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經濟工作者,我判斷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標準往往是那些農民。我來北京已經26年了,盡管北京的變化越來越大,城市越來越漂亮,越來現代化,但在判斷我國富裕和發達標準時,我時時想起的卻是童年生活過的故鄉。
2007年12月快要結束的一天,當我與家鄉通電話時,得知我的一位上了年紀的親戚,卻冒著深冬的寒風,在山野里拾草。
在我的故鄉山東膠東半島,農民們已經多年不上山拾草了。每到冬天,家家戶戶大多買煤取暖。可是,2007年的通貨膨脹,一些農民已經吃不消煤價的上漲,只好重新上山拾草,以供燒火做飯取暖之用。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農民,部分人又回到了傳統的生活方式。
這個事實使我陷入思索:為什么,改革30年后,中國的一些農民仍然過著與多年前一樣的日子?
少數人的現代化
如果說我國上世紀80年代前生活艱苦,物質不富裕,有歷史的原因,那么,為什么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國仍然有著一批原生態的社會群體?我的家鄉山東膠東半島算是沿海發達地區了吧,但在表面發達和繁榮的背后仍然存在著貧窮和落后。
那是兩年前的一個夏天,我應邀去威海講課,抽空回了一趟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的親戚家。汽車在寬敞漂亮的高速公路上行使,走到俚島附近的時候,我們拐進了路邊的一個小村莊。這就是我30年前從部隊復員時曾經去過一次的親戚家。汽車從村口向村里行駛,道路高高低低,破破爛爛,還是原來的用石頭鋪砌的老街道,還是原來的老房子。
來到親戚家門前,我又看到了30年前那座用海草搭蓋屋頂的飽經風霜的老屋,一切都沒有變化,只有年邁臥床的老人,和小時候一起長大而現在已經變老了的親朋。
這是一個與村外高速公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依然停留在過去的農業時代。如果高速公路代表著現代化,那么生活在這個村莊的村民們仍然停留在過去。
距這個村子再往南不遠就是榮成市了,那里有著全國數得上的寬大的中心廣場,有著很多現代化的大樓。但是城市與農村兩重天。按理說,改革開放的時代,生產技術比過去大大先進了,產出大大增加了,但為什么農民依然沒有大的改觀?
去年春節前夕,我又回了一趟故鄉,我小時候居住的那三間小房仍然保留著,東邊兩家鄰居大嫂依然住在老房子里,房屋院落沒有任何變化,那黝黑臟亂的老屋和著歷史的滄桑使我仍然停留在半個世紀前的時光。
少年時代的貧窮與自然
上世紀50年代,我在家鄉姑姑家上小學時,冬天放學后的大部分時光,是挎著簍子拿著耙子,到山坡上拾草。那是一個自然經濟的時期,一切生活資源來自大自然,從糧食、蔬菜、水果到燒草,都來自村外的田野和山坡。
當然,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時代,由于沒有工業化,自然狀態的土地產出是有限的。因此,在那個時代里,人們吃的主糧是地瓜、地瓜面和玉米面,小麥的產量有限,只能在過年過節或紅白喜事時吃。至于說肉類,一個月能吃上一頓肉,就很幸福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那一階段的生活,農村之所以那么艱苦,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土地集體所有,人民公社,生產隊,這種政治制度和組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的積極性和靈活性,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在這種集體生產制度背后的國家索取,即交公糧。三是農業科技不發達,生產手段原始落后。
先說生產隊制度和交公糧,生產隊組織相當有利于交公糧,那就是很難少交或偷漏公糧。每個生產隊每年大約要把糧食產量的10~20%交給國家。這種國家稅負在那個年代里是相當沉重的。因為當時我國的工業建設和原始資本積累主要依賴農業支持。農村和農民為中國的工業化做出了巨大的付出和犧牲。
再說當時的生產技術,施肥主要是人糞尿,豬糞,草肥。農民家家戶戶都要漚糞,積肥,通過養牲口、養豬來積肥。但這種家肥的數量是有限的,質量和效果也不理想。記得小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常干的活是趕牲口,用驢馱著糞運到地里,然后把糞在地里撒開,通過用犁耕地參合到泥土里。
我現在還記得當時的一些疑惑,那些焦干的糞肥撒到地里后,經太陽和風一曬一吹,肥力消失大半,再加上生產隊的社員在干活時并不負責任,隨便一揚就拉倒了。這種耕作方法哪能長出好莊稼呢!哪能有高產量!因此,吃不飽吃不好是自然的事了。
我們這一代正好是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因此,從小就飽嘗了生活艱苦的滋味。記得60年代初生產救災的那幾個年頭,家家戶戶幾乎斷糧,村民們吃茅草根、榆樹皮、花生殼、玉米核,把這些東西在碾子上壓成粉面,摻上少量的面粉合著吃。我上小學的那幾年,可以說是生活最困苦的年代。
改革后的富足與生態環境破壞
