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三月,是梨花盛開的季節。試想,如果在城郊有一個去處,能讓人體會到“高枝百舌猶欺鳥,帶葉梨花獨送春”的景致,那么,蜷縮了一個冬季的城里人該是多么欣喜。而這樣的期待,正隨著北京市大興區10萬畝精品梨種植面積的形成成為現實。
大興區種梨歷史悠久,已有400余年的歷史。然而,幾年前大興梨農因梨賤價低、不賺反賠,紛紛要求砍掉老梨樹。2005年,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本著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通過多種途徑發揮首都科技資源優勢,幫助各區縣形成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的原則,設立市級重大科技項目——“大興區梨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經過幾年的攻關,如今大興梨農已經從原來論筐賣發展到現在的論個賣,原來一筐賣幾元錢,現在一個就賣幾元、幾十元。2007年9月,北京市大興區昌興種植園的梨農孫升以一只1505克的滿豐梨(砂梨系統)獲得了“第六屆中國梨王”稱號,經過競價,這個梨最終賣到了6.6萬元。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大興區建立起產、供、銷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促進了梨產業的全面優化升級。通過新品種引進,調整、優化了品種結構;通過節水灌溉、安全/有機果品生產、梨高光效樹體結構調控等技術研發,達到優質、高效、節能的梨生產,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通過貯藏技術研究、加工工藝優化、盆栽梨及景觀制作技術研發,特別是梨觀光產業體系建設,不僅使鮮食梨上市期明顯延長,而且延伸了梨的產業鏈。
今年,隨著新品種逐步進入豐產期,大興區梨農的收入將更高。隨著大興梨產業的優化、升級,將大大加快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果樹生產水平的整體提高。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