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生產高端產品還得靠科技,科技水平不提高、新技術不引進,生產觀念、生產模式、經營理念不更新,你就不可能致富。”說此話的人讓記者有些吃驚。這是北京市大興區北藏村鎮八家村一位地地道道的56歲農民胡振強說的。2008年2月20日,在陽光明媚的午后,胡振強在他的梨園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科技致富
在去八家村的路上,出租司機告訴記者,在大興區乃至八家村,知道胡振強的人并不多,但老胡梨園的名氣還是挺大的。老胡梨園占地面積80畝,現有成樹2000余株,品種包括圓黃、黃金、紅考密斯、豐水、愛宕、八月紅等16個,以日、韓梨為主,2007年產量10萬公斤,產值50萬元,純利潤20萬元,現有員工26人。
“2005年以來,我的梨園一年一個變化,3年有了大變化。”老胡激動地告訴記者,“2005年初,‘大興區梨產業優化升級技術研究’項目啟動。項目實施3年來,我的梨園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主要表現在:土質得到改良,污染量減少、品質明顯提高;銷售量年年增加;游客逐年增多。”
老胡介紹,為了引進新品種使精品梨生產可持續發展,于2005年在梨園建立優質梨品種繁育苗圃10畝,引進的品種有圓黃、黃金、紅考密斯等。有了新品種,接下來是學習有機栽培技術,從改良土壤、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入手,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農藥。為了改土提高土壤肥力,為降低成本,老胡建起有機肥發酵池235平方米。同時購進了配套的木屑機、鍘草機、沸石粉、效素等。
老胡掌握技術的訣竅是“邊學邊用”。近幾年,他沒少參加市、區有關部門舉辦的各種有關梨樹栽培的技術培訓班。通過培訓,先后引進了有機肥、發酵營養液制作、果園生草、果樹病蟲害醋液的配制、網架栽培、人工授粉等新技術。為了使梨園向花園型果園發展,對危害梨的害蟲又能達到趨避效果,同時發展林下經濟,老胡在梨樹下的空地上種上了孔雀草、萬壽菊、羅勒、薄荷、薰衣草、食用桑、蔬菜等,利用它們各自發出的氣味特性,對害蟲進行趨避。幾年來,由于新技術在老胡梨園的及時應用,科技含量的提高,梨園的果品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2006年8月,經認證機構的檢查并通過,批準老胡梨園的產品進入有機轉換期。
北京是一個缺水城市,為了達到節水增收,老胡根據專家的建議采取了樹下覆膜新技術,“僅此一項我們梨園年平均每畝節水100余噸,而且樹勢發育良好。”
經過幾年的努力,老胡梨園的土地肥沃了,污染減少了,梨的品質提高了。2007年梨王擂臺賽上,老胡生產的梨得到金獎,在奧運果品評比中拿了一等獎。
當好協調員
老胡在2007年被推薦為農村科技協調員。為了新產品、新技術的示范推廣,老胡組織了一支以嫁接、修剪、技術指導為一體的業余果樹服務隊,給果農當好“二傳手”,在大興區果品產銷協會幫助下,他們請來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農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到田間地頭講課,手把手教果農新技術。老胡表示,在果樹管理關鍵時期舉辦新技術普及培訓班,效果最明顯,例如冬剪前、開花前、套袋前。這樣有針對性,讓果農好學好記好用。所以每次參加培訓的果農都不下70人。
老胡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個科技示范戶,我認為必須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對周邊、對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到目前為止,我們帶動的農戶除本鎮桑馬房、前營、中臧村以外,已延伸至禮賢鎮的大辛莊、榆垡鎮的東莊營等地。新技術推廣面積已達900多畝。”
多種經營
當問到老胡是如何銷售梨產品時,老胡得意地說:“我不用出去銷售,超過70%的產品是靠采摘賣出去的。我們梨園現在是以精品梨生產銷售、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為主,以休閑觀光為輔的經營模式。現在雖然產量大了,但還是供不應求。”

老胡表示,發展觀光采摘,不僅增加了梨的附加值,也是在消費者面前宣傳、展示、推銷產品的好商機。為了搞好觀光旅游,根據游客需求,老胡于2005年新建設農家飯餐廳100平方米,休閑桌椅、遮陽傘共計50套。在每年開園之前,老胡還要對員工進行培訓,主要內容是端正服務態度、使用文明用語、提高服務質量、農家飯的制作等。由于措施得當,幾年來,回頭客不斷增加,各種業務需求在擴展,產品銷售鏈條不斷拓寬和延伸,知名度不斷提高。
老胡心里有本賬,市場價1塊錢的梨要是讓游客自己去采摘,價格能翻上兩三番,到了年底,一畝地能凈賺3000元,而別人的地才賺1000多元。
談到以后的打算,老胡表示,農家飯餐廳要擴建到200平方米,購置休閑桌椅遮陽傘80套,竹木圍欄1080米,竹門樓一座,可供游人住宿的小木屋10座,可供游人住宿用的農家小院300平方米,包裝車間150平方米,科教培訓教室200平方米。
四個變化
談話中,老胡多次提到區里實施“大興區梨產業優化升級技術研究”項目對自己思想的影響,他總結了以下3點:
一是生產觀念的轉變。原來是產什么賣什么,產品質量差、包裝粗糙,在市場上根本沒有競爭力;現在是以市場為導向,以銷定產,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現在我們產品標準是瞄準高端市場,生產高端產品,搶占高端市場。”
二是經營理念的轉變。對客商堅持誠實守信,“絕不能箱子上面擺大個的,下面藏小個的”。
三是收入翻番。樹還是那么多樹,人還是這些人,可是生產出的產品、產值、利潤比原來的提高了30%。原來生產的梨只能賣到2元左右每斤,如今科技含量高了,產品質量提高了,每斤能買到3~4元,甚至更高。
四是和專家的聯系容易了。原來梨農干活很盲目,一個品種長期種,有害蟲就打藥;現在大興果品產銷協會給梨農請了13位專家,有求必應,非常方便。
在采訪結束時,老胡關切地問:“以后還有這樣的科技項目嗎?”