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這種鹿,有不少人只知道它的綽號——“四不像”,卻叫不出它的學名——麋鹿,對于它的珍奇之處和艱難經歷,更是不甚了解了。
“四不像”的由來
在歷史上,麋鹿只是我國獨有,黃河南北的廣大低洼沼澤地區,是它們理想的棲息地。這里除了有適應它的水土氣候條件外,還因為這些地方有它所需的足夠的“糧食”——青草和水生植物。
麋鹿喜歡群居,雄性有角,雌性無角且個頭略小。成年麋鹿,每年秋季進行婚配,經過一個冬季,到了第二年春天的五六月間,小寶寶就降生了……
那么,為什么又將麋鹿稱為“四不像”呢?
這主要是由它的長相而來,首先,它的角像鹿,可叉都往后分;其次,它的頸像駱駝,可又沒有駱駝的頸長;其三是它的蹄像牛蹄是分開的,但又沒有牛蹄粗大;四是它的尾巴像驢的尾巴,不過沒有驢的尾巴長。
就是憑著以上四個像與非像,便得來了“四不像”的稱呼。然而,也正是因為它有著這四個像與非像的特征,才在世界上被稱為珍奇之鹿。
背井離鄉
由于自然環境的變遷和人為的大量捕獵,在1000多年之前,野生麋鹿就逐漸消失了。
存留下來的,都是人工馴養的。說起來,麋鹿性情溫順,比較易于飼養。但由于封建統治者不善保護,只把它當作玩物,或把它當作活目標捕獵,或作為盤中佳肴,使得麋鹿的數量越來越少,到了清朝已只剩下100多頭了。
這100多頭麋鹿就飼養在京城南部的南海子麋鹿苑。這個鹿苑成為了清朝統治者游玩狩獵之地。
麋鹿的命運,危機重重。先是有兩頭麋鹿被外國人所殺做成了標本。那是在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開始瓜分中國,一些洋人紛紛到我國來,法國有個傳教士于1865年到了北京,在南海子麋鹿苑發現了這種珍奇的鹿,他不擇手段,買通了看守人,搞到了兩頭活麋鹿,殺后制成了標本,運回了法國。
標本在法國一出現,便轟動了歐洲。正是從這時起,打開了麋鹿“背井離鄉”的路。果然,標本的出現引起了一些歐洲人到我國尋找麋鹿的欲望。他們來到我國后,利用種種手段,千方百計地搞到麋鹿,并運回本國飼養。就這樣一些麋鹿被迫離開了家鄉,過上了“背井離鄉”的生活。
麋鹿在我國的全部消失,發生在1900年,入侵我國的八國聯軍,在一個夏夜,將我國飼養在南海子麋鹿苑的唯一一群麋鹿全部劫掠而去,運至歐洲。從那時起,麋鹿這一物種在它的故土便銷聲匿跡了。
重返故鄉
那些“背井離鄉”的麋鹿在國外又慢慢繁衍起來。英國有個烏邦寺,它的主人在歐洲收集了18頭麋鹿,飼養在他的莊園里,鹿群逐漸擴大起來。
新中國成立后,英國政府先后將4對麋鹿送回我國。回到故鄉的麋鹿,在北京動物園安了家。1985年,烏邦寺的主人又贈給我國20頭麋鹿。
我國政府為了使本國的特有麋鹿得到繁衍壯大,重新建設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并將這20頭麋鹿放在苑中飼養。
這些經過100多年“背井離鄉”又回到故土的麋鹿,在科技人員和飼養人員的精心呵護下,不斷地繁衍擴大,麋鹿家族正在發展興旺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