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名稱:
北京材料分析測試服務聯盟
成立時間:
2004年12月16日
首批成員:
9家
目前成員:
18家(截至到2008年3月)
聯盟宗旨:
為北京市材料產業提供更為完善的檢測分析服務,解決材料中、小企業分析測試難的問題;整合材料領域分析檢測的資源,挖掘各檢測單位的服務能力,提高現有資源為社會服務的效率;匯集材料分析檢測領域內的信息,為聯盟成員提供協作交流的平臺;為材料領域測試方法的研究、比對體系的建立、新材料全面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工作支撐。
新材料是北京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近年來新材料企業增長速度非常迅速。新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材料分析測試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檢測分析是為新技術研發提供支撐的基礎環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由于檢測分析設備投入大,諸多中小企業不具備完善的測試分析手段和能力,約60%的中小企業無法形成自有檢測力量,尚未得到高質量的專業檢測服務,對企業科技創新與市場競爭產生不利影響,極大制約了北京新材料產業的整體持續發展。
有鑒于此,2004年底,在北京市科委的引導下,由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牽頭,在京國家級測試機構、地方測試機構、高校、科技中介機構9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區域性專業化技術協作組織——北京材料分析測試服務聯盟(簡稱:材料測試聯盟)。其中的測試機構大多都是國家級和市級的權威檢測機構,儀器設備先進,具備權威資質,擁有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專業隊伍。
攜手創新 彰顯服務能力
“北京雖然擁有眾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能夠提供材料測試服務的機構有百余家,但是上規模的測試機構不多,大部分都面臨測試能力不強,自主開發能力弱等缺點。測試機構之間也缺乏必要的交流與合作。‘入世’以后,我國檢測市場對內和對外同時開放,檢測市場上將有數千家國內檢測機構和眾多的國外檢測機構平等地參與競爭,如何增強國內特別是北京分析測試機構的競爭力成為測試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談到組建材料測試聯盟的背景時,北京新材料發展中心副主任萬榮表示,組建聯盟既是建設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的必然選擇,也是北京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提升行業競爭力
萬榮指出,材料測試聯盟的成立集中了北京地區材料分析測試領域的骨干力量,有效地凝聚了分散在各個行業部門的分析測試科技條件資源,建立和完善北京材料分析測試創新服務體系。
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依賴于技術的進步,“材料分析測試”作為新材料技術進步的基礎,對新材料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各類材料加工、生產、研發型企業的需求,材料測試聯盟積極開展創新型測試服務,以需求帶動服務,以服務促進創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在為企業和科研單位提供服務的同時,聯盟還面向北京市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急、重、難點需求,積極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提供優質測試服務。
檢測服務迅速發展
目前,材料測試聯盟共吸納成員單位18家,涉及的測試領域包括:鋼鐵材料、有色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電子材料、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制品等領域。該聯盟已成為當前北京地區材料分析測試領域優質科技資源持續、有效凝聚的一個典型代表。成員單位實力雄厚、資質較強、權威性高,覆蓋到了材料測試行業主要的國家級和市級檢測機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分析測試服務集團,在業界形成了較強的影響,在優質科技資源的凝聚上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據初步統計,材料測試聯盟目前擁有分析檢測儀器設備約3400臺套,價值總額約為3.6億元。材料測試聯盟成立以來總共為近3萬家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了測試服務。聯盟介入之前,企業平均檢測周期為2周,通過聯盟使得企業在1周內得到測試報告,測試效率提高1倍,客戶反應良好。
機制創新 盤活科技資源
科技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很大的問題就是機制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針對不同單位的各自特點,材料測試聯盟采取機制創新的方式,以高等院校、轉制院所、龍頭企業為代表引導其科技資源社會化。2005年,北京市科委以材料測試聯盟理事單位為依托,啟動了“北京材料分析測試服務平臺與科技資源創新試點建設”工作。“我們的想法是建設一個資源共享、功能完善、服務良好的材料分析測試服務體系,并選擇部分單位進行機制創新試點,點面結合,先試點,后推廣。”萬榮說,“計劃通過幾年的時間,按照‘科技條件平臺服務首都建設’的主題計劃要求,把材料測試聯盟逐步做成國內材料測試服務領域資源共享、功能完善、服務良好的專業化科技條件平臺。”
高等院校——北京科技大學分析檢驗服務平臺
第一個試點選擇了北京科技大學。該校在新材料領域擁有6個包括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在內的各類專業實驗室41個,科技條件資源優勢突出,并擁有儀器設備共計1200多臺套。近年來,雖有少部分實驗室對外提供開放服務,但服務的范圍和效果都很有限,上述資源仍主要服務于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造成了科技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為盤活該校材料分析檢測優勢資源,成立了“北京科大分析檢驗中心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北京科技大學整合了全校材料領域檢測儀器設備800多臺套、價值1.5億元。2006年末,相關設備機時利用率從試點前的40%提高到60%左右,測試收入從試點前的80多萬元增加到230多萬元,來自企業的客戶比例逐年增長。
轉制院所——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分析檢驗平臺
依托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原有質檢站的科技資源優勢,將其現有主要服務于產品市場銷售的檢驗檢測業務,逐步擴展到以產品市場銷售和研發并重的材料測試服務;將其原已形成的質量檢測平臺,進一步發展成為北京建材領域的專業化和特色化測試服務平臺,實現北京地區的行業專業化檢測服務資源存量資源與增量資源的有效整合。試點開展后,該院設備機時利用率達到88%,對外測試收入接近2600萬元,業務量比試點前增長10%。
重點企業——永豐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材料測試平臺
依托中關村永豐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的軟硬件科技資源,以先進功能材料公共支撐技術為切入領域,通過整合安泰科技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測試分析資源組建為社會服務的第三方實驗室。該試點通過平臺硬件建設和軟件環境建設,努力改善永豐基地的公共技術支撐服務條件,從整體上固化園區招商引資的優勢,為永豐產業基地所有企業提供開放、高效的材料分析檢測、合作研發、技術咨詢、技術孵化等服務,滿足園區中小企業的分析測試服務需求,有力支撐園區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市場開拓。
開拓創新 培育自主品牌
萬榮表示,雖然聯盟成立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隨著國際檢測機構搶占中國市場,必將對我國檢測服務業的健康發展造成很大沖擊。由于我國目前尚未打造出能與國際知名檢測機構相抗衡的實驗室,使得我國很多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只能聽從于國外機構,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由于缺乏強大的檢測機構支撐,在標準制定和方法研究方面處于弱勢,導致我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伴隨國家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檢測行業要逐步形成科學的技術體系、管理體系與監督體系,不斷培養民族品牌。
在談到聯盟未來的發展目標時,萬榮說,下一步聯盟將嘗試利用首都優良檢測設備、優秀人才、權威資質、專業化水平,打造科技檢測的研發服務產業。努力使檢測服務與國際接軌,積極爭取實驗室的國際互認,提高檢測技術水平,提升聯盟的檢測能力,為北京市企業乃至國內企業提供國際認可的檢測服務,為企業開展國際業務掃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