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統理論。
蒲慕明(2006)將創新性研究的要素概括為:新穎性,重要性,連續性,獨特性,完整性,及時性。
創新性研究,是有層次性的。我國在課題結題評審時,在科技成果評價時,常用這樣的評價:國際領先水平和國內領先水平。我覺得還少了一個層次,即國際全新水平,我國少有國際全新水平的科研成果。筆者借鑒創新經濟學中對創新類型的劃分,提出:創新性研究可以劃分為漸進型的創新性研究和激進型的創新性研究。漸進型的創新性研究指的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修修補補,添磚加瓦;激進型的創新性研究,指的是那些“開天辟地”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成果大都屬于此類。
創新性科研團隊
創新性科研團隊,指的是那些做出了創新性科研成果的團隊,在我國通常簡稱為“創新團隊”或“創新群體”。我國高度重視創新團隊的建設。以往國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的主要資助對象是個體研究者,后來創新團隊也成為了資助的對象。比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了“創新群體”資助項目,北京大學劉忠范教授的“表面納米工程學”獲得該項目的資助;教育部設立了“創新團隊”資助項目,清華大學李亞棟的“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功能化及其應用”獲得該項目的資助?!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涌現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的戰略目標。
創新性科研團隊,具有哪些特征呢?
Hollingsworth(2002)對美國Rockefeller研究所和加州理工大學這兩個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持續做出創新性研究成果的機構進行研究,發現它們成功的關鍵在于,交叉學科研究并集成、領導層高度重視培育和維持良好的科研環境。
Amabile等(1996)揭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組織環境是:擁有相當的自由度,良好的項目管理、充足的資源、鼓勵、協作與合作的氛圍、有被承認感、有足夠的時間去從事創造性思考、有挑戰感、有實現重要目標的壓力感。
另一方面,Martin等人(2004)發現,不利于科技創新的因素主要有:缺乏基本的研究經費:科研時間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學科交叉不夠;研究目標不明確;科研管理體制官僚化;過分強調外在動機如物質刺激;評估壓力過度;領導不善。
蒲慕明(2006)從個體的研究層面將他自己如何做創新性研究的經驗和感想概括為:廣鋪觸角;探索歷史;挑選性閱讀;敢于冒險;正面對待批評;向有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家學習。
德國弗勞恩霍夫系統創新研究所(FraunhoferISI)聯合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和英國SPRU政策研究所,從事歐盟課題“創造力與促進歐洲和美國的高創新性研究”(CREA)課題,從歐洲和美國在納米科技領域和人類基因研究領域中眾多研究團隊中篩選出20個高創新性研究團隊,并對它們的組織結構、受資助情況以及領導風格等方面進行了案例研究。結果發現,有利于創造性研究的因素包括:
第一,團隊成員有自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定課題和從事研究。
第二,團隊領導有效有方。
第三,團隊小型規模,通常是2~8人。
第四,團隊所在的研究單位具有綜合性的配套科研技能和儀器,可資利用。
第五,研究單位的機構安排可以方便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進行自如的交流。
第六,研究單位具有明確的科研愿景。
第七,充裕的研究經費
第八,單位具有卓越的聲望,可以吸引優秀的人才。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涌現了不少優秀的科研團隊,但是,我們有些科研團隊是“四同”團隊:申請課題時,同心協力;做課題時,同床異夢;課題完成后榮譽和獎金分配時,同室操戈;最后是同歸于盡。這樣的團隊,如何作出創新性的研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