上世紀80年代后,家鄉農民的生活開始好轉,農業產出大大增加,家家戶戶再也不用為吃犯愁,缺衣少食的景象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令人揪心的事情也不斷發生。到了今天,讓我評判社會進步的標準已經不是能不能吃上白面饅頭,而是能不能看到青山綠水。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盡管是個極其貧困的年代,但留在我腦海中的家鄉的景象,卻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那時的村莊,人口稀少,大約有近百戶人家,村民們的房屋高低錯落,稀稀疏疏,散落在一座小山腳下。一條長年流水的山溝把村莊分成兩半。村民們依山而居,依溝而居,房屋依地形而建,順其自然,是那個小山村的特色。
村民的房前屋后大都是綠樹掩映,我姑姑家住在村南頭,這里的房子大都是一家一戶,互不相連。我家的房屋后面是一片小樹林,右側是一個場園。夏天打開后窗,居高臨下,透過樹蔭,一眼可望到北海。房屋的前院墻外,是幾棵老槐樹。孩童時代的我最喜歡爬樹,夏天經常躺在樹杈上休息和乘涼。
我家房子西邊不遠便是松樹覆蓋的山坡,順著山坡上的小路向上走不遠,就是巨石嶙峋的山崗,我們這些愛玩的孩子經常沿著陡峭的山崖直攀山峰。爬到山頂上,舉目所看到的,前面是一汪藍色的大海,后面是一片萬馬奔騰的山巒。在山與海之間,是綠色的山坡和田野。
山腳下有一片樹林,那是一座老塋,長滿了黑森森的柏樹,村頭還有一座小土地廟,墳地和土地廟都是傳統文化的景物。小時候每到天黑的時候,最害怕的是路過那片老塋。但無論是秋冬期間在山野里拾草,還是盛夏時節在雨后的溪水中嬉戲,故鄉的童年生活都給我留下了最美好的自然風光。
然而,在工業化后的今天,這幅淳樸的自然景象全然消失了。現在的村莊,已經比以前擴大出好幾倍,房屋一座連一座,村里一棵樹也沒有了。人口的增長與住房的增加,使原來那種自然風光蕩然無存。
房前屋后的大槐樹,村邊的老橡樹,村頭松柏森森的老塋,山坡的松樹林,全都消失了。山坡上那些花崗巖大石巖,早被采石場的大石坑代替。整個山坡,被采石場挖得坑坑洼洼,斑駁陸離。
最使我心疼的是村中三棵老槐樹的消失,它們是我小時候公共生活的記憶。每到夏天,無論是中午還是晚上,這三棵大槐樹下都是村民聚集的公共場所。它是那么高大,粗壯。粗得我們小孩子幾個人都抱不過來。但是,就是這樣的已經保留了幾百年的老樹,在以往再貧窮的時代也沒砍掉的大樹,居然在80年代生活好起來的時候給砍掉了。
我不明白生活水平提高的標準是什么?難道就是多吃了幾塊肉,多喝了幾兩酒!看看現在山東許多農村的模樣,大多數村莊里沒有一棵樹,見不到一片樹蔭。不管夏天多么炎熱,都要在那水泥鋼筋的磚瓦房里承受著。要么就用空調降溫,除了浪費能源就是浪費資源。再看食物,今天的豬肉、雞蛋、糧食、蔬菜是一種什么味啊!小時候在家吃的雞蛋和豬肉,那是什么營養和滋味!今天養豬場和養雞場產出的豬肉和雞蛋可以比擬的嗎?
因此,從生態、生活質量和自然環境角度看,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環境是絕對下降了。更不要說那些污染嚴重的地區。
什么是真正的發展
其實中國這么多年里,并沒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發展這樣簡單的問題。發展好象就是砍樹,挖煤,開礦,當然最主要是為了填飽肚子。結果經過這樣一番“發展”之后,中國的居住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不知下降了多少倍,所積累的物質財富只有紙面上的意義了。
中國這些年里不遺余力的開采本國資源,廉價輸出國外,換取外匯,到頭來,生態環境和資源遭到一場大破壞。所換來的一把外匯儲備在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不斷化為烏有。這種發展戰略真是令人痛心疾首。中國人暫時富起來了。可山禿了,樹光了,礦挖空了,水污染了。有的地方甚至連泥土都沒有了。這種狀況如何可持續發展?
離我家鄉不遠的地方就是煙臺開發區和煙臺市,這些年來,煙臺這座城市迅速現代化起來,但周邊的一些農村也為之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我的一家親戚住在煙臺南部的一條山溝里。60年代甚至70年代農業學大寨的時代,這條山溝里風景如畫,一條大河從山里蜿蜒流出,十幾個村莊沿河依山而居,完全是一幅田園風光。
但工業大開發之后,這條山溝成了煙臺市建筑材料的來源地,村村挖山放炮采石頭,小水泥廠、大理石廠、石子場、石灰廠布滿了整條山溝,道路被載重大卡車壓得破破爛爛,水泥廠的粉塵彌漫在上空,一處處山體被采石場挖得坑坑洼洼。
溝里一個景象,溝外的開發區是另一幅景象。一片片現代化的廠房、樓房拔地而起,大馬路修得寬寬暢暢,但這一切都是以另一處地方深受創傷為代價換來的。
還有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中國發展的好處是否被全民均享了。譬如,有一個村莊在村頭的山坡上開采石頭,粉碎成石子,為城市工地提供。石子場被此村的書記和村委會主任承包,每年只交給村里一小部分錢,大多數都流到承包者個人腰包去了。其結果,這個村莊的山坡被破壞了,空氣污染了,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但村民們并沒有從這個石場中獲得好處,得到的只是受害。個別人富裕了,大多數人受到損害。
這種發展模式在中國農村遍地開花。山西的小煤窯,遼寧的小鎂礦,礦主們賺了錢,就跑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買房子,成為投資移民。留下來的是殘破、枯竭的農村。
擺在中國農村面前的下一個嚴峻挑戰:農業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和糧食危機,這個問題很快就要暴露出來。這在多大程度上將影響我國的宏觀經濟,請拭目一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