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京市大興區,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西瓜。然而,近年來大興梨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在重大科技項目的支撐下,隨著大興梨產業的升級和關鍵技術的攻克,大興梨產業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富農產業。目前,梨產業在大興區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2萬余戶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正成為該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市場廣闊存隱憂
大興區是首都梨產區,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1993年被北京市政府確定為首都梨生產基地縣,1997年大興梨生產基地被列為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重點建設項目。然而上世紀90年代末出現梨價下跌現象,每斤梨的賣價一般為二三角錢,一筐梨才賣3~5元。梨農們紛紛要求砍掉梨樹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大興梨產業面臨嚴重危機。
2000年起,大興區政府專門聘請了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13位專家,對全區的果品生產進行市場定位,對果農生產中存在的技術難題進行科研攻關,從選育枝條、嫁接、剪枝等生產關鍵環節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為農民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保障。
2004年大興區精品梨年產量達2000萬公斤,梨果成熟季節70%的水果被水果銷售商搶購,并且價格比山東、河北的市場價格高出10%~20%。果實后期,部分新加坡、深圳客商和北京的大型超市也來訂貨,大興區生產的精品梨已經不能滿足客商的需求。
大興區科委主任王自學告訴記者:“其實,大興梨發展到2004年已經遇到了瓶頸,梨的品種、品質、品牌都遇到了問題,品種需要改善、品質需要提高、品牌需要建立。”
王自學回憶,當時大興梨優良品種數量較少,品種結構不盡合理。通過“興果富民”工程的實施,大興區雖然先后引進了國內外優良的品種進行示范推廣,但梨品種只有50余個,適宜大面積發展的只有10多個,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其次,大興梨的鮮食品種結構仍不合理,中晚熟品種、白梨系列品種的比例占到90%以上,而早熟品種、西洋梨系列品種、加工品種數量偏低,有待于進一步通過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市場銷售好的洋梨、砂梨品種,迅速搶占市場。
在果品質量方面,總體不高,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突出表現為果實整齊度不一致,果型不正,口味、質地欠佳,尤其是果品的食用安全衛生性有待進一步提高,部分生產者農藥、化肥使用不合理,果實農藥殘留量偏高。在栽培技術方面,雖然大興區相對全國來說處于較高水平,但是仍有1.6萬余戶果農(占全區的3/4)采用傳統技術在5萬余畝經濟效益比較低的梨園中進行耕作,與日本等梨栽培技術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方面北京市和國內國際市場對大興精品梨需求缺口高達8000萬公斤;另一方面當時大興區精品梨的產量只有2000萬公斤,僅占全區梨產量的35.7%,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大興區精品梨的產量、比例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在品牌建設方面,“興果富民”工程實施以來,果農的意識和整體素質雖然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建設現代化都市農業的需求相比,仍然相差甚遠。因而必須對果農在提高生產經營素質和提高科技、品牌、市場、精品、安全等方面意識進行持之以恒的培訓教育;不斷改進培訓方式,利用媒體、網絡等現代化的手段向果農傳遞技術、銷售信息。
另外,王自學還表示,大興梨還存在著果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水平較低、深加工技術需要進一步升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民增收中發揮作用不夠等問題。王自學激動地說:“在大興梨產業發展遇到瓶頸時,北京市科委雪中送炭,于2005年設立市科技計劃重大項目——‘大興區梨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經過3年的努力,大興區建立起產、供、銷為一體的梨產業化發展格局,促進了梨產業的全面優化升級。”
