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也提到:“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要求。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和諧這個關鍵因素。
首先,就企業內部而言,員工是最基本的因素和最重要的資源,離開了員工的企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只有當員工真正融入到企業發展中,真正與企業的生死存亡,與企業的發展壯大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企業才會有不斷進步的保障。尤其是,當前的世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世界,知識和科技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而知識和科技對企業而言,又是以員工為載體的,這就更需要員工與企業的緊密聯系。而能實現這些,根本一條就是要創建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和諧關系,讓企業真正能夠成為員工的“家”,讓員工能夠把企業的發展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同樣,企業的管理者也必須以和諧為目標,善于協調不同才能、思想、傾向、品性、特征的人才,使他們能夠團結起來共同為企業的發展奮斗,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其次,就對外而言,企業不但是一個經濟體,同時還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其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這個外部環境,都必然要與這個外部環境發生聯系。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要發展壯大,就需要處理好與人的關系、與其他社會部門和單位的關系,甚至包括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等等都要考慮。比如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首先就必須講誠信、守信用、符合社會公益和道德法規,這個“和諧”處理不好,企業就失去了繼續發展的根基;在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上,不能一味追求企業的當前經濟效益而忽視甚至惡意破壞環境和資源,危及人類自身、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這個“和諧”處理不好,不僅企業甚至我們整個社會都會失去長遠發展的依托。
第三,從企業的整體價值觀或企業精神來看,同樣離不開“和諧”的作用。企業價值觀不僅是一種明確的哲學思想,包含著遠大的價值理想,體現著企業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同時它還是對企業生產經營、社會政治和經濟、員工全面發展等諸項目標的一種綜合追求,它全面地體現著企業發展、社會發展與員工個人發展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企業整體價值觀或者說是企業的精神,指導、制約和統領著企業個人的價值觀和企業整個群體的價值觀,具有統領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因此,從本質上說,這種價值觀或精神必須是“和諧”的。
因此,“和諧”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是企業能夠永葆生機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企業產生“不和諧”現象的原因
正如矛盾的相對性與絕對性一樣,從實際中看,企業發展過程中“不和諧”現象的存在是絕對的,而“和諧”狀態的形成則是相對的。造成企業內部或外部“不和諧”的因素,從企業員工來看,主要是個人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對企業理念或發展模式的不認同。就行為主體而言,任何價值觀都是“自我的”,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對事情的價值判斷不盡相同,反應也各不相同,由此影響到人的行為也不相同,并可能進而影響到企業群體的行為和整個組織行為,最終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發展。這是企業產生“不和諧”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企業管理者來說,原因則可能更為復雜,這里不僅有管理者個人價值觀的影響,這一點與企業一般員工有相似之處;另外還有因企業治理模式和組織制度對管理者的影響,以及企業發展壯大的策略選擇等各項因素,都可能導致“不和諧”現象的出現。
從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由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還很不健全,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規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或者沒有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或者由于監督體系或機制設計工作不到位等原因,一些企業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從而造成企業內部、企業發展與外部環境之間出現不協調。
應該說,導致企業出現“不和諧”現象的這些因素,在我國發展的現階段是廣泛存在的,也是我們政府部門,同時更是我們各個企業應該下大力氣加以解決的。這個問題不解決,則必將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利益。
以人為本推動和諧管理,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培育和諧的員工團隊
建立起一支和諧的企業員工團隊是實現企業和諧管理的基礎。要建立和諧的團隊,首先就必須樹立整個企業明確的發展目標,這個目標要能夠讓員工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專長和技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只有這樣,企業員工才會有動力和凝聚力。其次,要注重搭建能讓企業員工不斷成長的舞臺,積極開展對員工的培訓,讓他們能夠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或者隨著相關領域的開拓,而不斷獲得自身的跨越和突破,使員工得以在一個良好的平臺獲得自身素質的持續提升。再次,要協調勞資關系以及員工內部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勞資”利益協調、關系和諧的內部體制和機制。
推動以人為本的企業和諧文化建設
推動企業和諧文化建設,就要堅持“以人為本”這個核心,充分尊重“人”——企業員工的發展要求,堅持“人”的主體性地位。
一是要培育“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要以人為中心、以文化引導為手段實施管理。要以員工多種需求為中心,實行人性化的管理,加強企業內部生產、生活和辦公環境建設以及文化設施建設,拓寬員工參加決策與管理的渠道,支持員工發揮聰明才智,促進和諧企業建設,將員工發展和企業發展融為一體,實現兩者雙贏。要大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選拔、使用的制度和機制,為各類人才成長提供機會和條件,增強企業發展后勁。要以顧客和市場為本,將顧客的需要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相結合。要努力塑造企業誠信的社會形象,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與社會及其發展和諧相處。要堅持把以人為本和遵循自然規律相結合,在謀求企業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還要充分重視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尤其要杜絕以不惜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實現企業“單獨發展”的現象。
二是要打造親情文化,塑造企業“家庭式”的工作氛圍。要將親情文化的塑造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改變管理層高高在上、不近低層員工的做法,完善“工作團隊式”的管理方式,注意做到使企業員工能有與領導就企業發展或個人發展等問題交流的機會、做朋友的機會。要利用親情文化管理更符合人們心理偏好的我國文化背景,注重建立親情文化的示范效應,增強對員工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同時要提升企業員工的自身素質,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這個氛圍。
三是要塑造感恩文化,增強企業員工的責任感。感恩文化是以保障企業共同利益和踐行社會責任為根本,通過有效機制構建企業與企業相關人(老板、員工、顧客等)、社會之間的回贈、反哺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企業發展成果共享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精神價值觀。 感恩文化需要有一個公平公正的制度體系的支撐,要通過有效的途徑和制度保障,對員工進行人道關懷,塑造有利于企業與員工之間、員工與社會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和諧相處的反哺文化,使全體員工共享企業發展的成果。要充分尊重員工、真正重視員工的尊嚴,要做到讓員工有機會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讓員工認同并忠誠于企業的價值觀,認為自己和上司一樣都是公司內平等而重要的一員,從而全心全意工作,為公司也為自己謀求更大利益。同時,企業還要注意做好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等工作。
四是要打造先進文化和創新文化,為企業和諧發展增添助力。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企業先進文化則是社會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因素在企業更高層次管理理念的體現,而創新文化則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要以“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不斷為企業文化融入先進理念和內涵。要創造能夠激勵人的工作環境,注重信息的分享和管理,加強員工之間的公開交流工作,在員工和企業和諧發展的同時,助力創新工作,并使之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企業發展。
和諧文化與和諧管理是相互促進的。前者是企業的一種內化精神力量,具有強大的約束力、凝聚力和導向性,并對后者目標的實現發揮關鍵作用;后者既受到前者的影響,又必然會反饋從而影響前者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和進步。
(責任編輯 郭劍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