重大項目升級富農產業
“大興區梨品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負責人是北京市大興區林業局李振茹總工程師。談到該項目對大興梨農的意義時,她表示,該項目與基地生產、市場及農民增收致富緊密結合,有力地促進了大興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致富。
豐富梨的品種
李振茹告訴記者,3年來,大興區共引進國內外梨的優新品種87個,包括西洋梨品種35個。這些梨的成熟期從7月中旬到10月中下旬,把鮮果上市的供應期延長到3個半月。已經推廣優新梨品種10個,包括西洋梨3個(早紅考密斯、凱思凱德、阿巴特)。引進的所有品種都高接或栽植在建立的種質資源圃(魏善莊千畝高科技示范基地)中。目前該資源圃中已經貯備國內外梨的栽培品種、砧木品種共130多個。目前大興區梨的品種結構布局是傳統品種、日韓系列品種與西洋梨的比例為4∶5∶1。
提升梨的品質
梨是鮮食水果,其質量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費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和時尚,無公害、綠色等安全果品將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李振茹介紹,由于對梨樹病蟲害認識不夠,以前大多數梨農近于盲目地打藥,即使施用高殘留農藥也無濟于事,而且還造成果品有害物質殘留過多,內在質量有所下降,并對環境造成了污染。該項目進行了大興梨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的田間調查等,建立了綜合防治體系,研究制定出適合大興主栽梨品種大興黃金、圓黃、豐水的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地方標準(DB)和技術規程。并建立了長子營鎮朱莊精品梨示范基地、長子營昌興種植園、青云店鎮巾幗巧繪、青云店鎮北辛屯精品梨基地、青云店千畝西洋梨基地5個高標準無公害標準化示范基地。
李振茹介紹,大興區土壤沙性化嚴重,土壤有機質含量很低,且保水保肥能力極弱,嚴重影響著梨的有機化生產。該項目還從改良土壤開始,進行有機果品的種植試驗。在一些果園里建起了生物發酵池。將粉碎后的秸稈、紅糖、酵素按一定比例混合發酵,1個多月后就可以制成有機肥。這些肥料直接施用到地里,3年后,土壤基本上可以達到國際生產有機果品的需要。目前,在全區8個重點果園,2040畝的果園生產基地全面啟動了有機果品生產程序,計劃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力爭到2010年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的生產水平。
在果樹保肥節水研究方面,提出了促根、壯苗、抗病殺菌、保肥、節水的有機生物載體配方和不同土壤有機生物載體改良的適宜方法。研究了果樹優質豐產根系交替灌溉技術,確定了主要果樹適宜灌水時間、灌水方法和灌水部位及灌水量。研究出果樹農藝綜合節水保肥技術方法。
叫響梨的品牌
李振茹表示,品牌是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增強附加值的關鍵要素。在品牌構建方面,實施品種結構戰略性調整,“一鎮一品”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全區統一梨的品牌并注冊商標——“格福”。統一了品牌、統一了包裝,使果品生產開始步入正規化、產業化軌道。
有了品牌好營銷。在項目實施的3年中,對原有12個果品中介組織進行完善提高,同時培育了8個新型的合作組織。目前全區參與大興精品梨銷售的中介服務組織、公司、合作社已經達到20多家。這些銷售組織采用精品包裝上市,極大地提升了大興精品梨附加值,通過他們銷售的精品梨每畝產值最高可達1萬元左右。這些中介組織與周邊農戶簽訂了產品的收購協議,按他們的要求達到無公害質量標準的梨將以高出市場價10%左右的價格進行收購,充分調動了周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他們每年銷售大興精品梨2000萬公斤以上,為大興區梨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興的精品梨通過中介服務組織,已經在北京大型超市——華堂超市、沃爾瑪暢銷。
為了加強大興梨的宣傳力度,大興區還組織了中國梨王擂臺賽、“春華秋實”品牌系列推廣活動;參加中國林業產業博覽會等各種形式的果品推展活動;并建設了“中國梨網”網站,通過系統建設搭建了梨產業信息化平臺,形成了一套網上購銷系統,拓展了銷售渠道,提高了大興梨的知名度。經過努力,大興梨初步打出了品牌,闖出了市場。
如今,梨成了大興的名片,大興人依靠梨產業發展了經濟、用科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